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的标准应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

要做大城市,“郑县”不一般。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现象,可以作为审美的环境。——网络

和我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就懂了郑州。——局势

势论 | 城市管理的标准应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郑州金水城管文化路中队组织拆除楼顶标识牌

20年前,我们村要是有哪家小卖铺挂出来一个红条幅,那可真是好看,如果谁家开业门前再拉些小彩旗,简直喜庆极了。

90年代的农村,颜色偏暗,灰瓦深墙,除了谁家的槐树顶几簇槐花露出墙外,景色的确不多。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有时候乡里会开出来两台披红挂彩的面包车,喇叭里喊着:女儿也是传后人......

计划生育的墙批覆盖全乡,也不觉得难看。

进城做了城管之后,发现家家商店都爱挂条幅,但城市里其实是不允许挂的。有个书面语,叫这些为“软体广告”。我们经常都要扯掉那些商家不要的条幅,留两条放车里,等到车坏的时候拿来拖车用,非常结实。

城管管的严,做条幅的就少了。慢慢升级为喷绘、LED、亚克力板等形式,在门面或墙体上显示处文字和图案,做成招揽生意的广告。

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城市开始每年都在创建,越创逼格越高,再好看的广告都终究是广告了。拆!

一场专项行动几乎干掉了所有的无证设置,只留下一些招牌字,在高处标识着自己的地盘。比如,本尊叫:中国国家地理。

很多法人不理解,官方的解释是:不安全,不规范,要设可以,檐下设。

我站在城市边缘望向城市:高楼林立,接踵摩肩,如果每栋上面都插上几个红色大字,忽然有了一种丧气的联想。的确是不太舒服。

本市的楼顶标识标牌工作进行的基本顺利,很多主体都是公益事业单位,比如学校和医院,好在现在电子地图发达,就算看不到标识也能轻松抵达急诊部。

从几十元的条幅,到几万元的标牌,都已经开始被城市嫌弃了。

这就叫发展。

物质的进步,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市民的习惯、思维、审美以及格局,管理城市的策略和水平也就随之变化。

郑州这个城市,直到现在还被某些人称之为“郑县”,他们就是从九十年代火车站地区“脏乱差”的印象中得来的武断论断。郑州市从治理“脏乱差”的低起点开始,之间经过“四城联创”,连书报亭都干掉了,终于艰辛迈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时代。

城管工作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定任务和管理标准,并没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当年的实际基本是没能力杜绝露天烧烤的,所以侧重点在卫生。至于说广告,也许还是为了彰显商业氛围而故纵的手段呢。就像北宋的《清明上河图》,那不叫占道经营,那叫繁荣。

网上总有人拿《清明上河图》诟病城管,却不知道那图上连斑马线都没有。如果把那样的繁华平移到现在的城市街道上,作为车主的你,会不会很开森?还有人拿国外的摊贩管理制度和国内比,却没有考虑街道两侧市场和门店的感受。再说了,论人居密度,你国外一个平方公里能撑得起一个菜市场吗?

所以说,标准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走街串巷买卖在农村,村民热烈欢迎;在乡镇,交两块钱卫生费;在县里,一个月罚100吧;在三线城市,不行就去疏导点;在省会,主次干道禁止!那么国家中心城市呢?必然要有一个清晰不二的准则。

城市管理“苛刻”的城市,才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城市

,它能承载希望或质疑,也能彰显自信和勇气,它能够迅速调整快速发展所造成的不适应因素,更能够带着这个城市里的人一起把城市经营到一个新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