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能统治中国这么久?

王乾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清朝是完全按照古典中国的规律发展,即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小农经济,这套搭配其实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两千多年,到今天还依然有少量残余。

另外,清朝在入关,就开始崇儒,大量的原明朝儒生、知识分子成为大汗的臣子,他们的任务除了牵制满洲军事贵族之外,就是负责对后金进行君主专制王朝的改造,这一套无疑是成功的,因此奠定了清朝近三百年国祚中崇儒的历史基调。此外,清朝入关后虽然大体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清朝在总结历代兴衰的历史教训,对这套制度进行了修改,使之能够更好的运转。

再者,清朝自康熙时期开始践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理念,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耗羡归公等政策,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压力,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同时使得朝廷税收更加合理。更重要的是,以上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土地兼并对农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且,摊丁入亩等于废除了古典中国实行上千年的丁税,也就是人头税,标志着朝廷不再通过收取人头税的方式来限制人口流动、稳固税源,等于放开了对老百姓的人身控制,老百姓可以自由迁徙。

所以,清末的社会乱象,并不像前面的几个王朝一样因无法遏制土地兼并而衰落,实际上,清末的种种乱象,是鸦片战争后大量的西方商品涌入,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而清政府对此束手无策,拿不出解决办法而造成的。同时再辅以民族主义的流毒,所以清朝也就在公元1912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外,清朝最危险的时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此时清政府因对英法战败而颜面尽失,政府威信扫地,再加上内忧外患的加持,清政府濒临崩溃。但是在慈禧主持下的清政府却通过把自己打造成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这一形象,因此收拾民心士气,平定了内乱,开启了洋务运动,国家一度中兴,从而给清政府续命半个世纪。而且慈禧也通过她的能力和手腕获得了当时人的敬重和佩服,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最后的结论是,清朝近300年的国祚,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北洋海军炮手



清朝国祚268年,在大一统王朝中也就是一般般,但是相对于同样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享国不足百年的大一统元朝,清朝可谓相当长寿,而且身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可是参考了之前朝代的各种弊端,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也。

明清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相比于同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朝,清朝在其基础上改进了很多。

皇位继承人方面。

明朝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制,也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好处在于避免了皇子之间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弊端在于,只培养了一个太子,其他皇子就藩后在府邸就如同被圈养的动物一般,基本上就废了,这也是南明时期四位被拥立为帝的藩王中没有雄才大略之主原因之一。


清朝是立贤不立长,除了康熙朝明确立过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外,雍正帝建立秘密立储后,清代就没有太子一说了,这样一来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位皇子身上,而且清朝王爷封爵但是不分封于外,都是留在京城,没有兵权但是拥有政治上的特权,可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甚至危机时刻力挽狂澜,如咸丰年间的鬼子六恭亲王。

党争与舆论导向控制。

明末的东林乱政是明亡的一大原因之一,至高无上的皇帝面对文官的报团竟然无可奈何,而且言官动辄大骂皇帝,而皇帝为了名声又不能随意处罚,给了满清的血淋淋的例子,所以清朝在制度上大力杜绝这种情况。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早期这些部门更多是监督,经过开国以后重典治世后,风气开化言官上谏成为一种潮流,明孝宗弘治帝时期本着官员监督以察天子之失的原因更是广开言路,但是之后言官的发展就不受控制了,往往皇帝为了名声不处罚言官,言官为了名声使劲骂皇帝,发展到最后,言官上谏骂皇帝只是为了博名声,而不是为了国事着想。


明朝的党争特别严重,起源于明世宗嘉靖帝时期,成型于明神宗万历帝时期,并且通过立太子争国本一事造成江南士族利益代表东林党一党独大,皇帝面对百官报团也无可奈何,党争成为明亡一大因。

言官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舆论的导向,而毫无疑问明朝皇帝对于舆论导向是越到后期越是失控。

清朝入关后先是通过剃发易服和跑马圈地来打压汉人,后来为了震慑江南士族更是对于有声望的文人大开杀戒,如顺治十八年的哭庙案就杀死了江南名士金圣叹等十八人。

清朝时期的都察院言官基本上是摆设,根本不敢因为国事骂皇帝,清朝皇帝可不是明朝皇帝对于言官从来没有客气过。


康熙帝时期更是大力打击江南士族,而且清朝皇帝更是通过满汉之分这两个最大的党派来在中间寻找平衡以大权在握,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就没有形成过朋党。

康熙朝更是掀起延绵一百多年的文字狱,贯穿了整个康乾盛世,直到嘉庆帝时期才停止,在那段黑暗时期,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敢叫你身死族灭,乾隆帝时期更是借修“四库全书”之机广收天下书籍,将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毁灭殆尽,毁的书与修的书几乎成为正比。

清朝对于舆论的控制和打压朋党萌芽可以说是几近完美。

其他方面就不一一论述了。


大一统政权,很多时候并非外部而亡,哪怕帝国后期垂垂老矣也可以压死周边小势力及其内部起义,内部的崩溃才是亡国之因,明朝后期朝廷的党争如火如荼,为了利益动辄互相倾轧,一次次错失良机,导致了弱小的努尔哈赤崛起,并且最终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

强大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明朝真正亡国之因其实就亡于内部的崩溃,而清廷就借鉴了其中之因,首先没有在社稷上完全相信外人,并没有如明朝圈养藩王一般,而是保留诸王的部分权力,并且大力打击朋党萌芽还有控制舆论导向,这才是身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之因。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明朝的灭亡与自然灾害有关,如果光是自然灾害也就罢了,他还出现了神秘的大爆炸。中国人虽然很世俗,但古代对于人会不会找到老天惩罚是很看重的。天启大爆炸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满清入主后这种自然灾害也刚好减弱了。我一直说,明朝是被神秘力量灭亡的,目的是让大鲧后裔能在科技文明到来前返回。满清确实是大鲧后代。而且回来也是一个叫多尔衮的人带领下返回的。

第二、满清到了康熙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政权不稳,于是康熙时代选择了自我汉化。这个自我汉化削弱了汉人的反抗。康熙拜孔庙、拜朱元璋孝陵都是这个意图。这种做法能赢得汉族精英的支持。到乾隆时代,汉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有汉化,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汉族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如汪洋大海,不汉化,汉人再是一盘散沙,心理关也过不去。



第三、少数民族政权有着汉族政权无可比拟的一个特殊优势。

由于秦制打开阶层、贫富的流动性后还需要法制来规范竞争行为,但后世并没有学秦法,所以导致这个瘸腿的秦制问题重重,各阶层拼命争夺,不择手段。尤其宫斗、朝斗是最激烈的,帝王大部分心思也只是放在如何保住自己地位上,所以会寻找可以依托的群体,比如外戚和宦官,但这些群体做大也很危险,所以不信任、斗争更加激烈微妙。

少数民族政权的优势是,他们是以极极少数入主统治,这样面对人口如汪洋大海一般的汉族人口时,就会形成一个整体利益感。这样帝王天然就有可以依托和放心的群体,整体利益会使得大家斗争也会有分寸。如果再汉化,满汉朝臣又有天然隔阂,不用专门离间。所以天然上是解决了瘸腿秦制的弊端。

第四、很多人说为何满清能够轻松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将很多地区纳入版图。其实就是因为它自己是少数民族身份。就像云南只有昆明一个大城市,于是昆明人成了众矢之的,别的专州会有天然的同气连枝感受。满清又与蒙古联姻较多,所以边患问题也减弱了。需要付出的国力民力都减弱了。

第五、美洲作物传入,这使得粮食问题大大得以改善,可种植面积大大扩展,人口也随之暴增。民以食为天,这个问题解决了,民变也就减少了。满清得到的天然东风是很多的。

然而满清不思进取,眼睁睁看着洋人发展壮大,眼睁睁错过了科技文明到来,西方发展壮大,近三百年无动于衷。最后也是毁于汉人要求图强的革命。所以有人说满清误国三百年是有道理的。


國病


满清剃发异服,穿马褂就是僵尸服,剃发就是把前面和周围剃了,留下头顶和后面结成猪尾巴,当时西方人和整个世界都称呼猪尾巴,直呼当时的满清人为猪!

而太平天国反抗满清的封建残暴统治,根据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始蓄发,被孔老二门生曾国藩曾剃头污蔑成长毛!曾屠夫所募湘勇所过之处,蓄发的百姓一律皆为长毛屠杀殆尽,财物女人抢掠一空,而后污蔑为长毛所为,所以曾剃头之名不是无缘无故而来!

不然曾剃头所污蔑的长毛几大天王怎么没有剃头之名?

太平天国运动,严重打击了腐朽反动的满清封建统治,以摧枯拉朽革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动摇了腐朽反动的满清封建统治基础,为辛亥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反封建运动,共产主义思潮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中国,使中国迅速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得以成功,从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强盛走向世界,领导第三世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独立运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泰山情侣


总之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区区不足20万的东北人能让当时中国1.2亿军民老百姓追随了300年,必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是三无明粉


理论上来说外来的政权是无法长远的,元朝就是一个例子。在中原的统治不过百年,但是清朝为何能够统治中原长达两百多年。

第一清朝学习汉文化;清朝在入关后积极的学习汉族文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所有的政令都有汉文和满文两种格式,所有的清朝太子都有汉族文化的老师。清朝灭亡时,甚至溥仪都不会写满文。



第二赶上了好时代;古代人大多数就是为了吃饱饭,只要吃饱了一般情况下不会起兵造反。而明朝时候引进了高产的作物红薯和玉米,这些东西在清朝入关后大肆的种植,人民也吃的饱,当时清朝也就安定了。



第三吸取了前代王朝的灭亡经验;清朝入关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前朝各个朝代的灭亡进行了总结,延续了明朝的优秀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改进。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制度的稳定性。



第四外来侵略的压力;众所周知清朝晚期,列强侵略中国。此时有能力有实力的人不愿意看到中国四分五裂。间接的促进了内部的团结。使得国内的矛盾转移成为了国家和外来侵略的矛盾。


我是越关


大汉族主义思想甚嚣尘上的大明帝国国家由于管理制度的先天缺陷,几乎就是复制了宋朝的国家管理制度,皇帝只是个牌位,国家的日常治理完全依赖于儒家弟子经由科举制度产生的国家经营管理团队,由于缺乏现代社会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使得国家管理团队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而皇帝为了避免被罢黜,就搞了特务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任用宦官监督,打压,抗衡国家管理团队,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由于国家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均来自于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他们为了谋取私利,废止了由来已久的重农抑商的既定国策,使商业,手工业,得到了大发展。

由于大明帝国没有建立起现代的货币制度,税收制度,海关制度贸易平衡制度,导致了在大规模的东西方贸易中,大明帝国成为了受害者,出口过多,进口过少,白银过剩,通货膨胀,国库空虚,商人,手工业主,官员却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农民大量破产,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大明政府财政枯竭,甚至有九个月没有能力为国家军队提供军费。

大明政府甚至长期不对商人征税,而是向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农民持续征税,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破产农民的起义,国家处于割据状态。

由于大明的末代皇帝崇祯不但没有能力聚集官员和富人手中的财富,还被国家管理团队实施了道德绑架,在大顺政权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既不招安起义军,也不迁都,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杀,大明帝国就灭亡了。

大明灭亡以后,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东北有大清政权,西南有大西政权,西北有大顺政权,后迁都北京,南部又建立了所谓的南明政权。

努尔哈赤,以及他的爷爷,父亲,本来都是大明帝国的官员,只是由于辽东的封疆大吏执行了错误的少数民族政策,挑起女真族各个部族之间内部战争,以达到对女真族实施种族灭绝,并霸占东北的目的。

由于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在平叛过程中,被故意牺牲掉,而且大明政府也加大了对女真族的围追堵截,最终,努尔哈赤登高一呼,宣布武装割据,在东北建立了大金国,跟大明实行了分治。

最后,纲领明确,制度先进,组织严密,措施得当,运行高效的大清国打败了分裂割据的各个地方政权,重新统一的中国,建立了皇帝亲自参与国家治理的中央集权制度,杜绝了管理团队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危害国家的情况再次发生,取消了由来已久的人头税,实行了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只向地主征税,不向农民征税,而且税率很低很低,使国民得以休养生息的,解决了大明帝国没有解决的所有问题的,前所未有的,无比强大的大清帝国。

与之前封建王朝相比,清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最为先进的,清朝统治中国200多年,中国的人口从一亿增加到了四亿,就是明证。

需要申明的是,清朝不是由于财政原因,自己灭亡的,也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由于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对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避免华夏文明被工业文明打败,为了避免国家的灭亡,为了避免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清朝统治阶层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接受西方工业文明,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中央集权制诞生了汉族地方军阀势力,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得罪了汉族知识精英,维新变法,损害了满汉官吏和贵族阶层的根本利益,而日本支持的革命党人宣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汉族主义口号,导致了国家的内乱,分治,独立,大清帝国的末代皇帝,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得不颁发退位诏书,和平移交国家的权利。


沈阳杨艺


清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开出的最后一朵奇葩。虽然是异族统治汉族,相对于明朝而言它的国力更为强盛。

民族融合

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国家想要安宁民族团结是前提。清政府很明确的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满洲八旗贵族拥有特权,但却不如元朝那样森严,各民族之间没有三六九等的划分。在清朝时期满汉之间可以通婚,通过这种做法达到民族融合。

制度优势

满清和元朝一样都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游牧文化并不适合管理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满清贵族并没有像元朝一样对农耕文化舍弃,而是沿用明朝现成的制度加以改进。如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集思广益,内阁大臣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这样就发挥了智囊团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皇帝犯错误的几率。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清朝对明朝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只要投降就官复原职,这样使得清朝迅速稳定局势。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明朝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科举取士已经成为历朝历代的惯例,是阶级流动的重要环节。清朝对科举制度的恢复,对民间的普通百姓有一定的安定作用。

文化方面

有人说过皇太极努尔哈赤他本人最初的军事战略都是来源于对三国演义的揣摩和学习。因此满清贵族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将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翻译成满族文字方便满汉交流。

清朝的皇帝

清朝的太子选拔制度和明朝不同,他们并不是看重嫡长子的出身,更看重的是治国理政的能力。这样清朝所拥立的皇帝多是有能力的太子,所以康熙雍正乾隆等一大批有能力的皇帝继位之后,为维护清朝统治推动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品读武器装备


大家都知道,清朝统治中国共268年,历经11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有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时间是最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我们分下面几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认为,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治理教训。

第一,清朝最直接的是从明朝方面吸取教训。大家知道,明朝应该是比清朝寿命更长的,但是清朝纪同以后,还是充分吸纳了明朝治理国家中的很多优点,并且特别是吸取了其中的教训,比如改革了首辅制度,使用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另外,改革了宦官制度,大家都知道,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宦官的地位和权力在明朝是举足轻重的,有的宦官甚至可以左右朝政,连皇上都要听他的朝中大臣都很多,成为他们的门下,或者成为太监的手中棋子,任他们摆布。


第二,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方面,清朝放弃了明朝对税收各方面制度管得过死的情况,然后鼓励发展手工业。鼓励商业和贸易。这个方面清朝是比明朝做得好的,尤其是中期阶段,清朝已经有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工业前期化发展的处形。特别是还形成了一段康乾盛世,在整个清朝的发展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那个时候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我其他的走工业等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果条件允许,甚至都有可能会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惜啦。

其次是清朝充分利用好汉族文化,和汉族人才来为其所用。

第一次清朝入关以后,一开始对汉人的文化是有过一段时间的打压的,并禁锢了汉文汉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清朝人很快就发现,如果这么做下去,就会导致经济停滞文化落后。鉴于这些问题,清朝贵族和皇家很快的就纠正了这一错误,开始复兴汉朝文化,并为其所用,这样的话为整个国家治理,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文化文明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很快就开始内一号门中的优秀人才为其所用,大家也都知道满清贵族的满足呢,最早都是从马背上下来的,打仗之才,骑马射箭,武功还是可以,但是真正的弄文舞墨和治理国家上,这就有点差劲,由此他们就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为他所用,当然了,到后期他也把这个八股文的考试引入了科举制度,导致科举制度的无效性。选拔人才方面就达不到更理想的效果,最后也是影响啊到清朝统治的,导致农民起义频发。

再次,再简单的说一说,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就是清朝比明朝更加强了集中化的强权统治。中央集权方面明显的比明朝有了加强,在这个时候,只要没有出现分均整个王朝的统治会更加稳固的。

总之,清朝是通过吸取教训改革明朝的一些不好的做法,特别是在励志和人才选拔方面,还是有一些值得推崇的好方法,此外,在文化方面能够做到很快刹车,改变过去的那种一味禁锢的做法。

以上种种,使得清朝的统治长达200多年,这已经是很长的了。

如果不是因为后期出现了慈禧干政的局面,清朝的统治时间还能多延续一些时间。


文心采露苑


满族入关平定全国后,接下来就考虑的是如何统治的问题了。这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个二十万人口的民族,要统治六千万人口(按顺治年计)的国家,难度显然很大。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并加以不断完善。

第一,首先是对自己内部实力的团结和巩固。

以当时的满族,八旗军入关总兵力五万四千人,加上驻扎在东北的两万人(满蒙汉三旗),总共七万多人。只算关内,五万四千人加上蒙汉八旗五万多人(通常蒙汉八旗相加等于满八旗人数),总共大概十来万人的样子。

这样一支军事力量,在当时地大物博的中国,显然非常单薄。这就需要两个方面加强:

1 满蒙汉八旗的团结。具体的步骤包括旗民不通婚政策,这一政策相对应的紧密联系了满蒙汉三旗的血缘。指挥官的互任,比如,汉八旗将领,可以担任满八旗的旗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加强旗兵的服从性。二是更加紧密的团结。

2 种族的隔离。入关,面对的必然是汉文化的侵扰。这种情况下,花花绿绿的诱惑难免。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无论在京王公,还是地方驻防,严禁外出。即便到了清末,这一制度还是非常严格的执行。封闭的军队,必然带来的是军队的文化复制繁衍,这样才能保持他的战斗力。

于此同时,各地驻防均有较高政治待遇,驻防将军为从一品,这个品级大于总督的正二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上让军队有一份荣耀感。五十年代的军队建制,其实也是模仿八旗的。

通婚巩固了统治集团的牢固关系,种族隔离保持了他的文化的独特性和军队的纯洁性,政治待遇保证了八旗的面子和荣耀。

第二,汉族士族阶级的安抚

封建社会,士族阶级无疑具有最大实力的阶级。这个阶级人数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有极强煽动力和组织力。

士族阶级的稳定,无疑对全国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稳定士族阶级是仅次于军事力量的第二个大问题。

具体的措施:

1 收复明朝旧有官僚阶层。这个阶层无非就是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社会地位,并获取一定的利益(由权利延伸的利益)。通俗的讲,就是做官再娶八房姨太太,家里地窖再存上大把的银子。

这样的要求,当时的满族统治阶级很清楚,并一一满足。

经过了李自成的血洗,再次拥有新政权的信任,什么乱七八糟的明朝,早忘的一干二净。个别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也尽量满足。无非三顾其豪宅。

2 安定天下读书人和乡村士绅

读书人不敢得罪,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懂的道理。因为会骂人的人比打架的人可厉害多了。

读书人无非功名利禄。拜孔子,恢复科举。甚至科举做到了更为公平的制度(满族不可以考取状元)。天下读书人欢欣鼓舞,上升的通道打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孔子的后人也一并封赏。

乡村士绅阶层是封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农村力量。代表的是乡村知识分子、地主阶级以及乡村血缘的主力。

维护稳定乡村士绅,是乡村稳定的关键,也是整个国家农业稳固的重要依据 。清朝县以下实行的是乡绅自治,其核心以儒家道德、乡村血缘为主所展开的具有乡村特色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固然有很多漏洞和顽疾,但总体来讲,团结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绅阶层、乡村知识分子以及氏族大家。

3 充分尊重汉族世家

汉族世家是汉族历史文化积累淘汰下的精华,也是汉族文化推崇的典范家族。

除了封赏孔子后裔外,其他各家也没闲着,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只要沾点边,就能获取很高的社会地位。例如前期的范文程,自称范仲淹的后人,再加之贡献,给予很高的社会地位。后来的岳钟琪,自称岳飞后代,不但被入旗,一样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汉族士族阶级一个榜样,也是对汉族士族阶级最大的安抚。

笼络了以上阶级,全国的人心就基本得到稳定。

第三,军事政治的稳固

军事稳固不同于简单的战斗力。军事稳固包含了战斗力和军事政治的稳定以及互相制约关系。

这个军事稳固,简单的讲,就是打完仗后,如何保证以后既在需要战斗时拿出军事力量,又要防患军事政变和政治博弈中的负倾斜。

具体的说,采取几个措施。

跟蒙古王公的联姻。

数代的联姻,稳固了满蒙的政治、军事力量的结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军事政治的屏障,是军事稳定的基石。

东北军事力量的独立性

东北是满人的老家,清入关后,关内的政治建设并未涉及东北地区,东北未有总督巡抚。东北一如既往的将军制,除了东北人少外,保持原有的军事原始建制,保持八旗的战斗力才是根本。

八旗跟绿营的独立性

八旗跟绿营各自驻兵,各自管理,除了发生战争外,不发生任何的横向联系。防止串通哗变,同时八旗有监视和威慑绿营的功能。

第四,经济的发展

摒弃了清初的圈地后,经济问题被提上日程。经济是一个国家军事政治科技文化的保证,也是是否长治久安的基础。对于经济,清统治阶级采取以下措施。

1 税收的减免

康熙朝的永不加税到雍正朝的摊丁入亩,都促进了经济的加快发展。

2 鼓励拓荒

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加强农业产值。毕竟农业社会的粮食生产是第一位的。

3 传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丝绸、瓷器、茶叶等各项产业继续保持优势,并进一步得到提升。有名的“清三代”瓷器即如此。

第五 政治人才的选拔

清朝与明朝最大的区别在于,清的统治者来自关外的少数民族。在清朝的统治阶级看来,关内的汉族都一样,不存在老乡同学文化的羁绊。无论你是河南人还是上海人、天津人,在我看来都一样,谁有本事谁上,谁有学问谁做官。

因为我自己是少数民族,所以选拔官员上也就不存在民族属性,这样一来,无形加强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与此同时,吸取了明朝的弊病,取消了世袭制。除了八大铁帽子王,其余王公均呈逐代地位下降态势。这样做法也是创新型的,除了国内其他民族政治势力的称赞,也极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第六,边疆的巩固

用现在时髦的话讲,清朝是历代民族团结搞的最好的。这其中包含了更深的含义。

历朝历代,都脱离不开边疆的侵扰,但清朝做到了长时期的边疆无忧。

初期的清政府,其实面临的问题很多,边疆的侵扰,国内局部地区的统治薄弱。面对威胁,清统治者不是采取保守的策略,比如修长城。而是采取的“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拿下几乎所有的边疆问题。

第七,汉文化的全盘接受

从满汉双语到后来的汉字一统,从开国皇帝不识汉字到后来的皇帝成汉文化大家。

第八,全国语言的统一

雍正朝开始的推广普通话,到后期的官场普通话的普及,极大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国家认同感。

这个问题啰嗦几句,语言的统一非常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交流的介质,同时也是国家认同的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