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此情可待成追憶

《芳華》:此情可待成追憶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華

錚錚硬骨綻花開

漓漓鮮血染紅它

……

——《絨花》


當我們在電影院聽到這首歌曲的時候,一群人用生命托起的一個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了。儘管也會流淚,或許,那個時代從未真正走進我們無暇休息的靈魂!

文工團被新的時代解散了。

多年以後,所有往事都沾染了塵埃,沉埋在泛黃的相片之中;是非善惡在時間的沖刷下,漸漸匯聚並融合在一起。它們像靜謐在湖底的泥沙一樣,不興波浪,無人提起。

一切都毫無意義!一切都充滿意義!

這個嶄新的世界似乎不再需要英雄了!

曾經的活雷鋒劉峰沒有了用武之地,他在海口倒賣書籍的時候,狼狽地遭遇了城管的敲詐。儼然一副魯迅《奔月》裡后羿的模樣。

想來真的很可笑。劉峰,這個曾經用生命撐起一個時代的英雄,卻得不到作為英雄的待遇:他在他的時代忙著奉獻,他又在不屬於他的時代飽受冷落。這個世界好像故意和他作對一樣,不讓他的靈魂安安靜靜地停留。

他可曾怨恨過別人?抑或讓人猝不及防的時代?

後來,人們只知道,他和何小萍過得很平靜,那是一種很多人參悟不透的平靜!

但還是免不了要被淡忘,如你所見,一切總在淡忘中褪去餘溫,漸漸冷漠起來。

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有一句驚世之語: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預先被諒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許可了。

這句話在我心裡盤旋很久而不得迴響,直到遇見電影《芳華》。

此情可待成追憶!

文工團的故事已成昨日之歌。讓人欣慰的是,當一切過往都無情地隨風而逝之後,還有一些人能熱淚盈眶地提起,如劉峰那一代人的芳華,滿懷激情地賦予了誰!


關於電影,嚴歌苓提供了幾個名稱:《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馮導最終選擇了《芳華》,即有著繽紛色彩的青春年華。

嚴歌苓初擬的名稱,正如我觀影后的感覺一樣:電影詮釋的主題不在於幾位主人公的情感遭際,不在於人性的是非對錯,而是一曲一代人奉獻青春於時代的頌歌。而個人情感,早已被邊際成插曲,湮沒在主旋律中。等到塵埃落定,重又被撿起的時候,芳華已然逝去。

面對歷史而回首往事的時候,他們應該會滿含熱淚地引以為豪:沒有虛度年華的悔恨;沒有碌碌無為的羞恥。除此以外,唯留下一堆寂寞安放自己的餘生。

影片開始,何小萍在激昂的音樂中被劉峰帶進了文工團。這時候,我彷彿看見了一代人,一代人的芳華被命運帶進了那個時代,毫無準備,沒有退路。

何小萍改名換姓以告別父親留給她的“不純潔”的歷史,她懷著無限熱忱小心翼翼地憧憬未來,而未來,卻對她報以冷眼。

在文工團,因為性格不合群,她受盡屈辱和冷落,自始至終,她都被一種巨大的孤獨感包圍,這種孤獨,就像那張被自己撕碎的軍裝照一樣,冷冷地散落在地板的裂縫裡面。

但是,在她冰冷的外表下,埋藏著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從不曾因冷眼而彷徨過。這或許得益於她生而與苦難為伴的緣故吧。

影片中,文工團部分女演員們對她一次次的行為羞辱和人品質疑,在那種大環境下,是非常致命的,弄不好,一輩子就毀於一旦。但是,面對命運的不公,她所做的僅僅是反抗,而沒有任何的報復。

後來,在戰火紛飛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她做了一名護士,在炮彈襲來的瞬間,她毅然用身體保護垂死的年輕士兵。她早已經把生命賦予的內心的善良。

就像電影的臺詞說得一樣: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珍視善良。何曉萍不但珍視自己的善良,她也勇敢地珍視劉峰的善良。

劉峰在文工團是出了名的活雷鋒,在別人的眼裡,他只能是毫不利已,專門為人的神一樣的存在,一旦他的內心被本能的慾望喚醒,妄圖奢侈地觸摸愛情的時候,就要遭受天打雷劈的浩劫。

就因為他是活雷鋒,就因為他要去摸那“不該摸的地方”!

這次風波,劉峰發現,原來那些獎品和證書都像是一個個被人利用的放大鏡,用來把太陽光聚焦在他的“不合時宜”的舉動上,讓他無聲無息地燃燒和毀滅。

劉峰離開了,只有何小萍送別他,並收留了那些無辜的獎品和證書。事實上,她早就喜歡上了劉峰,一個擁有“一筐善良”的劉峰。

在激烈的戰鬥中,為了挽救落入泥潭的戰友的生命,劉峰被一顆炮彈擊中,失去了一隻手臂。

何小萍也因為看見太多的人間悲劇而精神失常,住進了精神病院。

當劉峰拉著何小萍失憶的手,並肩依偎在長凳上的時候,我的眼前一片模糊。

見到何小萍如此狀態,劉峰只會說:”小萍,你怎麼了?”這一句問,讓我們想到了太多太多。

文工團的最後一次表演,使何小萍的病戲劇性地痊癒了,劇情雖然充滿了違和感,但卻是觀眾們急於盼望的違和感。

她走出劇院,在廣場上翩然起舞,她陶醉於此,就好像劇院裡的音樂只屬於劇院外面的自己一樣。


命運之神最終還是把劉峰安排在了何小萍的身邊,因為那裡保存著他所有的善良。

他們又並肩坐在一張似曾相識的長凳上。鏡頭在他們滄桑的臉龐上久久地停留,在經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大潮之後,寧靜和通透變得分外有力,就像三毛的詩歌《如果有來生》裡面形容的一樣: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這部電影的誕生,源於馮小剛和嚴歌苓的一次約定,他們都曾有過文工團的經歷,他們的芳華也曾在那裡綻放光彩。因此,他們的訴說也最為真實。

這段真實的歷史被搬上了銀屏,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因為,如叔本華所言:

歷史中的每一空缺就猶如一個人反省自我意識中的空缺……一個民族如果不認識自己的歷史,就無法把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並以過去解釋現在,他們也就無法估計將來。

多一些這樣的歷史回望和追憶,我們的未來才會少一些迷茫和荊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