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爲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電影藝術和電影變成了兩種概念。多數人都喜歡看電影,卻只有少數人在堅持電影藝術。

拍電影的人越來越多,像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這樣的電影大師卻越來越少。曾經,這個名字很長的男人用電影藝術改變了自己的國家。一部叫《殺人短片》的電影上映後,在波蘭引起巨大反響,之後,波蘭當局決定修訂法律,暫停死刑的條例。

多年以後,《熔爐》重現了《殺人短片》的偉大,“熔爐法”的出臺令到許多人都驚歎不已。只是黃東赫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面前,似乎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熔爐》在豆瓣高達9.2的評分,評價人數超過34萬人。更為經典的《殺人短片》卻只有不到1萬人提交評價,得到8.5的評分。可能在東亞,《熔爐》確實知名度更高。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但在西方就不同了,IMDb《殺人短片》有超過1.3萬人評價獲得8.1分,《熔爐》只有7千多個評價,獲得8.0分;爛番茄上《熔爐》只有3個零星的評價,沒有顯示出新鮮度,《殺人短片》則獲得了90%的新鮮度。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幾乎所有的平臺都顯示出了對《殺人短片》的肯定。只是能欣賞這種電影的人並不是多數,因為要讀懂鏡頭語言,是需要一定的觀影經驗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使用了耐人尋味的意象,如開場的死老鼠死貓,還有廢棄車輛,火車等等,像一首詩一樣,這些意象不只是在營造環境氛圍,還蘊含著作者想要傳達的某種意思。

《殺人短片》裡的意象可以理解為,社會的冷漠,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防備和敵意。正是這樣的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推動這劇情,促使著角色做出電影中的駭人行徑。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最有趣的意象是火車,姜文也很喜歡拍火車,一般火車代表希望。但到了《殺人短片》裡面,轟隆的噪聲卻成為了掩蓋犯罪的“幫兇”。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還用了綠色濾光鏡和遮光板,進一步地加深壓抑的氣氛,獨到的鏡頭語言像是一個說書人在講述著這個冰冷的故事。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黃東赫的《熔爐》在這方面就簡單粗暴多了,只是用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寫鏡頭,對準各個角色,讓演員來呈現故事內容和人物心理變化,所以《熔爐》在表演上是可以和《殺人短片》相提並論的,但其他方面比起來就顯得普通很多。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兩部影片配樂上的使用也有著明顯的不同,《熔爐》的配樂非常少,可能導演知道故事本身就已經足夠撼動人心,加配樂反倒會顯得故意煽情;《殺人短片》則是使用了絃樂、鋼琴等多種配樂,烘托氛圍的同時,還能表達角色的情緒。

基本上每一段配樂都是與角色的情緒相吻合,猶如進入了角色的內心世界一般。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喜歡這麼做,在《藍》裡面,突然響起的交響樂代表著女主想起丈夫的撕心裂肺般的心情。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而在敘事上,《殺人短片》《熔爐》都遵循時間順序講故事。只是,《殺人短片》並沒有很多的臺詞,影片中後段還有一大段留白,甚至沒有旁白和字幕說明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全片僅僅只有84分鐘,留給觀眾有非常多的想象空間。

《熔爐》則是比較規矩的敘事,這種做法更加“親民”,可是這也拉大了《熔爐》和電影藝術的距離。如果不是電影的內容和演員表演足夠出色,《熔爐》很可能只會是一部很普通的電影,難以達到更高的高度。幸運的是,黃東赫和一眾主創至少讓世人看到了一部無比優秀的電影。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殺人短片》的內容和表演足夠出色的同時,還擁有高超的電影表現手法。在被後世拿來討論的時候,值得人們學習的不只有電影傳達的價值觀,還有真正的電影藝術。

明天,我們將一起深入討論《殺人短片》

同樣改變了國家,《熔爐》為什麼比不過這部只有84分鐘的波蘭神作

天冷,是為了告訴大家,身邊的人的溫暖有多重要。——《熔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