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到底是怎麼回事?

即使你對汽車並不瞭解,通常多少也會聽說到“GT”這個字眼,因為它出現的場合是如此之多;但即使你很懂車,也未必知道它的真正含義,因為它的用法實在是太雜了:經濟型的小車英朗也有GT,高大上的奔馳AMG也有GT,甚至連七龍珠都有一部叫:龍珠GT。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那麼它源自何方,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就和你聊聊。

歷史上的GT:“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

你也許會好奇是哪家車企這麼無聊搞出這個概念,但其實GT這個詞並不是汽車廠商的發明,而是個歷史上的稱謂——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的貴族公子在成年之際往往會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在西歐遊歷,稱為Grand Tour,字面意思是:大旅行、壯遊、修業旅行。國內文化人則根據杜甫內容相似的一首詩將它譯作“壯遊”。

壯遊在17到18世紀的英國尤其盛行,當時的英國正是快速發展的時期,但尚還缺乏本土的文化積澱,而且很多貴族子弟將來無論從軍還是為官都免不了和歐洲大陸打交道。於是他們成年之際往往會從家裡領到一筆旅遊費,帶上僕人和學者,買一輛馬車從法國一路遊走到意大利。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通常會停留數月,來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或是蒐羅在老家買不到的藝術品。同時他們也會注意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結交當地的望族,以作為今後發展事業的資源。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典型的英國壯遊者路線,途中會經過較為發達的法國、荷蘭、新教興起的德國、瑞士,最終到達代表藝術領域前沿的意大利。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意大利玩cosplay的英國貴族

由於這些年輕人在此期間完全不掙錢,卻要擺起貴族的譜,所以這樣的旅行開銷很大。也正因為如此,只有當時的富人能但付得起這樣的消費。但到了19世紀,火車開始普及,普通人家也開始能負擔得起這樣的遊歷,壯遊也就褪去了它高大上的形象,逐漸演變成現在歐美大學生非常喜歡的半年制交換學習。而GT這個詞重新出現,則是汽車發明之後的事了。

汽車界經典的GT:逼格第一,速度第二

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汽車已經擺脫了剛發明時的粗鄙形象,變得十分高大上。這時一些意大利廠商覺得,如果能用這個高大上的工具長途自駕遊,不僅十分方便迅捷,也會是件充滿了逼格的事情。在這樣的想法下,法拉利和阿爾法羅密歐等廠商做出了汽車界最初的GT——這些車型往往直接以Gran Turismo(壯遊的意大利語)命名,擺明了要向那段年輕人馳騁歐陸的歷史致敬。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1932年的阿爾法羅密歐Alfa Romeo 6C 1750 Gran Turismo Compressore(Compressore是意大利語“機械增壓”的意思)

不過其實那個時代無論是道路條件,還是汽車的機械可靠性都不足以讓人輕鬆愉快地穿越歐洲大陸。再加上之後不久的世界大戰,使得GT這種車型到50年代才大量出現。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是賓利歐陸,以及晚些時候的保時捷911。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1953年的賓利歐陸

在GT的經典定義下,一輛真正的GT首先要很貴而且很帥——起碼要讓人一眼看出這不是一般人家能消費得起的;舒適性和內部空間也是優先考慮,通常後座和行李廂都要具備,真皮和實木內飾更是不在話下;而在舒適性中,又優先考慮前排,所以通常是兩門而且後座不會太大;只有在保障舒適性的前提下,才追求較高的速度,也就是說不會像超跑和賽車那樣為了速度和操控性犧牲舒適性;最後是要有適應爛路的能力(底盤不能過低、懸掛要偏軟),但不要求能越野。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保時捷911

這種經典定義下的GT車型現在也依然有,除了現在依然在產的賓利歐陸和保時捷911外,最典型的就是瑪莎拉蒂的Gran Turismo和奔馳的S Coupe. 這兩個車型都沒采用超跑常用、會影響駕駛視野和內部空間的中置引擎佈局。瑪莎拉蒂Gran Turismo基本型0到100加速為5.2秒,跟現在動輒3.5秒以內的超跑還有很大距離,但它有相對寬大的後座和行李廂、各種豪華內飾,以及優美的線條。當然,價格自然也不在工薪階層的消費水平上。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瑪莎拉蒂Gran Turismo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Gran Turismo的行李廂和後座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奔馳S Coupe(以前叫CL)

但是就像車轍君剛才說的,經典定義下的GT車型並不追求極致性能。而對於很多熱愛冒險的新貴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我花了大價錢,買來的車性能表現卻不如日產GT-R或者克爾維特Z06這樣的高性價比跑車,也許我會一笑而過,但我也有可能追求另一種方案。

中置引擎GT:speed≈zhuangbility

其實在GT方興未艾的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人提出要有中置引擎而非後座,以實現車身的輕量化和更好的操縱性。因為對他們來說,跑得不夠快是一件降低逼格的事。也正是在這一思路下,出現了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奔馳300 SL和法拉利250 GTO。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1955年的奔馳300SL,鷗翼門的始作俑者,也是當時最快的量產車,可謂把zhuangbility做到了極致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1962年的法拉利250GTO,因為引擎佈置在車體的重心,所以內部空間和視野都大打折扣,但對有追求的人來說,這不是事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現在的奔馳AMG GT,雖然沒了鷗翼門,但基本思路沒變

市場也證明喜歡這種風格的有錢人大有人在,奔馳300 SL和法拉利250 GTO發展到現在就是上圖的AMG GT以及法拉利F12. 不過總的來說這些中置引擎的GT車型價位依然陽春白雪,而且也適於旅行——當你開著這麼一輛車出門旅遊泡妞時,當然不需要後座來放你的孩子。而接下來要說的,就和GT的本來意思相差太遠了。

純粹的性能GT:只是用了這個名而已

GT畢竟不是香檳,各個廠家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而且久而久之,GT這個詞在公眾視野中就成了性能的代名詞,於是就有了這個名字的濫用潮,開頭的龍珠GT就是一例。

在汽車界開這個頭的大概是福特的GT40,1960年代時福特曾想收購法拉利,結果被恩佐·法拉利在最後時刻毀約,氣急敗壞的福特老闆亨利·福特二世決定自己造一輛完爆法拉利的超跑——也就是說福特GT40從一開始就是為賽道而生,完全不考慮旅行的舒適度。福特GT40的確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狹小的空間、超低的底盤和約等於零的行李容積註定這不是一款能開著去旅行的車。

“GT”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眾的高爾夫GTI和日產的GT-R則是另一種情況,前文提到過,經典定義下的GT車型第一需求是逼格和舒適性,其次才是性能。即使那些中置引擎的車型,對駕駛位乘客的舒適性也不含糊。但高爾夫GTI和日產GT-R追求的則是提供平民級的高性能車,對他們來說,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實現高性能才是首要考慮。這實際上已經徹底改寫了原先GT的定義,而更像是普及賽車運動的存在。

而隨著賽車運動的全球推廣,GT的這種“歪解”也就成了大眾的普遍誤會。而廠商和賽事組織者也將錯就錯,許多賽事就是以GT來命名,但跑的可都是在公路上不合法的賽道改裝車輛。

而在近幾年,這種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現在很多連性能車都算不上、只是比基本型配置高點的車型也開始叫GT,比如那個爭議很大的英朗GT。但我並不懷疑還會有其他品牌繼續推出傳統定義下的GT車型。

因為對逼格的追求,是人類永恆的需求。

無論你愛車如命還是急著買車,都推薦你添加安全駕駛的公眾號:jiashiyizu←長按可複製.

我們每天都會推送最新的實用汽車資訊,來加入安全駕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