德联集团董事长徐咸大:坚持不懈打造百年老店

德联集团董事长徐咸大:坚持不懈打造百年老店


年轻时,他是同龄人中的“知识分子”,在集体经济时代,揣着一张高中毕业证,回乡当起了记分员,羡煞一众还在田间地头为工分劳作的旁人。

而立之年刚过不久,他却被长辈认定为“糊涂虫”,放弃化工厂厂长的铁饭碗和大好的仕途下海经商,投身改革开放的浪潮寻找远大前程,后者到底能走多远在彼时仍是未知数。

后来,他成为带着光环的“佛山第一代企业家”,从创业时“摸着石头过河”到引导汽配行业在佛山集聚,从成功上市开启资本运作到成立车护平台布局汽车后市场,他用行动践行着改革与开放的时代使命,一手创办出从一个年产值超30亿元、年税收贡献超2亿元的民族企业。

他是德联集团董事长徐咸大。9月10日,在位于南海区狮山镇的德联集团办公区,他接受了佛山传媒集团记者联合采访,将他所见证的改革开放沧海巨变娓娓道来。在他看来,正是改革开放促使一个地区在短短40年里完成了浓缩一个世纪的奋起直追。

摸着石头过河 农村学生成企业家

我27岁时就已经是副乡长,如果继续在仕途上谋发展说不定也能有一番作为,但若是辞职,一旦不成功,不仅没面子而且也无回头路可走。所以当时大家都说我“傻”,但我就是想挑战一下。

佛山日报:改革开放初期,您才27岁就已经担任副乡长并兼任厂长了,是什么原因促使你自主创业?

徐咸大:我1967年高中毕业时,我家所在的小塘公社西联大队的农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劳动,采用工分制按劳分配生活物资。但当时大队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工副业,眼镜厂、喷油厂、竹器厂、塑料厂、五金厂。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大队从事工副业的已经有200多人,供销有20多人,我先后当了生产队的记分员和大队工副业的出纳,后来又管过供销社。1978年,随着国家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队改为乡,公社改为区,我由民众投票当选为副乡长,分管工业,同时兼任当年兴办的化工厂厂长。那个时候挺风光的,第一是当时基层干部权威性比较高,因为经济是集体的;第二高中生很稀缺,农村比较尊重文化人。

1983年,佛山开始动员个人承包乡镇企业、土地分田入户,我萌生辞职创业的想法,但当时心里确实没底,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改革开放未来的形势会如何。而我27岁时就已经是副乡长,且管着工业,大权在握,工作稳定,如果继续在仕途上谋发展说不定也能有一番作为,但若是执意辞职,一旦不成功,不仅没面子而且也无回头路可走。所以当时家里人非常反对,领导也挽留了我很多次,以至于辞职报告递交了一年都没批,大家都说我“傻”,但我就是想挑战一下。

幸运的是,1984年,我刚辞职就有朋友邀请我一起承包化工厂,他们看中的就是我管过化工厂这段经历,就这样开始了创业之路。

佛山日报:上世纪80年代,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敲锣打鼓贺“万元户”的事情在当地引起轰动,当时您在做什么,对您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徐咸大:他贺“万元户”的事情给我触动很大,当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实验期,整个社会、市场还不太认可个体户,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规模都很小,但他作为县委书记带头,相当于树立了一面旗帜,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如何做。他的举动相当于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让大家了解政策,更加放手去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稳定期,国家政策明确支持个体可以办企业,这个信息很重要,大家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特别是佛山、南海地区,因为临近港澳地区,信息、思维都走前一步。

改革开放带来观念觉醒 德联要做全球化民族品牌

企业家一定要有一个定位。如果决定打造品牌,那就不能一步登天。

佛山日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引进外资,这些给德联的成长带来了什么作用?

徐咸大:鼓励引进外资,吸收台湾、香港企业回内地办厂,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带来了资金,而且刺激了本地人兴办企业,支持企业打造品牌。

德联集团董事长徐咸大:坚持不懈打造百年老店

德联集团员工在作业中。/关浩业摄


德联的成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提速,大众、宝马、奔驰等众多国外汽车制造商选择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本土品牌也开始崛起,但当时的中国零部件却紧缺,“连一瓶防冻液都要进口”。为了摆脱这一局面,1994年,中国第一个汽车产业政策发布,明确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发展方向,对合资产品有了明确的国产化要求。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萌生出“把防冻液实现国产化”的愿望,随后同BASF集团开始合作,由其提供浓缩液,德联再按照配方加工,在本地生产,实现国产化,得到全球认可的同时还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佛山日报:您曾说过“想像欧美国家一样,打造一个全球化民族品牌”,现在是否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徐咸大:打造全球化的民族品牌,对国家今后发展非常有意义,可以在技术上不受任何国家的约束,在国际竞争中多一份支撑。但企业家一定要有一个定位。如果决定打造品牌,那就不能一步登天。

我给品牌设了两个条件:质量和服务。无论是生产油漆,还是代理、生产、销售养护产品,德联从没延迟交货,哪怕道路塌方,我也连夜驾车将产品送到上海大众公司;无论通货膨胀多严重,我宁愿少赚钱也不要求客户加钱。

德联上海工厂醒目位置写着“共同成长”,长春工厂写着“诚信创新”,佛山工厂写着“奋发图强”。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企业文化?因为现在我国国产车制造业得到了显著发展,但进口比例还是更大,所以德联提倡不仅要打造民族品牌,还要奋发图强生产全球化产品。目前,有的目标已经实现,比如玻璃水、车体胶,现在在全中国产量是最高的,得到全球认可,但还要努力。

时代利好催人奋进 坚信实体经济是根本

佛山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是从政策、精神上对实体经济的双重支持。政府明确支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就有信心在佛山地区发展。

佛山日报:从创业开始,您曾尝试过实体经济到贸易的转型,但最后又回归实体经济,创办德联,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徐咸大:化工厂初建立时是建在河边基围,管理不规范,防洪隐患大,所以我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停了化工厂,转行做小贸易。同时也在农场搞了个小型化工厂,做油漆、乳胶漆,干了几年后整出一个思路:贸易始终是虚的经济体,最终还是要依靠实体经济。所以从1996年开始尝试与曾经的贸易伙伴、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德国BASF合作,生产汽配产品,为上海大众供货。

佛山日报:您认为佛山企业家的共性特点有哪些?对政府、创二代有什么建议呢?

徐咸大:佛山第一批企业家普遍都能吃苦耐劳,具有坚强的意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市场开拓、产品销售、资金周转、市场投入,还有行业内部、企业内部管理,以及难以预测的外部市场。而且随着规模不断上来,压力又会不断增加。所以,企业家第一要能坚持,认为这个行业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第二是诚信,对客户、对政府、对合作伙伴、对员工都要有诚信,这是最大的价值。

创二代们也是如此,要全力以赴,接好班,做出品牌。对于年轻企业家来说,最大的利好就是年轻,西方很多百年老店都能做出品牌,成为隐形冠军,佛山创二代也要有信心,相信最根本最有发展前途的就是实体经济。要对国家政策、对政府有信心。

佛山日报:您提到要对政府有信心,那您如何看待佛山的营商环境呢?这几年,佛山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您有何切身感受?

徐咸大:佛山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是从政策、精神上对实体经济的双重支持。政府明确支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就有信心在佛山地区发展。以汽配产业为例,南海从本世纪开始布局汽车产业,尤其是抓住日系车在广州落户的机遇,把很多零配件企业招到佛山来,并始终注重汽车产业的培育,保证连续性,给汽配产业带来很多机遇,大家非常看好行业发展前景。

另外,过去40年的经验已经说明,改革开放是成功的,能让国家强大,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突飞猛进,所以一定要继续坚持,特别是民营经济占主体的佛山,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企业发展。

企业家简介

徐咸大:德联集团董事长

德联集团董事长徐咸大:坚持不懈打造百年老店


1984年开始经商,经历过从实业到贸易的转型,但旋即又意识到“实体经济才是根本”,于是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孕育下萌生打造全球化民族品牌的想法,此后20余年始终致力于实现汽配产品全球化的愿望。

他的信念朴素而坚定:借助改革开放这个大好时机做出好产品好品牌,坚定不移地将德联集团打造为百年老店。

——访德联集团董事长徐咸大

来源|佛山日报

文|记者吴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