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的傳統強國之一,一直保留著一支在周邊列國當中堪稱強大的地面武裝力量。這支隊伍主要由伊朗陸軍和革命衛隊兩部分組成,其中陸軍直接隸屬於國家,屬於政府軍;而革命衛隊卻不受政府節制,直接聽命於高層領袖。這主要是由於1979年伊朗革命後,雖然君主政權被推翻,但君主時期的陸軍卻作為國防力量得以保留。但新政權似乎是不打算把組織建設全面推向部隊基層,而是另外成立了一支革命衛隊。雖然名義上隸屬於政府的陸軍主要負責抵禦外敵入侵,而革命衛隊的主要職責是保衛新政權,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這兩支部隊的很多職能相互重疊。這種兩支陸軍並存的現象在中東地區普遍存在。比如敘利亞和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就是在擁有一支常備陸軍外,還有一支比陸軍武器裝備和訓練都更加精良的共和國衛隊。而沙特則在皇家軍隊(國防軍)之外,又設立了一支忠於王室、兼具守土抗敵和勤王保駕等多種職責於一身的國民警衛隊。

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雄兵百萬的背後

伊朗能在國際軍火市場雲集的中東地區站住腳,沒少買強國的武器,但就自身國防工業水平而言,伊朗沒有研製過任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武器,更多的是對進口武器在分系統層面的自由組合。然而就是這種組合,讓伊朗對於很多重型武器裝備的設備結構、管路分佈等設計細節有了較深瞭解,並以此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國防工業,不僅能夠大量生產輕武器和仿製BMP-2步戰車、T-72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而且具備在周邊列國中較強的武器維修和保養的能力,確保了在戰爭爆發時有大量可用的武器投入作戰。

從兵力數量上看,據2013年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評估,伊朗陸軍由35萬名現役軍人組成,包括13萬職業軍人和22萬義務兵。這些兵力編為4個裝甲師、2個機步師、4個輕步兵師、6個炮兵群、2個特種突擊師、1個空降旅、3~4個突擊旅,以及數目不詳的航空兵部隊、獨立裝甲和步兵旅。伊朗陸軍裝備有1600餘輛主戰坦克、725輛偵察和步兵戰車、640輛裝甲運兵車、2300餘門牽引和自行火炮、1400餘門多管火箭炮。

直接忠於領袖的革命衛隊,號稱兵力數十萬,主要裝備是越野車和輕型裝甲車。在作戰過程中,給養的運輸和預備隊的培養對於支撐長期戰爭往往具有決定性作用。此外,伊朗革命衛隊不僅擁有幾十萬職業化的作戰部隊,在其領導之下,還有400餘萬成建制的民兵。民兵在平時可以自給自足地投入生產,甚至有的民兵就是軍工廠工人,具有熟悉武器的天然優勢,可為作戰部隊在戰場上實現複雜裝備的快速維修,一旦戰爭爆發,400多萬民兵將迅速從一個生產機器轉化為戰爭機器。駐紮在聖城的3萬名左右的革命衛隊,其作戰能力是民兵部隊中最精銳的力量。

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多數現役坦克發動機採用後置佈局,圖為一輛檢修的T-72坦克

回想當年,伊拉克精銳的特種部隊在訓練只有1年多的美國無人地面兵團面前,仍顯得那麼脆弱。這體現出新軍事變革對一支軍隊提出的嚴苛要求,我們在看到伊朗擁有一支平戰結合、精銳強悍的武裝力量,以及與周邊國家相比而言較強的國防工業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面臨的挑戰和亟待改進的方面,不能誇大其戰鬥力。

所謂不能誇大其戰鬥力,是因為自海灣戰爭後,美國從武器裝備到戰術戰法都有了較大變化革新。但伊朗的武器裝備組成和戰術戰法,雖然存在著局部進步,但整體實力與美國越差越遠,這是軍事武器的微觀因素和對石油產業的依賴、結算貨幣單一的宏觀因素共同決定的。

近20年來,在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過程中,最明顯的是電子計算機在武器系統中的普及。因為在機械化戰爭末期,武器裝備零部件的自動化已經基本完成,所以到了信息化戰爭階段,初級水平是實現武器裝備各個部件即武器整體的自動化。而現在的水平是實現不同武器裝備之間的網絡聯動,使不同作戰單位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並且實現默契的配合。在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在不同武器裝備網絡聯動的基礎上,後勤補給和國防生產動員全部實現信息聯網,具體到哪一個戰場、哪一支部隊,需要多少彈藥或者零部件,能夠在第一時間下達給軍工企業,人只是參與生產,而組織生產的任務交給掌握大數據的計算機完成,庫房會根據指令,將早已備好的料直接下到數控車床,然後自動加工成需要的產品,人只需要監管把控整個生產流程,並參與個別機器暫時無法替代的生產環節即可。從庫房的一塊合金原料開始,歷經加工、組裝、運輸、配發……直到成為一發炮彈打出去命中敵目標。這一整套流程全部由計算機網絡參與完成,這就是信息化戰爭的最高形態。從這個趨勢上看,伊朗的軍工業甚至整個國防工業,都還停留在仿製和改裝的層面,距離硬件創新還有很大的距離。而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實現武器裝備網絡化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伊朗在面對有可能來臨的外敵入侵時,將會陷入一場不對稱戰爭。

總之,伊朗地面部隊規模很大,武器裝備雖能應付地域衝突,但對外部強國入侵則難以招架。

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德國豹2坦克

主戰兵器的技術差距

以伊朗最為強大的地面武裝為例,坦克作為地面主戰武器,在戰場上能夠起著決定性作用。從技術層面看,坦克集合了一個國家陸軍裝備的全部尖端技術,是最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兵器工業實力的代表性產品。伊朗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仍然以蘇聯提供的二代坦克和老舊裝甲車為主。

與西方國家坦克相比,伊朗使用的坦克,其火控系統多以機械式為主。通俗地講,就是用平行四邊形模式的四聯杆實現聯動,即火炮軸與瞄準軸是一體的,或捆綁的。但是火炮的隨動很難達到規定的精度,這主要是由於龐大的炮塔和火炮身管轉動起來慣性極大,摩擦力矩極其嚴重,再加上炮塔座圈和方向機老化等因素,使火炮轉動後立即精確瞄準的難度非常大。坦克炮塔水平方向轉動尚且困難,火炮高低角的調整更具難度。瞄準鏡首先完成對目標的測距後,根據距離確定射角,此時分劃板下移,瞄準鏡分劃就跑到目標的下邊,再將瞄準鏡和火炮同時抬起,使瞄準鏡對準目標,火炮高於目標,完成射角裝定。這就是所謂的“裝定射表”的過程。

二代坦克使用的火控,瞄準鏡與炮管方向始終保持一致,炮長用瞄準鏡搜索目標的時候,可以即時開啟激光測距儀和彈道計算機,完成瞄準和表尺裝定。可是目標一旦運動,原先測定的數據就打不準了,所以此時的火控系統還只能完成靜對靜目標的射擊。而當目標與瞄準線出現偏移的時候,炮長就手動調節瞄準線,帶動火炮一起轉動。炮長手動調節瞄準線,使其重新對準目標的過程,被稱之為“擾動”過程,所以這種瞄準方式的火控也被稱為擾動式火控。非擾動式比擾動式還要先進一點,因為當炮長瞄準鏡的準線正對著運動目標時,仍然無法擊中目標,於是,火控計算機和瞄準鏡之間增加了一個傳輸提前量數據的接口。瞄準鏡對目標始終保持靜止,看不出擾動的過程,而火炮的射角已經是彈道計算機根據提前量參數修正過的。這就是非擾動式火控。但是,受到坦克研製時期計算機技術的限制,伊朗裝備的二代坦克雖然能夠馳騁皮卡充斥的敘利亞戰場,但卻難以抵擋比它先進得多的三代坦克的進攻。

美國裝備的三代坦克與伊朗裝備的二代坦克相比,火控這一項技術就有著劃時代的差距。在操作過伊朗裝備的T-72坦克和美國現役的M1坦克後,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二者的自動化程度明顯不一樣。美國為了降低主戰坦克的成本,給M1坦克裝配的是結構較為簡單的指揮儀式火控,這種火控系統在三代坦克問世之初曾被德國豹2坦克選用,但後來被獵-殲式火控取代。

何謂“指揮儀式火控”?主要是因其自動化的調炮方式而得名。與二代坦克使用的火控系統相比,指揮儀式火控的瞄準鏡與火炮並不聯動,而是炮長手動控制,使瞄準鏡中的準線始終對準目標,在瞄準的過程中,完成了測定距離、風速、溫度等數據的採集,並將這些數據一併傳輸給火控計算機進行運算處理。火控計算機將運算後的數據變成高低角、方位角等簡單的執行命令,傳輸給火炮伺服系統。當火炮調整到位時,會用過射擊門裝置提醒車長或者炮長“火炮已經到位”,此時便可以擊發了。如果再給火炮安裝一套自動程序,就是在火炮到位後立即開火,則可以形成自動發火裝置。由於在瞄準鏡觀察目標的過程中,火炮已經完成了隨動,所以火控計算機的數據只用來進行火炮的微調整,目的是提高火炮的首發命中率。

由於在使用中,視場中的景物基本上是不動的,目標圖像與瞄準線基本穩定,所以這套火控系統又被稱為“穩像式火控”。它與非擾動式火控的區別,主要是瞄準鏡與火炮由機械連接變成了通過火控計算機和炮控系統來操縱,炮長只操作一部瞄準鏡即可。

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T-72所用的V型B-46機械增壓柴油機

在指揮儀式火控的使用過程中,往往出現炮長和車長髮現不同目標的情況,等炮長騰出手來想攻擊車長髮現的新目標時,卻又找不到了。如果有一種車長和炮長兩個人一起操作的火控系統,那樣效率一下就提高了。於是,在指揮儀式火控的基礎上,增加了如果車長在駕駛過程中發現目標可以將數據傳輸給炮長的新功能,然後再由炮長完成對目標的瞄準和射擊。

於是,這套火控系統有了它自己的名稱“指揮儀——獵殲”式火控系統。獵,是指車長可以發現並捕獲目標;殲,是指炮長完成瞄準和射擊的過程。更為可貴的是,當歐美國家率先使用上可以讓車長參與火力系統的指揮儀式火控後,發現整個系統實際使用的反應時間為6~8秒,這與俄羅斯輪盤式自動裝彈機的反應時間幾乎匹配。火力分系統中的兩個部件達成一定的默契,對於坦克提高戰鬥力是十分有幫助的。

陸軍的腿法和腳力

對於伊朗裝備的蘇式坦克,在有幸接觸美國現役的M1坦克後,二者在動力方面存在的差距遠不是戰技指標上顯示的那麼簡單。

從操縱方式看,伊朗蘇式坦克兩根檔杆操縱的駕駛方式早在美國研製M48坦克時就已被淘汰,美國M1坦克採用了更為簡便的類似於摩托車的T式操縱桿,駕駛員通過扭動手中的把手,就可以實現對坦克兩個履帶行駛方向和速度的控制。當在駕駛員需要中樞轉向時,只需將兩個把手同時向相反方向擰,坦克就會在原地旋轉。這種T型操縱桿用起來比檔杆和方向盤都要靈活得多,但基本原理卻與檔杆式操縱桿類似,只不過是把搬動檔杆的動作變成扭動把手,而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小改進,卻讓坦克變得十分容易駕駛,極大節省了駕駛員的體力,讓駕駛員能夠把精力更集中於觀察周圍情況,對提升坦克的作戰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主戰兵器的機動性對於在伊朗這樣一個多山地貌的戰場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對伊朗現有的坦克進行比較大的改裝,將現有的坦克發動機進行升級,並將整車的佈局改為像以色列梅卡瓦那樣的坦克,性能會更佳。這種觀點有一個看上去站得住腳的理由——梅卡瓦坦克曾經在中東戰爭中幾近完勝蘇式坦克。用實戰說話的理論表面看上去是可信的,但我們也應該深入到技術原理中去抓住現象的根本。

在70年代末,一些觀點認為,發動機前置方案被認為能夠為車內乘員提供良好的安全性。說白了,就是正面遭受打擊的時候發動機能當作裝甲抵擋一下,即便車輛報廢了,乘員受傷的概率也會降低。經實戰檢驗,發動機前置設計在梅卡瓦坦克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坦克防護手段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演進,再加上現在坦克的威脅來自各個方向,前置發動機的坦克在安全性上與後置方案坦克相比,防護優勢已不太明顯。而且從伊朗現有的國防工業實力上看,通過研製和裝配一款適合於本國坦克的附加裝甲來提高主戰兵器的防護能力,其難度相比改裝坦克來得更為實際。

筆者認為,任何一種國外坦克改裝的經驗都不一定適用於伊朗現役的蘇式坦克,比如梅卡瓦是完全的西方思路,車體高大、升級空間也大;伊朗裝備的坦克體現的是蘇聯設計理念,追求車身低矮,車內空間狹小,改裝潛力有限。兩種設計方案存在本質區別,甚至可以代表兩個完全不同的坦克設計流派。從實用角度看,為了方便乘員上下車,需要將發動機移至車首,並重新在車尾設計新的艙門。根據蘇聯坦克以往的複雜內部設計看,光是移發動機這一項,工作量就不比重新設計一款裝甲車少。

若是不考慮其他因素,伊朗在對主戰坦克進行西方化的改裝後,面臨的問題將是車體材料用量增加,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若想保持原有的機動性不變,就要換裝更大功率的發動機。多數國家坦克發動機採用後置佈局,如果傳動裝置不太成熟,設計師一般會將發動機的動力輸出軸指向車尾方向,這被稱為“發動機縱置”,從炮塔到車尾方向依次是發動機、風扇、變速箱。

伊朗陸軍軍事實力大起底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視察軍隊

發動機橫置佈局的好處是零部件可以按照氣體、液體的自然流向排列,各個部件之間干涉較少,哪裡壞了拆哪裡,這種順其自然的佈局方式惟一的缺點就是不夠緊湊,所以在早期的坦克上經常看到。但採用發動機縱置不一定是技術落後的表現,有的國家坦克其他部件做得緊湊,為動力艙騰出大量空間,這個時候採用發動機縱置佈局,可免去複雜的傳動裝置、減少功率損耗,從而獲得更高的可靠性。

隨著坦克功能越來越複雜,發動機縱置設計佔用了車內大量空間,制約了坦克功能和性能的提高。坦克總體設計師開始對底盤動力艙進行“給定空間”佈局,為了適應有限的空間,發動機被橫向佈置於動力艙內,通俗地講,就是動力輸出軸指向車體一側;從專業角度講,是以發動機曲軸方向與車輛中心線垂直為判定依據。從動力輸出軸到變速箱之間,增加了傳動箱。這樣的設計雖然結構相對複雜,但總體佈局合理,能夠為車內節省出大量空間。

與先進水平的差距

以伊朗裝備數量較多的蘇式坦克為例,採用的大多是V12水冷柴油機,在動力艙內橫置佈局,如果發動機縱置的話,動力艙空間至少要比橫置方案大1倍。

與伊朗使用的蘇式坦克相比,美國M1坦克動力系統雖然稱不上系統工程的典範,因為它僅僅是先進技術的累積產物,並不像俄羅斯和亞洲某坦克技術強國那樣,在性能上實現了1+1大於2的效果,但畢竟在發動機動力集成設計領域開創了成功的先例。20世紀70年代,西方坦克設計思路開始逐漸注重坦克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的作用關係,動力系統集成化設計理念開始嶄露頭角。

AGT-1500燃氣輪機與X-1100-3B傳動系統在動力集成設計思想指導下組成的動力包,與過去美國坦克的傳統設計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首先,集成設計能夠使發動機和傳動兩大單元從結構繼承和性能匹配兩個方面形成一個整體,每個部件都將與整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追求某一個功能或者某一項指標的單獨“高水平提升”。將動力包的設計思路從過去以部件為基礎、以性能和匹配參數為目標,變成了以動力系統為基礎、以提高整車性能為目標。這樣的轉變落實在每一個部件上,表現出極高的匹配性。比如發動機系統中的間壁式回熱器,它是提高燃氣輪機能量轉換的關鍵部件。回熱器由外部殼體和內部芯體組成。芯體是由600片經過沖壓加工形成的波形板片組成的,每個板片厚度在0.153~0.2毫米之間,兩個板片為一組,由激光焊接形成一個外徑680毫米、內徑370毫米、長度580毫米的整體。這其中學問最大的是波形板片的形狀與尺寸,既要兼顧散熱效率,又要考慮使用效率。根據試驗得出,在發動機達到的功率越低時,回熱器使燃油消耗的效率降低得就越多,但這並不是無限量的降低,而是無限趨近於節油40%。但隨著發動機工作的功率逐漸加大,節油效果也呈函數曲線的規律逐漸下降,到AGT-1500燃氣輪機能夠達到的1500馬力峰值時,回熱器的節油效率不足10%。這樣的部件雖然在坦克高速行駛時作用並不大,但如果將其納入M1坦克的整車環境中進行綜合匹配,在坦克起動時,考慮到發動機本身的技術指標和液力綜合傳動的工作特點,會造成極高的油耗,而被納入整車綜合性能考慮的間壁式回熱器,就成為了降低油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車輛整體性能的合理部件。於是,AGT-1500燃氣輪機與X-1100-3B傳動系統的結合,不僅使M1A1坦克如期成功定型,同時也為美國將燃氣輪機動力系統技術推向一個更高的臺階,奠定了紮實基礎。

取得勝利的必由之路

縱觀伊朗從兵員規模到武器裝備構成的陸軍實力,可以看出其兵力十分雄厚,而武器裝備的差距雖不是決定勝負的惟一要素,但也要充分地重視。如果單以武器的強弱來判定,那麼伊朗在面對強國入侵時,則絕無長期抗爭的可能,這幾百萬作戰部隊蘊含的巨大能量也將難以發揮。對於武器裝備和綜合國力的相對劣勢,雖然是重要因素,但歸根結底是附隨因素。弱國面對強敵,雖然有戰敗的危險,但強敵也有其自身的缺點,而處於防守一方的弱國自身也有其優點。強敵的優點可以經過長期持久地戰爭而逐漸削弱,防守一方弱國的優點也可以在這一階段得到加強和擴大,缺點亦會被克服。所以,將入侵之敵拖入長期戰爭的泥潭,是伊朗利用現有的武器裝備、發揮其在兵員力量和人民武裝等方面的優勢,在未來可能爆發的面對強敵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