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本爲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

軍事一點通


抗戰打到第四個年頭,中、日兩國都已經盡顯疲態。中國這邊不敢再提什麼速勝論,只奢求小日本不要有下一步的行動,維持現有戰線就行了;而小日本那邊也沒好到哪裡去,深陷中國戰場四年,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不說,連石油儲備都不夠了。

我們知道,石油是現代戰爭的關鍵資源。不僅機械化裝備需要石油驅動,大量工業產品的製造原材料中也需要用到石油。當時中國還沒有發現大型油田的存在,小日本可以從中國佔領區搶吃的喝的,卻搶不到石油。這玩意卻只能從東南亞進口。



當時的東南亞地區,主要是四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美國、英國、荷蘭、法國。

法國和荷蘭好說,畢竟法國和荷蘭在歐洲已經被德國揍趴下了。法國當了德國人的走狗,法屬印度支那跟日本穿一條褲子;荷蘭問題也不大,鼻屎小國罷了,三天就能揍趴下。關鍵就在於英國和美國,日本要不要對這倆國開戰。

當時的日本海軍元帥永野修身,是個既明白又糊塗的人。說他明白,是因為他知道日本對美開戰沒有勝算。他曾經多次宣稱:如果日本不對外擴張以獲得石油資源,那麼日本的石油儲備只夠用一年。一年之後,日本所有的重型裝備都要歇菜;如果對英、美開戰,那麼兩年之後日本也會戰敗。妥妥的亡國論觀點……

說他糊塗,是他居然天真的認為:如果日本縮小戰爭範圍,接管英、荷的殖民地,而不對美宣戰。那麼美國也就不會對日宣戰。所以,永野修身元帥同意了激進派的南進作戰主張,批准了海軍對東南亞發動戰爭的瘋狂建議。(但還是不同意對美開戰)

就在日本海軍元帥糾結的時候,一件大事的發生,讓事情徹底搞大發了!



1940年9月27日,日本加入軸心國。

日本之前的戰爭,打中國、打蘇聯,在美國人看來都是可以容忍的,尤其是打蘇聯,更是求之不得。但是現在日本居然加入了軸心國,這在美國人看來就不能坐視不管了。

美國當時對日本提出了一個苛刻要求:從中國撤軍,從滿洲國撤軍!這在日本人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吃進嘴裡的肉,還能吐出來?但是在美國人看來,理所應當。畢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的主要資源進口都來自美國。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所需的67%的戰爭資源都來自美國。其中包括了90%的廢鋼鐵,90%的石油,90%的銅和45%的鉛,以及擴大軍事工業所必須的70%的機床。如果美國掐斷了出口貿易,日本頂多支持一年。美國人有能力讓日本終止戰爭。

在日本人看來,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於是乎,日本和美國的矛盾愈演愈烈。雙方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談判,在這個期間日本完成了對美開戰的戰爭準備。只不過遠在歐洲的希特勒,對此渾然不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不僅把美國拉進了戰爭,還成功的把自己和德國一起拖進了坑裡。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必然的。因為日本作為新興工業國家,它的工業水平跟歐洲的老牌國家相比,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以及效率,都是比較落後的。

那麼這就意味著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力。再加上那個時代的全球市場幾乎被歐洲列強瓜分完了,日本的產品即使有性價比,也根本無法打入人家的市場。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國內就形成了一種非常畸形的經濟模式:政府舉債→採購工業品→維持工業的繁榮和發展→產品更加沒有競爭力→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更強。

這種畸形經濟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它可以培養工業人才,完善工業體系,日本戰後能得以迅速復甦,靠的就是這些人才和體系。但問題是政府它能採購什麼工業品?除了基礎建設,就只能是採購軍工用品了!政府採購這麼多的軍工用品,不能都放在倉裡裡面吧?這就必須要擴大軍隊規模,讓軍隊把這些產品消耗掉。可是龐大的軍隊,巨大的開支,以及政府舉債的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對外戰爭,進行掠奪。一旦政府債務擴大,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了。


所以,當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時,日本方面完全不能接受。當時日本經濟就是靠戰爭支持的,不打仗,那些軍工產品全部就變成了廢鐵。不打仗,那些武裝起來的軍人要怎麼安置他們?日本又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如果接受美國的條件,日本必然要爆發經濟危機。政府信用破產,軍隊規模縮減,工業更加雪上加霜,大量人失去工作,國內爆發內亂,國家土崩瓦解。

日本的這種國內危機,不是一次兩次了。每一次爆發危機,日本就打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本都是刀鋒舔血,靠對賭國運打贏了戰爭。前兩次的勝利,讓日本人迷之自信,認為皇國興廢,在此一舉,除了軍事上的冒險,根本無路可走。這種經濟體制,就導致了日本必須侵華,必須對美開戰。

很多人認為,日本侵華、發動太平洋戰爭是下克上導致的。然而事實上,螻蟻就是螻蟻,那些克上的下們,背後往往有財閥的暗中支持和背書。真正推動戰爭的人,其實就是日本的大財閥。


財閥和門閥嚐到了戰爭的甜頭,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搶到大批的人口資源國土,這種好事去哪找?比悶頭悶腦的造產品,一釐一釐的攢家當強多了,整個日本國全部都陷進去了,根本停不下來。誰敢停下來?誰敢叫停?

這就好比賭桌上的賭徒,股市裡的散戶,贏了很多錢。他們如果不把錢輸光,把贏的錢吐回去,他們是不會罷手的!

日本也不是沒有人看出問題之所在。比如石原莞爾這個侵華元兇,他就寫了一本呼籲和平的書,不要對美國開戰,然後東條上等兵讓他退役了;一個叫巖畔豪雄的特工參謀,他直接上書東條,告訴他不能打,白頭鷹無論在各個方面都比我們腳盆雞強幾倍到十倍。東條把他擼到部隊打仗去了。他臨行前對同僚們說:要是能活著回來,恐怕東京火車站已經是一片廢墟了。



伊藤博文曾經說過說過了,戰爭這回事,要知道何時發動,更要知道何時結束!當年甲午戰爭,很多日本人就主張打入北京城,滅亡了滿清。但是伊藤博文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到了二戰時期,日本嚐到了侵略的甜頭。吃進嘴裡的肉,還能吐出來?想停是停不下來的。只能悶著頭,在中國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對美開戰了……


Mer86


如果昭和天皇裕仁問內閣總理大臣:我們不去招惹美國,專心侵華可不可以?東條英機的回答一定是“陛下,臣妾做不到啊”!沒有辦法,日美談判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儘管日本並不想挑戰太平洋彼岸的大國,也確實對日美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底氣不足,但是必須鋌而走險,因為美國開出了一個讓日本無法接受的條件:從中國撤兵。

1941年8月12日,美英首腦簽署《大西洋憲章》,其中有警告日本的條文:繼續向南擴張,就有跟美英爆發全面戰爭的危險。



丘吉爾其實對美國人的判斷應該是準確的:美國高層認為,就算日本人南下太平洋,也只敢對英、法、荷等國家的殖民地下手,還沒有膽量挑戰美國的軍事與工業實力,正是這樣的自信,讓他們在對日談判中有非常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極大地挫傷了日本人包括軍部和天皇的自尊心。而日本人不得不進行日美談判的心理更加矛盾,既要攫取太平洋上的經濟利益,又要避免在太平洋上與美國交戰,但日本人逐漸感覺到,美國人似乎在利用談判拖延時間以備戰,特別是在中國問題上,明顯傾向支持蔣介石抗日。

就在談判進程中,羅斯福總統批准了一系列援助中國的計劃,並且談判條款中堅持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原則----羅斯福自己都清楚,這一條日本人肯定不會答應。明知對方不答應還談個毛呢?只能說,美國對日本的擴張已經有所警惕了,在故意壓迫之。用腳趾頭都可以想明白,日寇用幾十萬傷亡和鉅額軍費侵佔的中國領土,現在叫他們把到嘴的肉吐出來,是一件完全沒有可能的事情,東條英機坦白直言:絕不能答應再回到九一八事變前的“小日本”。



美國國務卿赫爾也在私人談話中透露到:“鑑於日美兩國的政策背道而馳,日美談判從開始的那天起,圓滿達成協議連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沒有。”

正是在這曠日持久的談判中,日本人越來越不耐煩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日本已然拖不起了。第一,日本通過20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儲存了600萬噸石油,先不說進行大規模的陸海軍進攻作戰,僅日軍維持待命狀態每天就需要消耗12000噸,後勤部門測算,一旦爆發太平洋戰爭,日本的石油儲備半年都頂不住;第二,重慶政權堅不屈服,是因為仍然保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接受外援的通道,日本軍隊必須予以封閉;第三,日本人之前用美元購買的15000噸錫、錳和橡膠等戰略物資,有被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停止供貨的風險,那還在中國打個什麼仗。



1941年9月,日本內閣對美國提出了新的談判條件:封閉滇緬公路、不得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援助蔣政權、恢復通商供應日本生存所必需的物資,美國人的回答是“呸”;近衛內閣無奈,向軍方提出了是否可以答應美國條件從中國撤軍?遭到了以陸軍大臣東條為首的強硬派嚴辭拒絕,近衛內閣由此倒臺;出於內閣應當能夠控制陸軍的考慮,裕仁再三猶豫後,敕令東條英機組閣併兼任陸相,東條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批准陸軍進入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等國),切斷了滇越鐵路。

美國立即宣佈對日製裁,包括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和石油禁運,同時成立遠東軍區,麥克阿瑟中將被任命為司令官。

(東條英機和汪精衛)

這是勒住小日本脖子的法案,日本將由此徹底喪失戰略物資的進口能力,幾百萬軍隊將成為做“無米之炊”的東洋媳婦,它面臨三個選項:接受條件、坐以待斃、鋌而走險。以日本人那個年代的瘋狂,指定選擇第三條道路,經過軍政兩界的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及決策:“為了確保自存自衛,在不惜對美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十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日本朝野下決心用戰爭來擺脫美國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繩索,這個國家已經瘋狂了。

能打過美國嗎?日本人其實沒有瘋狂到失去理智,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的海軍將領也瞭然戰略目標,即不求全面戰勝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而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使其兩年之內無法妨礙日本在太平洋的軍事展開,如此,獲取相當戰略資源後的日本將有實力以戰促和,迫使美國承認日本的現有勢力範圍。

小編曾經在悟空問答看見過一個軍事問題:“為什麼日本襲擊珍珠港後不去趁勢進攻美國本土呢?” ---- 這哥們比日本人還瘋狂,他們連想都沒敢想過。

(羅斯福總統)

1941年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了對美國攤牌的最後條件:一,必須堅持在中國駐紮侵略軍;二、維持日本在東南亞的權益。為了給美國施壓,日本政府眾議院同時發表了一個最後通牒式的聲明,被全文登在美國報紙上。美國人氣樂了,回敬了一個“赫爾照會”,再次重申了撤軍的基本原則。

沒能嚇唬住美國的日軍大本營和內閣聯席會議認為:“沒有討論的餘地,唯有開戰而已”,日美談判就此走向破裂。這不是什麼日本人有沒有膽量,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苦主”,日本人有七成是被逼出來的,地主家實在沒有餘糧了。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麥克阿瑟戰後與裕仁合影)


度度狼gg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日本當時的思維是:我打不贏美國,但卻可以先發制人,後面的事情再說。1931年,日本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奪取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隨後日本軍國主義達到了巔峰,認為自己可以打下全世界。當時日本和美英的衝突已經加劇,1941年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美國的這一舉措徹底惹怒了日本,其實日本也早看不慣美國,索性就對美開戰吧。

對於向美國開戰是瘋狂的行為,然而日本整個國家都已經陷入了瘋狂之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喪失了理智,日本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就是反對向美開戰的人士。無奈上級都下命令了,還是得無條件執行任務。山本五十六與其它日軍海軍將領不同,他主戰並且擅長使用海軍航空兵作戰。在山本的想法中,以海軍航空兵為核心力量,偷襲美國海軍重要基地珍珠港,將其海軍力量徹底毀滅,從而贏得戰爭先機。日本當局對偷襲珍珠港計劃大加讚賞,心中竊喜:既然美國封鎖我,那我就把你海軍主要力量摧毀,看你拿啥來對付我?

偷襲計劃有了,執行任務的海軍航空兵也在反覆演練,現在只差天時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了偷襲,從此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次偷襲取得的戰果還是比較大,日本擊沉擊傷美軍20多艘戰艦,摧毀數百架戰機。然而山本苦心想要毀滅的美國海軍航母,卻不在港內。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重大,但是反擊力量依然存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也就註定了戰敗的結局。


兵說


日本侵華是“主動”欺負,日本攻美是“被動”打擊。美國的發聲,日本要麼吐出到嘴的肉,要麼和美國你死我活,日本選了後者。


探索軟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其大部分軍事力量和戰爭資源都集中在了中國戰場,侵華總兵力為108萬人,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軍總兵力已達242萬,軍力幾乎達到了日本的極限。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本想短時間內滅亡中國,但由於中國堅持全民抗戰,日本的如意算盤落空,而且已深陷中國戰場。

1937年,日本直接軍費為32.78億日元,佔當年日本國民收入186億日元的17.6%;而到了1941年,軍費高達125億日元,佔當年國民收入358億的34.9%,軍費增長達到了一個恐怖的狀態。

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的財政將難以長期維持,日軍方有北進和南下計劃,北進佔領外蒙和蘇西伯利亞,獲取礦產和石油等戰爭資源,但諾門罕戰役,狂妄的關東軍被蘇蒙聯軍打懵了,導致北進計劃被無限擱淺,即使德軍到了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請求日本出兵都不為所動。

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匱乏,不能長期支持戰爭,而為解決此問題,就執行南下計劃。

南下計劃就是佔據南洋,將英美荷等勢力趕出東南亞,日軍企圖徹底殲滅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美太平洋艦隊,逼迫美與其簽訂停戰和約,以達到永久佔領南洋,獲得橡膠、石油、礦藏等戰爭資源的目的。

隨著美國對日本石油資源的封鎖,日國內石油儲備只能維持聯合艦隊作戰將近一年,日本政府和軍界深感危機,強烈的賭徒心態,使得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的軍事行動,太平洋戰爭終於爆發。

由於美軍主力航空母艦都不在夏威夷軍港,因此日海軍聯合艦隊的行動,只達成了戰術目的,並未達到戰略目的,迫使美國與其簽訂和約,日本偷襲珍珠港,喚醒了一個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美國的迅速參戰,加速了日本失敗的進程。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4月11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我在出差的火車上給你解答一二。

1.日本侵華罪惡史

侵華是日本歷史上一大敗筆,因為大東亞戰爭,日本失去了他自明治維新以來幾乎所有擴張的地盤,1895年奪臺灣、1905年謀東北、1910年並大韓、1918年侵青島、1925年佔濟南、1928年炸鐵路、1931年割滿洲、1933年犯熱河,1937年進北平,自此,上海南京武漢依次淪陷,半個中國幾落寇手。

(侵華鬼子配圖)

2.日本轉折點

然而,1939年是日本侵華轉折點,這年起,日軍在山西掃蕩頻遭失敗,以分化北方軍閥和政要、消融抗日力量的“南汪北孚”計謀,也隨著吳佩孚等人的峻拒而告失敗,雖然有幾個偽政權賣國賊,也不過是“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廣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是歷史主流,雖落後卻頑強,雖屢敗卻屢戰,這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愈戰愈勇,這是中國不敗的根本力量,也是日本鬼子在深陷侵華泥潭後看到的深層次現實,經過數次大會戰,鬼子意識到:中國太大,並非如某些軍國狂熱分子所說三五個月就能“解決”的。

此時,日本雖然認識到了自己在中國的被動局面,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國聯不承認日本奪取的“國中國”,日本也不想把多年的“戰果”拱手讓出,只有硬著頭皮走下去,而洽在此時,二戰正式爆發了,世界格局大變,日本狂熱分子們開始了激進的太平洋戰爭。

(侵華鬼子配圖)

3.世界背景

日本勇氣何來?看看幾個背景性事件就知道了:

1939年8月,蘇德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德國向波蘭宣戰,二戰正式爆發;
1940年5月,希特勒閃擊法國,英法聯軍潰不成軍;當月,德國侵佔荷蘭,西歐戰場已無對手;同年9月,德意日簽署三國公約,軸心國正式抱團作戰;
1941年4月,日蘇簽訂中立條約;2個月後,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正式與英美開戰。

可以看出,日本的決戰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時刻與世界戰爭大局緊密聯繫,尤其考慮的最重要的國家是德國。


德國在歐洲戰場打遍天下無敵手,轉頭攻擊前盟友蘇聯,如果攻打蘇聯取得勝利,亞洲不在話下,日本此時不再出手對付盟國,戰後勝利果實將無法與德國共享。

此時日本軍部坐臥不安,摩拳擦掌,提出“快出手啊,再晚就耽誤乘公交車了啊”,欲趁德國勝利之勢聯德打美,奪取天下。

可見,日本遲遲下不了決心與英美開戰,也是知道自己實力無法與他們相比,而之所以開戰,完全是為了“搭公交車”,把全部賭注壓在了德國對蘇聯的勝利上。

(法西斯魔頭)

4.導火索

1940年9月,德國打敗法國荷蘭後,法荷在亞洲的殖民地無人接管,日本乘虛而入,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切斷美國援華的滇越鐵路,提出了包括印尼群島的“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是日本劃出自己的新殖民地範圍,美國遠東利益受威脅,這下美國著急了,立即對日本停止航空汽油、鐵屑等原材料的供應。

日本強佔法屬印度,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導火索之一。

(配圖。中國抗日飛行員與印第安小男孩的合影)

此後,美國步步緊逼,收緊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和石油,日本的選擇越來越少,海軍認為“要麼與美國妥協,要麼打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

日本一邊計劃“奇襲”一邊與美國談判,在美國提出維護一戰後的狀態、包括“退出滿洲”等一系列要求後,日本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東條英機當首相後決意開戰,說滿洲是明治天皇謀定的“偉業”,就算與美國開戰,也不能退出滿洲。

就這樣,1941年12月,在德國進攻蘇聯的6個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英美中與日本宣戰。二戰決戰時刻到來了。

(日本投降,美國圍觀日軍洗澡)

總體來說,日本在侵華未取得勝利的條件下,之所以敢與遠遠強於自己美國開戰,一是德國壯膽,二是美國逼上絕路,三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走火入魔。

======================

(史料參考:比克斯《真相》等)


飛春讀傳


日本打不過美國,日本人知道。

對於日本和美國的實力差距。日本人是有清晰的認知的。哪怕最瘋狂的軍國主義分子,也不認為日本能在全面戰爭中打贏美國。所以理智一些的將領,如南雲忠一、山本五十六等等,在明知戰爭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追求的都是“有限戰爭”。

日本想發動的,不是“太平洋戰爭”,而是“珍珠港戰役”,發動“珍珠港戰役”的目的,就是想要避免“太平洋戰爭”!

發動珍珠港事變前的大背景是——日本在侵華戰爭中陷入泥潭,日本急需東南亞的資源補給。東南亞是英法荷蘭的殖民地,很可能與美國發生衝突。

與此同時,日本的戰爭資源嚴重匱乏,石油儲備寥寥無幾,幾乎已經無法維持戰爭機器。而日本之前的石油全部進口自美國,抗戰開始後不久,美國對於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日本急需美國或東南亞的石油。


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的目的是什麼呢?

最佳成果:美國退出西太平洋,不再插手東南亞東亞事務,停止援助中國,恢復石油禁運。

這一點日本人自己心裡也清楚,可能性幾乎為零。

中等成果:美國在珍珠港之後實力大損,恢復實力後日本已經完全佔領消化東南亞,美國忌憚重回西太平洋中日本的實力,決定消極對抗,繼續援助中國,但不與日本開戰。

這是日本人心中覺得最好的結果。

最差成果: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到重創,但迅速恢復實力並與日本全面開戰,加入同盟國。

我們都知道,這才是歷史的真實。



日本人之所以敢突襲珍珠港,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戰略出現了誤判——他們認為美國是民主社會,凝聚力動員力很差。雖然美國實力強大,但是等美國國會關於是否參與戰爭的討論完畢,並募集到足夠的軍人的時候,日本早已經在東南亞部署了銅牆鐵壁,美國人不會跟日本人在西太平洋血拼。

這是日本人的判斷。所以他們發動珍珠港事件時,目的就是盡最大可能殺傷太平洋美軍,最好讓太平洋美軍全軍覆沒,然後讓美國忌憚日本實力,並且無力進攻西太平洋。

但日本出現了嚴重的戰略誤判。

因為整個世界誰也沒想到,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是如此的喪心病狂!

珍珠港事件完全打醒了美國人,美國的工業機器火力全開,從1942年起,美國人足足生產了147艘航空母艦!!!而英國人只生產了十艘,日本人只有可憐的六艘。

超大型的“空中堡壘”


B29戰略轟炸機像流水線產品一樣嘩嘩下架,整個二戰中,美國人竟然生產了足足六萬架各式轟炸機。而日本人的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教練機等等各種飛機加在一起才不過六萬架,而且還都是小型的。

至於其他的如戰艦、坦克、汽車、彈藥、糧食等等的生產能力,日本和美國更是完全不在一個次元,基本只有美國的一個零頭。

一句話,從美國決定全面向日本開戰的時候,日本就已經輸了。

當美國迅速的恢復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時,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消化東南亞剛剛佔領的土地,還沒來得及開採資源就已經陷入了和美國的戰爭,所以二戰末期日本的資源極度匱乏,連飛機燃料都極度短缺,戰鬥機竟然只能自殺式攻擊去當鋼鐵炮彈用!

如果日本當初沒有和美國開戰的話,可能在1945年以前他們就已經因為資源匱乏而讓自己的戰爭機器崩潰,可開戰了就會被美國消滅掉,日本在二戰中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烈無比,這是侵略者必然的下場!


小約翰


二戰中的日本,一直都在賭,而他解決賭局的辦法就是下一盤更大的賭局,最後把自己玩死了。

於是日本肆無忌憚的侵犯美國利益,導致美日矛盾激化,這就是典型的不作不死。

二戰前的日子,擁有世界前三的海軍,在亞洲有大片殖民地,經濟實力也很不錯,怎麼看都沒有繼續擴大戰爭的需要。

在賭國運的歲月裡,曾經的日本還算理性。

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都是以小搏大,賭上國運而險勝。

但那時日本軍隊的勢力還沒那麼強大,日本政府還算有些理性知進退。

三國干涉的時候就還了遼東給大清,沙皇發了狠也就不再索要戰爭賠款了。

那時日本的國運蒸蒸日上,加上還算有戰略眼光的政客主導政府,日本還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二戰之後,日本軍人就徹底瘋狂了。

雖然天皇擁有最高統治權,但二戰時期日本的日常運轉還是軍部主導。

日本那時的體制很奇怪:政府和軍隊平行,政府管不了軍隊,軍隊卻向政府要軍費,不給就罵。

加上海軍和陸軍之間的“深仇大恨”,老死不相往來,政府夾在中間很難受,政客難以作為。

在“兵諫”的優良傳統下,日本軍人把以下克上發揮到了極致,到處挑事,日本政府無力干預。

今天搞九一八,明天再幹盧溝橋,覺得打的不過癮再去挑釁俄國人,反正一路的隨心所欲。

這簍子是越捅越大,而日本軍部的縱容無意擴大了日本軍人的“膽大包天”。

德國打敗法國後,日本盯上了法屬印度支那,不顧日本政府和維希法國政府的約定,幾個軍官就帶著日軍強行進駐印度支那。

日軍的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等西方利益,當時,美國需要從東南亞進口橡膠、錫等戰略物資,老美覺得日本人需要懲罰一下。

然後,美國從1940年10月起對日本實行鐵礦石、生鐵、鋼的貿易禁運,並加大對華援助,並醞釀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當時日本的石油和鋼鐵等戰略資源主要來自美國,眼看美國的政策發生變化,雙方開始爭鋒相對。

1941年7月,美日雙方漫長的談判破裂,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退出、
維持太平洋現狀,日本則想擴大勢力,雙方完全沒有一丁點共識。

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對於日本來說,要麼回到1931年之前的狀態,要麼南進開戰奪取石油等戰略資源。

最終,為了維護幾十年來日本所獲得的利益,在“美國已徹頭徹尾地成為蔣介石的代言人”的情況下,日本對美開戰。

日本在二戰中做出的唯一正確的決定,就是裕仁發表的投降書。

可嘆:日本軍部號召士兵和百姓為天皇去送死,一旦美軍即將登陸,最貪生怕死的就是這些馬鹿混蛋了。


雲中史記


當年日本為何不辭與美國一戰?這源於一個今天的熱門詞;“美國極限緊逼”!

日本“明治維新”後逐漸在東亞起勢,與沙俄武力較勁,吞併朝鮮半島,取代一戰戰敗德國在中國的利益,並一步步由北向南蠶食中國。

美國出於稱霸太平洋目的,決不允許日本這個受美國啟蒙的學生在西太平洋無限坐大。遏制日本成為美國國策。

在日本侵華戰爭進入拼持久戰關鍵時刻,美國以正義的名義出手了!

先是以退役上校陳納德組織美國民間志願援華航空飛行隊介入中國戰事。

後來美國政府出面了,美國不允許日本遊蛇吞併中國大象,強烈要求日軍退出華北,退出滿洲,退出中國;並由此對日本實行石油鋼鐵禁運。這打蛇打在“七寸”上,日本維持戰爭機器運轉前景岌岌可危。

雖然美日政府在緊鑼密鼓談判,但美國要日本吐出侵華勝利果實立場毫不退讓,有關禁運制裁毫不鬆動。

美國“極限施壓”奏效了。逼得日本必須“南下”搶奪東南亞的戰略資源,為此必須“先下手為強”、“東進”打敗“攔路虎”美國太平洋艦隊。

日本當然忌憚美國實力強大,但美國把日本逼得狗急跳牆,日本大本營最終採納了對美主戰的海軍部長永野修身主張,決定冒險對美開戰,並由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制訂了突襲作戰計劃,“日本聯合艦隊就在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老巢珍珠港,與之展開決戰”。

美國要逼死日本,日本冒死一戰,這就是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的直接原因。

山本五十六曾任日駐美使館武官,深知點燃美國這臺巨大戰爭鍋爐的危險,在開戰前他私下說過;突然襲擊!在第一年打敗美軍他有勝算,但第二、三年以後把他毫無把握”。既然(天皇)決定要幹,作為軍人義不容辭。

山本五十六的態度很好表明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賭博心態。

美國極限施壓成功,後來完虐日本,成為了太平洋霸主。



日本孤注一擲賭博發起太平洋戰爭,輸的一敗塗地,至今73年也不得翻身!


諶人


二戰時,日本的國策就是獨佔中國、北攻蘇聯南取東南亞,獨霸亞洲的共榮圈。在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後,日本其實一直在尋找機會南進,而且在暗中積蓄力量。當時的太平洋地區大多數為美、英、荷的殖民地,而日本一直在步步染指此地。

圖為瑞鶴號是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航母之一。

首先英國已經被歐洲戰場炸得支離破碎,已無力武力解決太平洋事宜,而荷蘭已經亡國,就剩下一個美國,但是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一直很曖昧,無論是以前的胡佛政府還是羅斯福上任後的前期,對日本都是未採取任何措施,仍然大做軍火生意,照舊為日本供應戰略物資,直到1940年7月25日,日本照會美國政府,日軍將進駐東南亞各國,此時的美國才真正幡然醒悟,馬上開始制裁日本,凍結日本於美國的銀行,對日本實行海上禁運,但日本決心已下,不予理睬。

1941年12月7日,從白宮獲悉日軍偷襲珍珠港後,記者紛紛奔向電話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詳細評估過各國在此地區的軍事實力。首先除美國外,其它各國的殖民地因戰火原因已無正規部隊,只留下了戰鬥力很差的本地招募武裝力量,而日本與美國海軍對比是8:2,雖然海軍有所落後,但日本自我感覺陸軍要強於美軍,只要將美軍就近的海軍基地重創,那就可以解決後顧之憂了,於是有了珍珠港事件。

圖為加利福尼亞戰艦正在沉沒。

日本為了發動太平洋戰爭,做了多很擴充武裝力量的準備。截止到1941年下半年,日本已擁有220萬部隊,空軍有150箇中隊,戰鬥機超過3000架,海軍聯合艦隊共有9個艦隊,戰艦400艘,海軍戰鬥機超過2500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清除了日裔美國人,圖為日裔美國人正被遷往隔離區。

日本在1941年8-9月正式擬定了太平洋戰爭的計劃,預計5個月內可結束太平洋戰鬥。而此時的美國還在期盼和日本能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用經濟制裁壓倒日本,直以12月6日,美國還在和假惺惺的日本談判,次數已達50多次,美國錯估了日本。不過在7月份日本宣佈駐軍東南亞時,美國也多張了個心眼,開始在太平洋部兵,但美英等國把戰略中心放在了新加坡,美國又一次錯估了日本,12月7日,太平洋戰爭從珍珠港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