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此文首发于2011年9月17日《邯郸日报》丛台周刊

文|罗楠

「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北京大名府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它曾历经9个朝代,绵延上千年。它的遗址,就在今大名县城东北6公里大街乡一带。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即前燕建熙元年,元城县(今大名)的一个乡——贵乡,从元城县分离出来,设置贵乡县和贵乡郡,县治设在孔思集寺(今大街乡一带),这是北京大名府的前身。建熙中期贵乡郡、县俱废,县城降为普通村庄。

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大名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公元578年,北周统治者将古赵城的贵乡县治又迁回到孔思集寺,也就是今天的大名县大街乡。公元579年,北周在此设立魏州,州治、县治同廓,使这座城得以复生。

隋朝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魏州改为武阳郡,管辖14个县,郡治就设在这座城里。隋大运河使武阳郡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枢纽中心,造就了其成为商业大都会的地位。

唐代后期,出现了历史上的“藩镇割据”时代。骄横跋扈的叛将们,联起手来闹藩独,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魏博镇,首府在大名,是河北三个藩镇中最强大的一个,也是闹藩独的领头羊。魏博节度使田悦抗拒唐命,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州”改为“府”,取名大名府。

此后位于卫运河畔的大名府成了本区域历史上继邯郸、邺城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心城市。

这座城池此时已经非常繁华,从内向外有皇城、罗城、大城三层,罗城周长40里,大城周长80里,河北道、魏州、魏郡的治所及总管府、大都督府、魏博节度使等先后设在此城,管辖过河南、山东两省古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全国除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之外的第三大城市,人口密集,超过百万。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三大家族都先后据此城割据一方,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以皇帝规格行事。

「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五代时,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在大名府登帝位。李存勖出生于公元885年的晚唐,他和他的父亲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占据河东。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温牵制围困,地盘、兵力都不及朱温。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在洛阳称帝建立后梁。就在第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袭晋王位。

公元915年,后梁所辖的魏博兵变,李存勖乘势占领魏州,兼领魏博节度使。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在大名府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为唐(后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大名),都名东京(大名),他以魏州府舍为宫殿,取名“兴圣宫”。

同时,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把县衙在魏州城里的元城县改名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元城、贵乡两县都是现在的大名县)。12月,李存勖从东京(大名)移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改东京(大名)为邺都。

在北宋澶渊之盟后的第38年,机遇再一次垂爱了大名府。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很多人主张迁都洛阳,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他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即使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建议,拨国库银10万两,修建北京行宫,即宋朝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于是,国中便有了以开封府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以大名府为北京的“四京”。宋朝陪都大名府的规划和建设日趋雄伟壮美,宫城(皇城)周长近2公里,共有6个城门。外城称罗城,周长24公里,开9道城门。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金朝人讹里朵攻陷大名。又过了两年,投降金兵的景州人刘豫被金立为儿皇帝,建都大名府,国号大齐,年号“阜昌”。大名府又做了国都,却多少带着屈辱。

做过三次国都的大名府,在成吉思汗的铁骑踏来之后,于公元1229年,将大名府设为大名路。到明、清时期,又设为大名府。

在历史上,曾有众多名人贤士来这座城里治政安邦。唐、宋两朝,有田承嗣、何进滔、狄仁杰、乐彦祯、罗弘信、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可谓人才叠出,享誉古今。

可叹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这座城市,结束了北京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

1914年,民国时期,在这里建大名道,辖冀南47县,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将县城及郊区建市,不久废市并入县。

在今天以大街村为中心半径3公里的轨迹上,分布着南门口村、东门口村、北门口村、铁窗口村、城角村、堤上村。据考,这些村名都与这座地下之城有关。在一些村庄周围,还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

旧城逝去,风韵犹存。古老的北京大名府城以一千余年的阅历,见证了大名古老的辉煌和苍桑变迁,也为现代大名的复兴奠定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北京大名府的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