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發苦,到底是啥回事?推薦三款藥膳,中醫助力破「口苦」

事例回顧:

經常有病人訴說每天早晨起床,總覺口中有點苦苦的,有時在漱口或者進餐之後尤為明顯。但除此之外,身體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可是口苦又頻繁出現,讓患者本身既疑惑又擔心,不知道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口中發苦,到底是啥回事?推薦三款藥膳,中醫助力破“口苦”

這種情況在初秋會更明顯。秋天天氣以燥見稱,初秋時夾著炎夏的餘熱,燥與熱結合入侵身體,引起一系列燥熱症狀,如咽痛咽乾、口苦、乾咳無痰、皮膚乾燥等。

而進入深秋,夏天的炎熱消退,熱象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寒冷乾燥的北風,使乾燥之象更明顯,燥邪侵襲人體,傷津耗液,每每也引致口苦症狀的出現。

所以說,初秋和深秋都要防治燥邪入侵,引起口苦等病症。

口苦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顧名思義,病人口中出現苦味,輕者如食苦瓜,重者如嚼黃連,此苦味留於口中除之不去,令人食不知味。口苦一般不會獨立存在,而是身體不適所發出的警號,仔細詢問或觀察就會發現,除了口苦,患者往往尚有口乾、易怒、小便黃、睡眠欠佳等燥熱症狀。對於口苦,我們亦不能等閒視之。

口中發苦,到底是啥回事?推薦三款藥膳,中醫助力破“口苦”

中醫辨證口苦

中醫認為,口苦的主要成因離不開肝臟。如果燥、熱、溼等致病因素侵襲人體肝經,就會引起口苦、眼疾等症狀。一般來說,口苦可分為3個證型:

1.傷津耗液型。

此證以乾燥症狀為主,寒熱不明顯,多見於秋季或久旱之後。症見口中微苦,咽乾,也可伴有乾咳、皮膚乾燥等等。

2.肝火鬱滯型。

症見口苦,伴隨情緒鬱滯、煩躁,目赤腫痛,舌紅,質幹,少苔,脈弦數。此證以情緒異常為主,肝火上炎引影響了情緒的正常宣洩。如果偏於肝鬱者,多表現為情志抑鬱,如果偏於火熱者,則多表現為煩躁。

3.肝膽溼熱型。

口苦較重,如嚼黃連。性情急躁易怒,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此證以肝膽溼熱為主,是臨床常見的證型,多見於炎夏。如果身處南方潮溼天氣,溼濁中阻,可也能引起物質運送不暢,口舌失於濡養,導致口苦。

除此之外,一些臟腑損傷或者大病、久病之後,身體津液過度消耗,也可能出現口苦的症狀。例如,接受電療、化療後的癌症病人。這種情況應根據具體狀況,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

口中發苦,到底是啥回事?推薦三款藥膳,中醫助力破“口苦”

三款有效的藥膳

針對三種常見的口苦證型,可嘗試下列常見食療方和藥方:

1.滋陰潤燥——清補涼

藥材包括南沙參、玉竹、淮山、生薏米、蓮子、百合、芡實,一般藥店有出售。將藥材洗淨,加水煎煮,放入適量冰糖即可。

在天氣乾燥時節,飲用上述糖水能潤肺健脾、滋養咽喉、潤澤皮膚,對於單純乾燥引起的沒有夾帶寒熱症狀者,尤為有效。

對於肥胖、糖尿病患者,冰糖可能不太適合,可改將上述藥材配以豬肉煲湯,亦可收滋陰潤燥之效。

2.清肝解鬱——菊花/玫瑰花杞子桂圓茶

把適量菊花、杞子、桂圓肉用沸水沖泡,對於口苦伴有眼睛分泌物增多,目赤腫痛,情志不暢,睡眠欠佳者尤為適用。其中,菊花能清肝熱,杞子明目,桂圓肉則能寧心安神。

如果是口苦伴與心情不暢,兩脅脹痛,熱象不明顯者,可以玫瑰花代替菊花。

口中發苦,到底是啥回事?推薦三款藥膳,中醫助力破“口苦”

3.清瀉肝經溼熱——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是治療治療肝經溼熱引起口苦的常用方,但性質偏苦寒,不宜多服、久服,而且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的人士均不適合。建議經醫生診辨後才可服用。

以上湯方僅作參考之用,如服用後口苦症狀仍然持續,則須及時向醫生請教,以便早日對證下藥。

另外,除了湯方食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以避免上述病症出現:①調暢情志,保持心情開朗;②飲食宜清淡而富含營養,少吃辛辣、煎炸、生冷等刺激性較大的食物;③勞逸結合,作息定時,適當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