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故事非常牵强,而最关键的是影片最后一场“杀人戏”,有一点牵强附会。

首先,我们来看看动机。作为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唐小米,本身就是一个可怜人,受尽欺凌,但不知为什么转了一个校之后,立刻成了学校里的恶女,转而把欺凌的对象,转嫁给了易遥。

这有什么逻辑?

为什么唐小米不值得同情?

但电影完全无视她的可怜与可悲,把她表现成一个凶神恶煞的女人,而在影片中,这个演员,也明显偏老,查了一下资料,1997年出生,这个年龄,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还扮演高二学生,明显是装嫩。

这也直接把电影里的高中生活,拉扯上了大学生活,给人一种严重的不适感。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唐小米是电影里想说的校园暴力的真正凶手。她是如何从一个受害者转化成为一个凶手的?电影里都不敢直视她的内心世界,完全显示出电影对这个人物的漠视。

而她才是电影里的真正的本质意义上的主角。

从这个意义上讲,《悲伤逆流成河》里根本没有抓住校园暴力的根源所在。就好像是陈佩斯在小品中表现的那样,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智力障碍,明明想针对的是校园暴力,但最后,却忽略了主体,抓住了其余。

其次,电影里的情节线,完全是靠偶然铸就。

其实,在高中阶段,基本属于无故事系列。常言道:校园无故事嘛。因为校园里更多的是积淀一种情感与记忆,它是故事的前因,往往在回忆里才可能凸显校园情节的存在。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在《悲伤逆流成河》里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我想,一是支开了父母。本身高中生,都受到父母的监护,看看高考时,门口列阵陪考的父母就可以知道高中生是否具有独立的支配自己时间的地位。所以,《悲伤逆流成河》里,易遥的家里,只有母亲,而父亲不知所踪,而母亲对女儿的态度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电影里也想表现一下深层的母爱,但突兀到一个“毛巾”的真相改变母亲的世界观,也未免处理得太过于简单了吧。二是支开了老师。在影片里,老师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且是以讽刺的角度存在的,学生之间的那种内部冲突,几乎看不到任何校方的介入。三是依靠编导的凑合。每当易遥出现情绪波动,陷入低谷,顾森西就像神一样,突然出现在面前,在人潮汹涌的医院,在捞书包的水边,在大上海的过街天桥,顾森西是电影里的一个自由人,随时随地地出现在易遥身边。这种依靠编导的拉朗配的手段,硬性地将两个人物拉扯到一起,一点逻辑没有,有意思吗?适当一点的巧合还是可以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这种手段,建构起电影里的故事主线,那么,这样的经过多次过滤过的概率已经低微到彗星撞上地球的程度了。

再次,电影里的手机信息误导问题。

这一点,要比顾森西随时随地地出现在易遥身边要高级多了,毕竟“误会”是一种有因果的东西。但郭敬明电影里,“手机信息”误会,是故事情节的法宝,电影里所有情节重担,都让手机来担负,这未免夸大手机的功能,也显示出编剧已经黔驴技穷了吧。

在《悲伤逆流成河》里,手机成了最后的死亡事件的一个重要动力。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所以,电影前半段,很古怪地表现顾森西非要让易遥装上他的姐姐顾森湘的手机号码,就很给人一种不可思议之感。

电影里说,弟弟是为了便于与易遥联系,才让易遥装上他姐的号码的,但是,设身处地想一下,你追一个女孩,会要求女孩死乞白赖地装上自己姐的号码吗?这个逻辑是正常人所想的吗?

正是这一个不可思议的行动,导致了后来易遥把顾森湘的号码给了痞子。

然后导致了顾森湘的死亡。

这个编剧编的真是累啊。绕了这么一个大弯,要达到最后一个人物死亡的效果,这中间的环节,如果有一个地方出现一丁点的意外,都不可能达到电影最后的结果。

那么,顾森湘之死,是死于校园暴力吗?

不是。顾森湘其实死于校园恋爱。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因为易遥认为她是齐铭的女朋友,所以把顾的号码给了痞子,导致了顾前去赴约,意外地死于痞子的追逼。

那么,易遥把顾森湘的号码,给了一个陌生人,就一点职责没有吗?

她明明知道齐铭当初对她有好感,她心里并非没有对齐铭同样的情愫,只不过家庭的落差,便她自卑地远离了齐铭,而她对齐铭心里是否有一种嫉妒感?

这种嫉妒,使得痞子来信问她是否是齐铭的女朋友的时候,立刻不负责任地把顾森湘推给了陌生人。她的心里是否有一点阴暗?不然的话,谁会在问这些男女朋友之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情敌的号码告诉一个并不认识的人呢?

所以说,易遥把顾森湘的号码公布出于并非那么单纯。唐小米与易遥有着共同的情敌,这就是顾森湘,她们两个人对顾森湘都是没有好感的,多的是仇恨。

这样,易遥才会一拍即合,无意中配合了唐小米设的一个局,害了顾森湘。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唐小米误会了她的情敌,以为是易遥,而易遥知道自己的情敌,是顾森湘,所以,唐小米实际上与易遥成了一个共同对付情敌的战友。

这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编剧编织故事的尴尬,明明是一个多角恋爱的故事,非要套上一个莫名其妙的校园暴力问题。实际上电影里反映出的是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生的“情殇”悲剧。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而郭敬明对校园情感的过度使用,在《小时代》里就已经凸显,里面的所有的情感故事,都在高中阶段即已经定型,而后来发生的纠葛都是因为误会而产生的。

缺乏对男女情感过程的交待,构成了郭敬明作品里爱情的虚假与空缺,为了弥补这种感受上的空缺,郭采取的编织故事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些外在的误会来敷衍了事。

情感的苍白,已经成了郭敬明电影里的最显著的标志,这种标志,最终才会在《悲伤逆流成河》里,造成电影情节的逻辑线的前后搭错筋。

《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死亡事件,非关校园暴力,而是源于校园恋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