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因故,進入高等學府學習培訓。重返校園,重溫青春的感覺一下子撲面而來。四月的校園,陽光和煦,清風沉醉,淺草依依,花紅樹綠,學校裡的莘莘學子……青春的年輕氣息陣陣襲來,讓人不禁感慨萬分。

誰都會有青春,青春也是每個人心中永久的記憶。《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匆匆那年》等青春影片,總有令人心悸,鏈接往事的回憶。青春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那些年一起瘋,一起傻,一起笑,一起哭。

流逝的年少歲月,留給我們的是難以磨滅的回憶。成年後,青春就像一場電影,在回憶的時候總有片斷縈繞心間。中年後,青春就像一杯濃茶,在品嚐的時候苦澀卻略帶甘甜。老年後,青春就像一本名著,在欣賞的時候百般滋味在心頭。

「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為何青春總是令人難以忘懷。我的青春,誰來過?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常憶青春,也是一種“退行”心理防禦機制,通俗說,是用青春時的無憂無慮,來治癒現在的孤單與焦慮。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人,易產生孤獨感。群體歸屬感,是人的本能需求。回憶青春,是尋找歸屬感的良藥,能喚醒集體意識,對抗孤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會有“無意識地修改記憶”的心理現象出現,盤點過去,對美好的青春重新品味時,會用新的觀點,加到新的感慨,重新“雕刻”以前的記憶,從而產生新的體驗。青春的記憶,可以自由解讀與重構。過濾掉記憶裡的不愉快因素,能保持或強化自我認同。

「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從心理學意義來說,也是一種“補償心理”。也許青春會留有遺憾,需要在能喚醒青春記憶的影片或類似場景中“重新”走一遍,完善青春,完美記憶。因為其中,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去緬懷以前的歲月,也可以用來懷念青春和憧憬未來。

從心理學深層意義來說,對青春的留戀和難忘,是精神世界內,兩種內心深層的感覺,一種是安全感,一種是歸屬感。安全感,與恐懼有關;歸屬感與孤獨有關。

人的安全感,取決於內心的基本假定,對世界,對人類,對自己。假定周圍世界是美好的,人群是友善的,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內心就比較平和,快樂的情緒就多,對自我,對他人的要求比較寬鬆。假定此時周圍世界充滿競爭、敵意等不安全因素,人群是醜惡的,自己是無意義和脆弱的,就會高度敏感,沮喪,緊張和害怕,不得會小心謹慎,小心恪守規則,唯恐越雷池半步。

「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青春已逝,常憶青春,保持或強化自我認同。是一種安全感的體現。因為記憶的粉飾作用,會用當時記憶裡的平和,快樂情緒,不斷暗示自己曾經有過的安全滿足感,對抗職場打拼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失意心態,和心中常莫名泛起的“不安全感”。

處理內心的不安全感,檢視自己對自我,對外部社會,對人的基本評價,體察我們行為激發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是否是我們的意識或內心衝突引發的。 檢視和諧的特徵是:精力充沛,快樂陽光。

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孤獨是人類的自然屬性。動物中有分獨居動物、群居動物。貓科幾乎是獨居動物,喜歡孤獨,所以流浪貓,生存得可以好,而流浪狗卻死得快。因為狗是群居動物。流浪狗和孤獨的狼一樣,驚恐不安,時時夾著尾巴,忍飢挨餓,千里迢迢尋找自己的族群,或者急於投入新主人的懷抱。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和人都是群居動物,因此,人之所以會去追求社會認同,甘願放棄個性,遵循共性,正是由於我們不能孤獨的天生屬性所決定的。

「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讀書,娛樂,交友,戀愛,結婚,工作,回憶青春等都是為了分心。分孤獨的心,怕自己無事可幹,感覺孤獨,怕由孤獨感引發莫名的焦慮、恐慌與不安。

其實,不管人們怎麼努力逃避孤獨,孤獨感總在一生的每分每秒陪伴著我們。孤獨感,不能戰勝,更不能壓抑。處理孤獨感的最好的辦法,是覺知它的存在,並願意和它共存。

世上,真正可以與孤獨共存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修士高僧,躲在深山,遠離人類社會,直達開悟的境界。開悟是突然悟出人的本性,不再為孤獨去做違心的事,這樣的人是心靈的超越者。另一種,是《荒島餘生》中湯姆.漢克斯那樣的人,一個人被迫在孤島上,當孤獨襲來時,無處可逃,慢慢地接納了它,反倒變得無所不能。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心平靜氣地覺知孤獨,並接納它,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為害怕孤獨,而違心地去討好,真正活出自我。

「原創」《芳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青春誰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