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很多人覺得,新媒體時代是傳統作家的危機時代。

然而薩蘇卻說,趕上新媒體時代,是他的幸運。

這位IT工程師出身的著名文史作家,如今成了頭條上的爆款專業戶。

“西沙考古”這樣的冷門題材被他寫成了閱讀量300萬+的爆文,追憶抗聯奶奶的文字感動了80萬網友……

今天的雙標題精選專訪薩蘇,聽他聊聊寫作那些事兒,以及百萬+爆文背後的秘訣。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任何一個時代的讀者都不會拒絕真誠

Q:請用一句話介紹賬號的風格定位

A:偵探類,專門探索歷史謎團的偵探。


Q:新媒體時代下嚴肅文學的走向,是一個非常有討論價值的話題。很多人認為,嚴肅內容、傳統寫作方式不適應新媒體平臺。可以談談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

A:嚴肅話題,其實大家依舊感興趣。

關鍵是,你寫的時候應該有真情實感,沒有一個時代的讀者會拒絕真誠

面對新媒體,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新媒體往往需要相對短小精悍的文字內容。

而我最開始寫作的時候,正在日本工作,每天上下班坐地鐵單程1小時,正好可以寫一到兩千字,於是就形成了所謂的段子文風。


Q:近期最滿意的文章是哪篇? 從選題策劃到最終落地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呢?

A:近期最滿意的文章,很難說是哪一篇。其實文章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你很難說哪一個孩子最優秀。

我個人比較喜歡白鰭豚重現長江的報道( ),可能是因為童心未泯吧。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這些文章從策劃到寫成一般都不超過一天時間,除非是需要連載的,那就不好說了。

不過響應讀者們的呼聲,以後會盡量少挖點坑。


雙標題對於文章推廣是一個很好的增益

Q:「薩蘇」的雙標題數據一直非常亮眼,可以分享下雙標題的使用心得嗎?

A:雙標題機制對於文章的推廣是一個很好的增益。

如果只有一個標題,那麼一般會提煉整篇文章的主旨,有時也會抓出最亮眼的一個點,但一篇文章包含的信息點很多,所以就要有所取捨。

而雙標題多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在另一標題中展現文章不同的信息點。

讀者的興趣點不一樣,面對同一篇文章,你喜歡從A角度切入看,我喜歡從B角度切入看,那麼,雙標題就會增加命中讀者興趣的幾率。


Q:有哪些標題技巧可以分享給其他作者?

A:第一,標題所透露的信息點儘可能抓人、儘可能豐富。正如前面所說,有時會把一篇文章中最亮眼的信息點抓出來,有時則儘可能多地展現故事要素,讓讀者知道文中包含哪些信息。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第二,標題格式儘量採用三段式或兩段式。一段就是一個信息點,三段等於三個信息點,有助於展現更多的故事元素。

第三,設置懸念。有時候信息點並非越多越好,太直白會讓讀者一眼望穿,反倒是保留一點懸念會引發點擊慾望,比如這篇文章《要是沒有這部電影,老百姓根本意識不到中國這種神秘武器有多強大》,讀者看到可能會想——這說的是哪部電影?哪種神秘武器?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Q:如何在標題中提煉亮點,經常讓很多作者苦惱。「薩蘇」的標題故事感和畫面感非常強,尤其是一些細節極具看點,您是如何提煉標題看點的?

A:我認為提煉亮點有三原則,

首先,是選擇與讀者接近的元素,比如標題中提到的“抱回趙尚志頭骨”和“歌聲讓偽滿日僑痛哭”這兩個細節,能讓讀者產生共情,這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接近;再比如點出一些地名,和讀者產生地緣接近。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其次是顯著性,顯著人物、顯著事件可作為亮點。比如標題第2分句提煉了東北抗聯總司令趙尚志這一細節,與他有關的故事很多人自然是願意看的。

另外,可利用反差性。比如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大故事,或者與大眾日常認知不一致的觀點,標題末句“歌聲讓偽滿日僑痛哭”,大家可能會疑惑,中國人的歌聲怎麼會讓偽滿日僑痛哭呢?這樣就有點開的慾望了。


Q:「薩蘇」封面配圖都非常傳神,尤其是人物類封面,在這方面您有何獨家經驗?

A:若是近現代史的人物,會選擇他們某張比較傳神的照片;古代人物沒照片,有時就從影視劇中找一張比較經典的劇照,比如乾隆皇帝可能會選擇張鐵林的劇照,因為在大眾心中他幾乎成了“乾隆專業戶”,這種配圖會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看了十幾年,讀者和我依然相看兩不厭

Q:歷史領域似乎是一個天然與熱點“隔絕”的領域,但「薩蘇」的一些標題把歷史事件和熱點結合地非常巧妙,可以分享下您的經驗嗎?

A:歷史和熱點並不是天然“隔絕”的,實則恰恰相反,歷史和熱點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當下的每個熱點背後都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有時候甚至是歷史遺留問題,只有更好地瞭解某一熱點的來龍去脈,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它。

冷門題材也能寫成300萬+爆文?看這位大叔創作者是怎麼做到的

另一方面,歷史也是能夠映照當下的,李世民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在上演的故事,也許就是當年某個歷史事件的翻版;中國發生的事,可能不久之前就在西方發生過——太陽底下並沒有新鮮事,所以現實的熱點,也幾乎都能找到它的歷史映照。


Q:有些人認為,傳統作家不太適應新媒體平臺,而您從博客到頭條號平臺,一直都是佼佼者,您是如何完成這種身份轉變的?

A:佼佼者談不上,因為在新媒體平臺上看到了太多優秀的文章,我發現這個時代給文學愛好者提供了極好的舞臺。

不過,確實有很多朋友從最初看我的文字,到現在已有十幾年了,我們依然相看兩不厭。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選題的時候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是覺得有趣的事情,再或著是令我感動的事情。

作者自己多一份陽光,可能就會得到更多讀者陽光的回饋。我總覺得自己在寫作中用的力量比得到的要少一些,這裡要感謝我的讀者們。


還有其他問題想和他交流?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