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展园赏析三:镇江——千秋书法留山魂 不朽墨香染水韵

第十届省园艺博览会即将于9月28日开幕。本届园博会依托枣林湾旅游度假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肌理、顺势垒土理水,组团写意江南水乡、低丘山陵、沿海滩涂、里下河湿地四大省域特色地貌;长江、太湖、运河、古黄河、沿海滩涂五类文化板块,微缩江苏10万平方公里全景。从今天起,我们将带领您“逛遍”这13座城市园,了解她们背后的设计巧思以及园林文化的源远流长。

与扬州、仪征隔江相望的镇江,北临长江,连冈三面,山、水、城合一。南来北往,津渡羁留,以“城市山林”、“天下第一江山”享誉八方。自然风物有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闻名,民俗风情有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汤里面煮锅盖----“三怪”流传。而辛弃疾、苏东坡、米芾、柳永、陆游、范仲庵等众多名流过往,更是留下传世诗文、不朽书画。镇江,以笔墨山魂,江河水韵构成了传承千秋、流传万古的内在动力,吸引游客驻足品味。明末苏州人氏计成,中年定居镇江,深受此地山水浸染,开始了叠石造园生涯,并在一江之隔的仪征寤园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园林专著《园冶》。新时期,镇江依托十里长山建筑了占地600亩,中国最大的书法主题公园,人隐于园,园隐于山,山隐于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方高地。

与扬州以唐诗为主线异曲同工,镇江园是提炼了城市山水形胜并以书法引领展园布局。一进主入口,就能看到以植物绿雕为背景、用耐火钢板锻打、镶嵌其上的金文篆体“山魂水韵”,开门点题,该字体取自镇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表现了镇江三千年的历史底蕴。入园后,穿过代表宋代镇江城内关河的砂石路和旱溪,我们就会遇上在中国书画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米芾。“云山长廊”景点正是对米氏父子艺术成就的再现。米芾,是北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齐名的书法“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他晚年定居于镇江,后任职真州(今仪征)时曾与苏东坡在东园结下深厚情谊。他与长子米友仁打破山水多以线条为主的传统,代之以“水墨点染”法,云烟缭绕,亦真亦幻,又称“墨戏”,形成了独特的“米氏云山”画派。他留在镇江的墨宝就有“城市山林”、“天下江山第一楼”等。景点“云山长廊”采用钢材与胶合板等建筑材料,以可转动的屏风形式展示了米氏父子的书画文化和他们与镇江的关系。一组屏风,画作选用了米友仁的《南山烟雨图》,该画作是米友仁描绘的镇江南山景象(被后人传为《潇湘奇观图》),充分展现了“米氏云山”画派的特点;书法作品则选用了米芾的《多景楼诗贴》,该贴运笔松放,结构飘逸,如仙人舞袖,为米芾之绝妙书。另一组屏风,画作选用的是镇江当代知名作家、画家王川老师创作的丹徒古城图,该画展现了米芾在镇江居住时古城的景象,王川老师对米芾及其书画文化具有深厚的研究,并到仪征寻访过米芾的历史踪迹,曾著书《癫书狂画米芾传》;书法作品则选用了米芾的《弊居贴》,此帖是米芾向他人陈述在润州(镇江古称)的居所“宝晋斋”的地理位置与建筑布局的信札。长廊的顶部则用米芾体书写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呼应镇江园与扬州园隔江相望的位置关系。

关于书法,镇江还有着许多传奇作品。位于临江焦山的“瘗鹤铭”碑刻就是其中的代表。“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系哀悼家鹤的纪念文字,原文160多字,几度因风化塌方坠入江中,目前打捞出来5方残石,共93字。该碑刻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奇峭飞逸,被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碑刻署名: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但作者为谁并无定论,千古成谜。眼前的“大字之祖”采用塑石材质,嵌五块铭原文、释文,置之于“长江、运河”交汇之处,以另一种形式向后人传承它的不朽和荣光。

在镇江著名的西津渡,“昭关石塔”是其标志。现在看到的石塔,是按1:1的比例将“昭关石塔”复制而来。昭关石塔建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南方唯一保存良好的过街石塔。此塔是喇嘛式的石塔,高约5米,由塔座、塔身、塔颈、十三重天、塔顶五个部分组成,外形如一只瓶子,故又称“瓶塔”。塔座用两个相同的须弥座迭成,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石塔的呈现,代表着镇江与佛教丛林的深厚渊源。

穿过石塔,顺园路翻至高处,有一“习字平台”设一组塑像,反映言传身教,既学书法又学做人的场景,地面上留有“心底无私”等几个大字;下至出口,用艺术混凝土再次表现“城市山林”,“烟雨南山开画本”等书法作品。从主入口以“字”开端到出口以“字”收尾。镇江用山林作笔,江河为墨,书写自然,书写人文,书写历史,都是出于一种与生俱来的自觉,“镇江”是两个字,但在中国书法史上远远不只是这两个字。(文:汪向荣 朱丽新)

城市展园赏析三:镇江——千秋书法留山魂 不朽墨香染水韵

镇江园效果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