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 AI,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科技革命上應用的如何?

區塊鏈 AI,在互聯網金融行業科技革命上應用的如何?

藉助區塊鏈和AI技術,整個世界都可能經歷一次破繭成蝶,互聯網金融行業當然也不例外。

對於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區塊鏈或將帶來安全和風控革命,而AI技術將打造智能金融時代,而區塊鏈+AI將碰撞出什麼火花,值得期待。

區塊鏈帶來風控革命

區塊鏈是分佈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2008年中本聰第一次提出區塊鏈的概念後便被不斷推廣。

《區塊鏈革命》一書的作者丹·塔普斯科特和阿列克斯·塔普斯科特這麼描述區塊鏈:不會被篡改的經濟交易數字賬簿,不僅可記錄金融交易,基本上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能記錄。

區塊鏈將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安全風控革命性的變革已經是無可置疑的事實。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圓桌討論時發表了自己對區塊鏈技術的最新看法,或許能顯示阿里巴巴發展區塊鏈的目的和野心——“我們做這個互聯網金融,我們在阿里巴巴交易平臺幾萬億的交易額,幾十萬億的交易額,沒有區塊鏈是要死人的。阿里巴巴必須要有區塊鏈。”顯然阿里巴巴區塊鏈發展目標,便是確保金融安全。

有研究者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區塊鏈共識、不可篡改等技術以及數字簽名、終端用戶加密錢包等安全手段可確保用戶賬戶及資金安全,區塊鏈技術將提供金融級的安全服務、數據存儲、網絡等資源高效整合,將數據、應用、交易集成到區塊鏈雲中,足以構建安全交易網絡環境。

AI打造智能金融時代

區塊鏈技術受人追捧的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不甘示弱。

人工智能技術即AI,對於風控體系的完善同樣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蒐集更多維度的數據來更精細地進行用戶畫像,包括利用一些行業數據,用戶的互聯網瀏覽數據,司法執行數據,第三方信用數據,出行數據,電商平臺的交易數據,電話通訊數據和社交數據等。

這些數據的覆蓋人群會遠遠超過現有的金融行業所使用的數據。而 AI 就是對這些數據進行組合,從而挖掘出用戶有效的特徵。通過對這些特徵的評估,可以準確地瞭解用戶的消費能力以及信用水平,也就大大提高了風險識別的效率。另外,相較於以往的人工比對,人工智能收集的數據更為全面,從而也就比以往人工比對更加精細,更加準確。

以螞蟻金服現金貸款產品“借唄”為例,借唄的平均利率在年化14%左右,借唄的產品負責人陳懷晟曾透露,整個借唄團隊處於幾十人規模。這種較低的風險成本和人力成本背後是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化風控能力與更高的效率。

陳懷晟認為,在信貸決策環節,“借唄”除了要像傳統機構一樣去核對客戶的穩定性、還款能力,智能化的決策系統可以把數據從點到面去進行連接。“我們可能識別出一個客戶風險不良,通過更大範圍分析後,這個客戶其實影響了他身邊一群這樣的客戶。所以這群客戶中前面所累積的個人數據再漂亮,系統也可能認為他不是一個好客戶。反之,如果一個人在支付寶或淘寶留下的數據不充分,但他周圍的人信用狀況很好,系統可能會嘗試給出一定額度。”

這樣的審核原本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來完成,可是通過AI,金融機構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蒐集信息,得出結論。

區塊鏈+AI 絢麗未來吸引眾多企業入局

區塊鏈+AI的碰撞可能產生精彩。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懲戒委員會主任委員、區塊鏈安全研究中心聯席理事長楊帆提出了可能性之一,他認為區塊鏈加人工智能是金融風控的倍增器。兩者結合起來在金融風控方面會產生顛覆性改變和產業的迭代性升級。

目前國內金融企業也已經紛紛入局區塊鏈與AI研究。

京東白條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了稱之為“四大發明”的大數據模型體系:司南-風險管理模型系統、火藥-量化運營模型體系、活字-用戶畫像模型體系、造紙-大數據徵信模型體系。與傳統風控體系比較,依託於區塊鏈技術的“四大發明”風控體系能夠更加精準識別及遏制套現行為,目前為止已經為1億用戶完成了信用評估。

蘇寧也在利用區塊鏈和AI技術打造去中心化屬性黑名單共享平臺、可追蹤屬性的區塊鏈溯源平臺,以及未來將構建的智慧科技生態。

甜橙金融作為首批將區塊鏈技術和AI技術應用到風控管理中的企業之一,經過幾年的探索,目前也建立了包括監管平臺、生態圈合作、風控運營、風控核心決策在內的風控體系。

甜橙金融通過使用基於區塊鏈的共享賬本,交易在通過共識性驗證並寫入賬本後,就不能再更改,這樣就節省了時間、成本。同時當交易被記錄在案後,所有的這些交易信息都會被參與方所共有,保證了信息的對稱透明,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打破了信息孤島,減少了風險。

在AI技術方面,甜橙金融將智能安全作為主要發展方向,通過引入智能化的投資理財服務降低平臺整體風險,建立以合作方回訪機制、產品警示制度、風險事件預案等為核心的風險管理體系。

目前,中國在區塊鏈及AI研究領域已經位於世界前列,而區塊鏈及AI技術的應用將給互聯網金融企業帶來安全及效率的革命,區塊鏈和AI技術之間的碰撞或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更多可能性與想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