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發幣 區塊鏈還能做什麼?

除了發幣 區塊鏈還能做什麼?

從比特幣到上千種數字貨幣,從極客專屬到大眾玩家,區塊鏈的參與者正在不斷延伸,拓展到各行各業。

當眾多機構意圖發幣時,當很多人苦苦“挖礦”時,區塊鏈這一技術除了與“幣類”關聯,還能做些什麼?

除了發幣 區塊鏈還能做什麼?

實際上,數字貨幣只是區塊鏈的基礎應用。當前比較主流的觀點將區塊鏈的應用分為三個階段: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是1.0版本;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是2.0版本;而區塊鏈3.0版本則是為各種行業提供去中心化解決方案。

5月20日,工信部信息中心頒佈的《2018 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指出,區塊鏈在我國的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已經初步形成產業鏈條。

區塊鏈產業鏈已形成

自2008年中本聰首次提出比特幣的概念以來,區塊鏈已經走過了近十個年頭。隨著該技術的不斷成熟,區塊鏈應用逐漸從1.0發展到3.0,越來越多的行業正在提出自己的區塊鏈解決方案。

據《白皮書》顯示,我國區塊鏈產業鏈條已經初步形成,從上游的硬件製造、基礎設施、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到保障產業發展的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各領域的公司已經基本完備。

除了縱向產業鏈條,區塊鏈的應用也已橫向滲入到各個領域。在金融行業,區塊鏈技術已在支付清算、信貸融資、 金融交易、證券、保險、租賃等細分領域落地。

目前,BAT三大網絡巨頭都在佈局和打造區塊鏈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後端即服務)服務平臺,應用於供應鏈金融領域。此外,微眾銀行也設計了基於區塊鏈的機構間對賬平臺,將資金信息和交易信息等旁路上鍊,建立公開透明的信任機制, 提升支付清算的時效性與準確度。

在實體經濟領域,區塊鏈的應用涉及電子信息存證、版權管理和交易、產品溯源、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等方向。

以產品溯源為例,目前清華大學、沃爾瑪、IBM 共同開展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食品可追溯合作項目,實現了食品供應體系的全鏈條追溯,使數字產品信息與相應食品建立數字化關聯。

作為區塊鏈技術在實體領域的又一落地,區塊鏈在版權保護的確權、用權和維權方面都有著重要應用,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於佳寧將其歸納為

“創作即確權,交易即授權,發現即維權”。

在確權環節,廈門安妮股份有限公司 (002235.SZ)(下稱“安妮股份”)日前推出了“版權家”平臺,通過對內容的數字摘要提取上鍊,保證內容的完整性與原創性。同時,“版權家”使用國家認可的數字證書機構提供數字簽名,結合國家授時中心可信時間,實現數字作品的存在性證明、權屬證明、授權證明和侵權證據固定。

此外,安妮股份針對區塊鏈的用權環節開發了“稿稿”平臺, 分為徵稿方和供稿方。當供稿內容符合徵稿方要求時,雙方會進行稿件交易,並生成一張具有法律效應的電子合同;當供稿內容不符合對方要求時,平臺會對稿件內容做登記存證,同時稿件自動進入平臺的“稿件超市”,以供他人再次篩選使用。

再如維權環節。重慶小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小犀版權鏈,能夠針對侵權證據進行海量檢索和機器篩選等環節,人工智能技術與區塊鏈的侵權證據存證相結合,大幅降低了侵權證據的工作效率,以及採集和確認侵權電子證據的存證成本。

安信證券研報顯示,中國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版權產業有望成為一塊數萬億元的巨大“蛋糕”。

前景還是“錢”景?

毋庸置疑,區塊鏈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正在引領全球新一輪的技術和產業變革。同時,大大小小的企業也都爭相入局區塊鏈,彷彿一旦擁有“區塊鏈”加持,便可在資本市場叱吒風雲。

而事實似乎也是如此。2017年12月15日,美國金融科技公司Longfin(NASDAQ:LFIN),在收購了區塊鏈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Ziddu後,短短兩個交易日內股價大漲2000%,成為美股資本市場中的黑馬。而後在4月3日,美國證監會對Longfin公司的調查曝光,公司股價暴跌至9美元/股。當地時間5月3日,Longfin宣佈,有意自願讓其A股普通股從納斯達克退市。

今年伊始,我國迅迅雷網絡( NASDAQ:XNET )、人人網(NYSE:RENN)、暴風等互聯網企業宣佈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自有技術或產品體系中。隨後,人人網的股價兩日暴漲76%,迅雷的股價更是在三個月內漲幅近700%。雖然引入區塊鏈概念後,能夠推動一些企業“一夜暴富”。

但這看似前景無限的區塊鏈大潮,在潮水退去之後究竟能留下什麼?誠然,當前有很多務實的企業,正在積極推動區塊鏈的落地應用。然而,也有一些企業濫用“區塊鏈”概念,奮不顧身地加入炒作大軍中,共同將區塊鏈吹捧成一個巨大的泡沫。

對此,安妮股份CTO、版權區塊鏈聯盟秘書長郝漢表示,“在區塊鏈領域,有些人屬於鏈圈,有些人則屬於幣圈。我們不能全盤否認哪方的價值,他們對於區塊鏈技術的宣傳也有利好的一面。不過最終,相信市場會檢驗出真正做實事的企業。”

今年1月,瑞信在報告中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分成了七個階段:“理念形成”、“概念驗證”、“原型”、“試驗”、“生產並行”和“生產”,並表示區塊鏈真正成熟的時間要等到2025年。

或許,區塊鏈在各方協力下能夠繼續保持高歌猛進;又或許,現在討論區塊鏈的真正普及為時尚早。而無論哪種觀點,都只待時間去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