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大哉鲁迅

读书,有时就是在过人生的隧道。这隧道忽明忽暗,甚至还会漆黑一团。但不管怎样,隧道还得过去。

读鲁迅,就仿佛是在过一段黑色的隧道,就仿佛看见先生正坐在黑夜中的某一处地方,有一圈烟雾在他竖直的硬发间缭绕,他深邃疲惫的眼眸里也在黑暗中透出光亮。他的思想是“黑色”的,因为他正肩扛着黑夜的闸门。

「随笔」大哉鲁迅

鲁迅自已说过:“我的思想太黑暗,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了。如果全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真不知要怎样……” 应该说,这是看透了黑暗的偈语,绝非是内心的抹不去的黑暗,是心对外物的感知所发出的近似“黑暗”的呐喊!

正是如此,虽有忮心,不怨飘瓦。鲁迅就是不带一点干粮饮水走进沙漠的旅人,早已抱定九死而不悔的决心;他又好像是播种煮过的种子的园丁,原本就不怀有收获一颗一粒的希望。他杜绝一切精神的幽薮,只是面对黑暗的无物之阵而抗争。事实上,鲁迅谓之的内心“黑暗”仅是一种表象,他的内心始终是热烈的,他始终对真正的黑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鲁迅的激情表现为神圣的愤怒,对黑暗中国的愤怒,对虚伪人生的愤怒,同时也因了愤怒而转化成对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即是说,在鲁迅那里,绝望中充满希望,深深的绝望和热烈的爱心总是在一颗伟大的灵魂里不离不弃。

「随笔」大哉鲁迅

“于浩歌狂热之际寒,于天上见深渊。”

通过深入地阅读即会发现,鲁迅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的异类。他的特殊的品质,使许多观念性的东西在他那里凝聚成极端的思想。在他那里,一切“神圣”之物都在可毁坏之例,惟独保持的是人的自由、平等、独立与尊严。 一部《鲁迅全集》,就是最好的证明。它犹似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之火,虽然周围的世界从未因它的蔓延而发生燎原大火,但它始终是属于灵魂的,其光和热直接转化成个体的实践而非群体性事件。时间的迁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许多事物,但在人性深部点燃的火熖是不会息灭的,它只在黑暗和寒夜中才显示出最初的意义。

「随笔」大哉鲁迅

鲁迅的笔锋就是一把解剖刀,无情地剥露着各样的劣点及至劣根性。他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见过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就失望了。也就是说,中国式的各种有关革命的表演看得越多,怀疑和失望就越重。归纳起来即:革命前做着奴隶,革命后就受着曾为奴隶的蒙骗,这牵连着秦始皇至今的千百年,甚而更加久远。那种盘根错节的循复,那种厚重的麻木,又岂是麻木者所能参透?

鲁迅绝不是一个完人,但却是一只鹰;鹰有时候也许会飞得很低,甚至折翅,但一切都无掩于鹰的特质,它终久会长空万里。它不像一些看起起来像鹰的鸡,仅管拉足了架式,但翻上几个跟斗,终归又还是鸡。而且,还有一种应属于连鸡都不如的小蚊虫或者说苍蝇,成天对着鲁迅嗡嗡叫,好似意欲将鲁迅扳倒而让自己飞鹰那么高,但结果却终因体积太小,份量太轻,特质太贱,只能如同蚍蜉撼树般让嗡嗡叫变成无可奈何的哀鸣。无疑,鲁迅让它们浑身不自在,横竖不舒服;反之,鲁迅如若让小蚊虫和苍蝇都自在起来,舒服起来,那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了。

「随笔」大哉鲁迅

谁都知道,鲁迅对“国民劣根性批判”,重点在“劣根性”。而唯其“劣根性”,就如病瘤,是必须隡除的。不仅鲁迅看到了这一点,几乎同时代的所有清醒的知识分子都看到了这一点,胡适对此的批判比鲁迅还要犀利,明确地表述出了“五鬼闹中华”这样一个尖锐的观点。这绝非空穴来风、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状况形成的同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认知。但是,一些人却总是颠倒黑白、以反为正,诬指这种“国民劣根性批判”是以点带面,是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抹了黑。等等。

这里不禁要问:你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文化究竟表征着什么吗?难道仅是孔儒就代表了整个传统的中国文化吗?事实上,它所代表的应是为整个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基础,其中当然也含有文化的因素,但其无论如何不是孔儒整套学说的主流。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孔儒,还有从上古史《三海经》、《诗经》、百家争鸣流派、屈原及至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红楼梦》等等无以数计的这样一条文化脉络。这一切,难道你们能视而不见吗?难道这些也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高头讲章吗?

鲁迅小说中人物群像的共性特征,不管从哪个角度探究,都能发现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专制文化附加在人们身上的烙印,也即“病态”的人的特征或者说人性特征。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鲁迅便指出了病态的封建专制文化是愚弱“国民性”和造成国民“劣根性”的罪魁祸首,因而提出“健康文化塑造健康国民,病态的文化制造病态的国民”这一论点。这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批判或者说国民劣根性批判的基点。这里需要反复说明的是,这一基点并非政治理论,更非实践性的政治纲领,他仅是一种被自身认同了的文学理念,与之相应的也仅是文学的创作而已。

无须赘言,谁都知道一个十分明确的道理,即作为文学的本身,其功能只能是从文学的角度揭示社会和人群的种种病相或病根,而不是用某种带纲领性的实践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否则文学就成了政治,或者说成了政治的传声筒和奴婢。殷鉴不远,恍如昨见,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曾反复出现过这种吊诡的现象,曾影响或者说累及过个一代甚至两代的文学中人,不说洪水猛兽,不说斯德哥尔摩现象,不说塔西托陷阱,但至少立于人们面前是一面深刻的反光镜!

「随笔」大哉鲁迅

鲁迅说,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的,在中国,鲁迅的文学乳汁曾哺育过众多的这样或那样的文学家,尤其是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莫言说:“鲁迅对我们当代文学作家的影响,无法摆脱,就像 一棵植物无法摆脱土壤的营养一样。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你能说出哪一个当代作家没有读过鲁迅,哪一个没有受过鲁迅的滋养,他不承认的话,是很不诚实的。”这样看来,莫言的为人为文虽然值得诟病,但在对待鲁迅的态度上还是实事求是的,还是诚实的,也是值得肯定的。而反观现在有一些人却极不诚实,他们即使汲取过鲁迅的文学滋养,但仍要反目相向,为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企图来讨伐鲁迅,且无形中组成了一支面目各异的“反鲁”队伍,连一些根本没有读过鲁迅却以反鲁为时髦的流氓混混也掺杂了进来,发出一种十分诡异的声音。大家稍微放出眼光,一切均可明鉴。

但是,无论如何,鲁迅作为一面人生三棱镜的巨大存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和烛照着这些文学伪人、宵小、网络混混和理论侏儒们精神的萎缩与矮化,人格的卑下与病态。时至今日,就在网上,总有那么一两个阴阴阳阳、鬼鬼崇崇的人,还在寻找各种理由,还在含狗血喷人,要么将鲁迅说成“叛徒”、“罪人”、“恶人”,“小人”,要么将其化成某种“政治符号”,并理直气状地送上由他们设置好的“政治祭坛”。这真是一个需要巨人又产生不出巨人的时代,一个有了巨人又百般敌视和恐惧的时代。不过,“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鲁迅终归是鲁迅,他必将超越这个时代,及至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