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连年大旱,李自成的粮草从何而来?

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首先,要看看明末崇祯年间,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虽说是“连年大旱”,

但并非是覆盖北方的全面灾害,大多数时候,都是集中在一地的局部灾害。

比如看“重灾区”陕西,崇祯元年时就爆发旱灾,但之后几年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到了崇祯四年的时候,旱灾才席卷陕西全省。之后的五年,则主要集中在陕南秦州和陕北米脂。后来爆发旱灾的河南,以《豫变纪略》记载,崇祯初年陕西闹灾时,河南好些地区还是十分繁荣,逢年过节时,农村里宴会不断,普通农民都穿着丝绸衣服来凑热闹。河南灾情逐渐加重,则是崇祯七年起的事,到崇祯十年时,才开始蔓延全省。

就是在河南灾情加重的时候,先前的“重灾区”陕西,也正由名臣孙传庭苦心治理,特别是孙传庭毅然重修汉中栈道,不但“以工代赈”吸纳大批饥民,更令两川荆襄的粮米,在崇祯十年时源源不断输入陕西,又趁热打铁鼓励粮食贸易,灾荒肆虐多年的陕西,从而“所济汉民自多”,
一度有了经济民生复苏的好景象。也同样是河南灾荒加重的崇祯九年,山西粮食也丰收,仅宣大地区的战备军粮就多达二十万石,储量十分充足。

所以说,崇祯年间天灾频发不假,但北方经济生产稳定的地区也多,倘若明王朝吏治清明,且能够合理调配资源,这场“连年大旱”的天灾,本该能救。可“吏治清明”这条,明王朝早就做不到,上下官场已烂透。救灾?也就成了越救越火上浇油,这才有了李自成的农民军趁势而起,折腾得天下大乱。

也同样是明末天灾的场面,成了李自成的大礼包。既然灾区的周边,就有生产稳定的地区,明王朝又如此不给力,那些风调雨顺的乡村州县,当然成了李自成眼里的肥肉,于是采取流动作战战术,哪里有吃的往哪奔。仗着农民军腿脚快,别管天灾在哪闹,就是不缺吃。

但放在明末天下大乱的年代里,能跑能找,显然还不够,所以李自成不缺粮,也因为第二个原因:李自成轻车熟路的筹粮手腕。

比起当时好些见粮食就抢,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流寇”来,李自成的谋略却更高明——专抢富豪大户。他率农民军进入河南时,对于扫过之处的豪强勋贵,都是“籍其家以赏军”。放在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到“中州地半入藩府”地步的河南省,一座座昔日耀武扬威权贵庄园,就是李自成现成的“钱包”,果然轻松就被李自成翻个底朝天,家家粮食进了农民军仓库。

而比起这对待权贵的强力手腕来,以明代学者张岱的记载,当时李自成对河南百姓,却常是“秋毫无犯”。抄没了权贵粮仓后,也动辄就大手一挥,“令饥者远近就食”。放在当时旱灾严重的河南,如此手段的李自成,当然也人气飙升,当地饥民“竟德之,竟多归附”。一度被孙传庭打的剩十八人的李自成,这才队伍滚雪球般壮大,一口气发展到数十万人。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李自成的一路征战,可不止是抢粮和打仗。他所过之处,也常抓生产。《石匮书后集》里就说他“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被农民军折腾的灰头土脸的明朝总督熊文灿,更亲眼看过李自成的“生产成果”:

明朝治下曾民不聊生的湖广蕲黄地区,被李自成占领了不到一年,就是“仓有稻粮,沿江饶给”——只以这治理水平差距说,晚明挨揍,真心不奇怪。

不过,虽说李自成有这么多“高招”,但这几个办法,也都是唐宋元几朝,农民起义的常用套路,虽然能保证有粮食,但取天下却远远不够。那为何李自成却能一路东进,在自己失败以前,先要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的命?这就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李自成的壮大,关键来自明王朝的“神助攻”。

崇祯年间,明王朝的毛病尽人皆知,但要看看李自成的“奋斗过程”,就可知严重到什么地步。

比如崇祯二年,羽翼未丰的李自成杀进山西时,面对严重局面,相关的明朝官员,第一反应竟是先甩锅。先是山西巡按罗世锦大骂陕西官员,指责陕西官员故意放农民军进山西。给事中裴君锡又提出奇葩解决方案:这农民军不能山西兵打,应该由陕西派兵进山西来抓。李自成们在山西闹的欢,都不如他们在朝里吵得欢。

这样的雷场面,可不止这一次。以与李自成交战多年的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说法,此时的明朝言官,风格就是收钱替人开骂。别看半点军事知识不懂,骂人却不含糊。越是重大战役时刻,越是他们跳出来捣乱,好好的战略计划,几个骂战下来就折腾的面目全非。

而当时明朝与李自成作战的大臣军将,以明末名臣孙传庭的叹息,更是“庸碌者甚多”。

待到李自成稳定了河南,挥师东进后,除了少数忠勇将领浴血抵抗外,从陕西到北京的一路,沿途军队望风披靡,好些来“剿贼”的军队,
见了李自成就秒投降,掉头就做了带路党。碰上这样一个根子烂透的对手,找粮食?当时的李自成,自然予取予求,直到风光杀入北京,叫崇祯帝含恨上吊。

虽说,明朝的遗民们常叹息明末天灾“所以资自成”也。可看过这全过程就知道,明朝之亡,不在天灾,却是人祸。,

如果,谈到明朝灭亡,只知感慨崇祯帝命苦,抹一把同情泪。那只能说,历史兴亡的教训,并未记取。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豫变纪略》《明季北略》《怀陵流寇始终录》《许州志》


我们爱历史


首先,明末的灾荒只是相对严重,并没有到了普天之下年年大旱的地步,真要是全国绝收的话,不用李自成,皇帝自己饿死了。

实际上,崇祯初年的农民军就曾进入过山西、河南及湖广,但响应的人并不多,因此农民军在河南遭到了严重打击。但到崇祯十三年之后,随着灾情的军阀,李自成等人在河南湖广一带开始有广泛的支持了。但放眼全国,明朝并没有到了农业生产完全瘫痪的地步。

只有陕西,始终灾情比较严重,陕北尤其如此。但就算是陕西,也曾因为孙传庭等人的治理,有过短暂的繁荣期。明朝的粮食生产并没有完全瘫痪,否则李自成的大军就得像唐末黄巢一样吃人肉了。

李自成靠什么得到粮食呢?

答曰:抢大户。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推翻明朝,称帝建国,差点统一天下,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同于洪秀全、黄巢等人,他对百姓很好,其粮草供给主要来自大户。




当然,这种大户,指的绝不只有乡间的土财主。李自成后来之所以能养得起几十万军队,因为他抢了一些,明朝的“顶级大户”。

所谓“顶级大户”,就是分封在明朝何处的藩王。

明朝宗室被朱元璋分封在各处,由于制度优势,他们两百年来积累了海量的田产财富。甚至有人说,河南一半的天地都归属于八个王爷。极富的王爷如福王朱常洵等,除了在河南的以百万亩计的土地,还有湖广每年数十万两银子的捐输,富裕之极。除了福王外,蜀王、端王、秦王等多个王爷也都极其富裕,生活奢侈无度。

他们积累了海量的财产,却丝毫不舍得捐助给国家。明朝的大臣们敢怒不敢言,皇帝碍于宗室情面不便干预。只能眼看着这些蛀虫们越养越肥。

但是这些顾虑对于李自成来说,毫无意义。

李自成每每攻占有藩王的城池,先抄没的就是藩王的财产。李自成破开封,生擒了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在那个年代,福王居然把自己养到了三百六十多斤,简直与猪无异。李自成把他和鹿在一锅炖了,称作“福禄宴”。

福王家资巨亿,仅仅这一家的财产,就能解决崇祯朝廷相当大的财政困难,可是他们都落在了李自成的手里。李自成一路攻城拔寨,消灭了多个藩王,缴获了无数财产。除了藩王之外,各地的世家大族,豪门贵戚,也少有幸免。很多朝廷大员的老家被抄,因此李自成被整个文化地主集团深恨。

到了攻克北京以后,李自成劫大户的习惯还是没改,将北京城里的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家产悉数抄没,足足得到了七千万两白银!

但是,这一举动也彻底让天下的地主文官们寒了心,他们意识到李自成终究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后来清军入关后大量地主们文官们的投靠,已及南明宁可联合清军也有剿灭李自成的战略,都由此而来。李自成劫大户的习惯,虽然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供给与财富,却也让他彻底与统一天下的机会失之交臂!


小约翰


李自成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来保证粮草。

明末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尤以北方为重,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崛起,在大灾年代,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如滚雪球一般,势力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古代社会,士绅阶层是不可忽视的地方势力,虽然当时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但是对地主士绅并没有太大影响,历年积累下的粮食多的是;还有那些以明藩王为代表的上层官僚阶层,大力兼并土地,粮食更是取之不尽,农民起义军更是对这些人恨之入骨,每攻下一地,就杀藩王还有当地官员士绅,夺取粮草为其所用,甚至烹食之,如著名的福禄宴,就烹杀了历史上有名的万历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而食之,通过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最终推翻明庭统治。


宋安之


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明末大旱,百姓饿死,可是在那些皇亲贵戚、豪绅大族家中,还有不少粮食囤积。其实这种囤积正是造成了明朝政府的财政紧张。而活不下去的流民在李自成、张献忠带领下造反时,最终这些囤积成为了他们的军粮。

在李自成攻克洛阳时就有这个例子。洛阳的福王家财巨万,却不肯拿钱出来犒劳欠薪多时的军队。前尚书吕阁老拿出自己家的粮食赈济灾民,但孤掌难鸣。最后,由于士兵没有斗志,李自成轻而易举攻下洛阳,福王被杀,福王的无数金银粮食,成为大顺军的补给品。

相反,开封的周王就要聪明得多,拿出钱财犒赏军队,还组织用粮食赈灾。于是开封上下进行了强烈的抵抗,最后弄得城内外都要饿死,才因为黄河决口而攻下开封(到底谁挖开的,历史上时是悬案)。李自成也没有因为攻克开封取得物资上的收益。

所以,如果全国各地都像开封周王一样,拿出钱粮给军民,那么李自成绝对打不进北京。可是话又说回来,要是全国各地的权贵都知道拿钱粮赈济灾民,李自成他们没事造什么反啊……


天外村药房


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方面回答。

第一:明末没有连年大旱

据目前来看,1627-1630年,整个北方旱灾比较严重,陕西边兵叛乱,流寇产生就在于此时。东北的皇太极也吃不饱。所以入关劫掠。林丹汗也是。这是一次比较严重的灾荒。ps:这一时期南方经常水灾。

1631-1633年,陕西旱灾依然比较严重。洪承畴这时候成名。

1640-1643年,河南及整个北方大旱,一发不可收拾。农民军壮大。

1630-1640年,大部分时间里整个北方情况比较稳定,在东北的皇太极粮食都可以勉强自给自足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每年都是如此。真要多年,明提前就完蛋了)

甚至1641年明军集结大军东进解围锦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畿东(唐山、滦州)获得丰收,后勤很保障。

可以说连年大旱并不靠谱。不要受气候决定论的影响。要深入去读史料。

第二:李自成怎么解决粮食问题。

农民军最开始没有“不纳粮”的口号。就是劫掠。城池、集镇物质多,那就攻占他们。所以最开始农民军就是占据城池不动,享受哈。河曲县、中部县、辽州。但这样很容易被包圆,而且坐吃山空。(ps其实仔细读历史会发现,洪秀全一开始也是如此,他在永安呆半年图啥?只是人家没被包圆)

后来就是沿途劫掠了。不排除无差别劫掠。但这不能解决问题,也没法团结新人。怎么办?“追脏助饷”、“催粮”。说白了就是“斗地主”。明末阶级矛盾很尖锐。士大夫很有钱和物资。斗倒他们就够了。

再到后来明确提出“三年免征”的口号。就更是斗地主解决了。似曾相识吧。

总结:

明末没有连年旱灾。

农民军有劫掠行为;在士大夫眼里是完全劫掠;在百姓眼里是有打土豪成分。不能一概而论。还要更多挖掘史料。

ps:现在有否定农民战争意义的言论。其就是一种转向。


一枚明粉


明末,北半球进入小冰河期,北方大旱,百姓手中没有粮食,为了生存,在李自成一句“闯王不交粮”的口号号召下,大量的农民跟着闯王揭竿而起,李自成的粮草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官府的存粮,即使北方干旱,粮食减产,农民继续要交粮纳税,很多农民无力交粮纳税,因此官府的粮仓成了李自成抢劫的对象,抢官粮食;

二、打土豪,明朝土地兼并严重,即使大旱。地主和当地官员家中有大量存量,于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就打土豪分田地;

三、明朝各地藩王富得流油,粮食堆积如山,金银财宝无数,在李自成的农民军做大之后,他们攻打王府,收缴各地藩王的财产,收获丰富,成为农民军主要的粮食来源;

四、从南方买粮草,起义军手中有钱,可以从南方购买粮草;

五、自给自足,后期李自成的起义军做大后,有自己的根据地,可以种粮自用。

总之,李自成的粮草说白了大部分就是从明朝藩王、官府以及官员哪里抢掠来的,以战养战。


密探零零发


李自成的粮草,主要是靠盘剥官吏,商人,大中小地主。简单来说说就是抢。

在李岩加入李自成前,李自成军就是只为自己前,对于那些穷人或灾民是毫不吝惜,也不同情,只有加入他们,否则是不会给你粮食的。

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等军能够流寇式作战的原因。因为到处的灾民为了吃饭不得不加入。

李岩加入李自成军后,李自成军虽然继续抢官吏,商人地主等等财产,但注重把得到的财产分享给穷人或灾民,不再要求他们必须加入。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非常好,基本上这个问题明白了,南明局势前后都明白了。

明朝末年是连年灾害,蝗灾,大旱,水灾都有发生,但更多是人祸,不是天灾。天灾更主要表现在北方地区特别黄河以北地区农产品产量剧减,农民无法养活自己,所以造反。

虽然李自成有抢大户的行为,但是大户能有多少粮食?很多是金银财宝。可是银两没法养活人,关键问题是养活李自成军民的粮食从哪里来。

作为农业大学毕业生可以准确告诉你:源自红米。和手机无关,这红米就是陈粮米,因为含有黄曲霉,米的颜色不是白色,被称作红米。(黄米是一种小杂粮的名称,属于正常食物,所以用红米指而不是黄米)

弄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农民军使用红米的来源,毕竟李自成活动范围都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山西,而山西工业当时发达,红米是酿酒和酿醋的原料。山西巡抚以某种方式将工业原料回购卖给农民军,这才是真相。山西巡抚得财,农民军有粮,各取所需。估计山西巡抚将红米以白米的价格卖给农民军。

明末农民军和官兵关系并不是太差,很多官员都认为农民军兴起是本职工作没做过的缘故,而明朝官员大多数也是源自普通百姓,这种感情可以理解。虽然山西巡抚蔡懋德赚了不少钱,但是更重要的,蔡懋德认为他拯救了生命,又没有资敌,是最好的行为。因为人吃了红米,体力不支,很难行成有生力量。

现实是蔡懋德小看了人性。李自成打算先从山西取粮再把钱拿回来。所以看到李自成平定天下最重要一战是夺取山西之战,先取太原,再取大同。

蔡懋德在这个问题上做了误判,他认为李自成不会打他,打了他李自成就没有粮食。所以李自成占领太原时没有兵反抗,为什么,因为太原总兵周遇吉带领兵北上了,去宁武抵挡北方兵马。

北方哪里有威胁?大同。因为崇祯最后一道大规模任用太监作为监军的诏书,对大同就有任命,但对太原没有任命。很明显,崇祯信任不过大同,但是信任太原,因为太原兵马是关宁铁骑二线部队,和山海关守军缘出一脉。

所以李自成占领北京前最大一仗在宁武,而且损失惨重,而且战略目的没有拿到,那就是粮食。所以李自成根本没有打算守北京,没有粮食守个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成:明末中国各势力的粮食来源。农民军几乎没有,张献忠占领天府之国外,还占领茶马古道,有经济收入,从这点来看,张献忠比李自成有远见。其实大明也没什么粮食来源,特别是北方,粮食大量靠海运,支点是皮岛。所以皮岛在,大明对后金是攻势,皮岛亡,大明由攻变守,皮岛守军几乎全投降后金。崇祯杀袁崇焕不冤。后金也没粮食,那时没有北大仓,虽然皇太极在东北清水封地种地,但是量很少,大部分还是海运。什么人做海运?日本人。为什么?因为德川幕府时代,米是硬通货。

其实南明时期是近代史第一次资源大战,主要资源是粮食。中国内乱,日本也是,战国时代就是这个时期。西欧有三十年战争,东欧俄罗斯和波兰立陶宛争雄,土耳其和波斯也在互殴。这个时期特点就是内战,大多是同种同源互斗,原因大多和李自成与蔡懋德相似,借粮抢钱战争,一个套路。


童琪雅


李自成张献忠说好听点,是无产阶级起义人物。说难听点,就是绿林好汉江洋大盗车匪路霸,梁山好汉粮食哪里来,李自成粮食就从哪里来!?简单点一个字:抢

我看过某本书介绍,当李自成张献忠还很弱小时,如何壮大的呢?派部下假扮官兵烧老百姓房子抢老百姓粮食,老百姓没房没粮食了,咋办??就来假惺惺的招兵,一下子人粮都有了,毕竟如果老百姓有房有粮食谁愿意拎着脑袋去造反??

这样的好处,一来败坏官兵名誉,二来可以放一把火迅速得兵得粮!水浒传宋江招降秦明就这样做得!!

至于强大之后更简单了。弱小时抢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强大之后抢富商土财主甚至是官府王府粮仓。这事梁山好汉没少做!


一片云77378633


所谓的小冰川期,灾害并没有达到,饿死三分二人那么严重。受灾的主要是北方,江南湖广长江流域一带,还很正常。加重灾难的,是因财富极度集中在宗室手里,并且,他们还趁灾加强盘剥,朝廷还向饥民加征“三饷”。由此催生了为求生存的大汉饥民起义。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是最大的一支。他专以打宗室、灭藩王,来获得粮食,壮大军队,赈济饥民,争取民心。象打下洛阳,灭了以福王为首的几个藩王,大军得到了满满的一年补给,还能大举赈济灾民——北方的汉人由此能活部份下来,李自成成为饥汉的大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