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文 | 董小姐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低俗、網賺、傳銷、補貼、收徒......統一指向金錢與流量。

這是“趣頭條”的生存法則,也是“趣頭條”的精神原罪。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最近,趣頭條,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C位出道”。

它帶著“全村人的希望”,迎來了出道後的第一次暴漲“開門紅”。

開盤2分鐘,大漲48.86%,開盤不到15分鐘,暴漲80%,市值一度逼近60億美元。僅僅半小時,“趣頭條”,如虎添翼、如沐春風,經歷了無與倫比的彪悍時刻。

然而,戲劇性的是,開盤第二日,瘋狂“碾壓式”增長的趣頭條股價,突然暴跌41%。以9.41美元收盤,市值縮水至26.7億美元,令人錯愕。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有人奚落其“飛得高摔得慘”,有人則說股票有漲就有落,不足為奇;而大多數人,很可能是像小編這樣,對趣頭條的來頭,產生了質疑:“趣頭條”是個什麼鬼?怎麼就上市了?它很有名嗎?確定不是今日頭條?周圍根本沒人在用嘛。

這就奇怪了,許多人連用都沒用過的“趣頭條”,怎麼就成了一匹潛力無窮的“獨角獸”了?運營27個月就上市,狂攬1.5億用戶,這種“裂變式”的增長奇蹟,恐怕業界不止一位大佬,都想討教討教:趣頭條,到底有啥過人之處?他又憑什麼贏?

而貫穿這其中的,必有“蹊蹺”。

“撒幣式”崛起:收徒傳銷?

當你打開紐約時報APP準備看看華爾街最新新聞時,你裡屋的老媽用手機打開了趣頭條,看了一眼劉強東的最新八卦,還順手賺了1塊錢紅包。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要驚奇60多歲的大媽除了廣場舞外還會這種操作,你該驚奇的是,在天天快報、一點諮詢、網易新聞等巨頭林立的資訊移動端,居然還有APP能收割面對智能手機只會左滑右滑的你老媽本人。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如果你生活在上海,對趣頭條“一無所知”,一點也不奇怪,畢竟,這款定義為“新聞資訊類”APP走的並非一般人的“尋常路數”。用戶群體俗稱“五環以外”,即抓住三四五六....線城市的“下沉用戶”(泛指“小城市大叔大媽們”“城鄉結合部青年”);經營模式,只靠內容好壞上位嗎?不存在的,內容多半是個幌子,用“下三濫”的手段,比如網賺、傳銷,人拉人賺流量,才是其立足之本。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但這種看似“並不高明”的模式,卻吸引了1.5億用戶“沉浸其中”,就連騰訊都願l領投2 億美元 進行Pre-IPO 輪融資,做其“金主”,為其“站臺”,實在令人感到費解,就拿騰訊來說吧,他看中了“趣頭條”什麼?

所有一切都繞不開趣頭條的“經營模式”——“撒幣式”崛起。說好聽點是“補貼+收徒模式”,說直白點是“網賺模式”,再直白點,類似於“傳銷模式”。而這三種說法都繞不開同一個“套路”:深諳人性,瘋狂撒幣。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小編在蘋果商店下載了趣頭條,剛點進去就被大把大把的金幣吸引,這裡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客戶端,隨處可見利益誘惑,足以證明,趣頭條做的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金錢生意”。

小編先是領了一個最高80元的新人紅包,接著,首次登陸閱讀獎勵200金幣,開寶箱最高2880金幣,曬收入300金幣,連續簽到7天2208金幣,即便你關閉了趣頭條,他也沒過一會就給你新聞推送,並且配上“嘩啦”的收銀聲,讓你產生一種“有錢進賬”的錯覺。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令人心動的是,在這裡獲得的所有金幣,都可換成現金,通過微信、支付寶提現。目前來看,以當日轉換匯率為準,大約1000到1500金幣可換算成1元。趣頭條官方稱,金幣轉換匯率波動受每日運營收益影響。從這點上看,代表著趣頭條掌握了議價權,使得補貼金額與營收金額可以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比例。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金幣套路之後,還有“絕殺”:收徒。什麼意思呢,凡是註冊用戶,都可發展自己的“下線”,也就是“徒弟”,用戶每收徒一人,便獲得3500金幣獎勵,而徒弟每天的閱讀與評論行為,都能為師父“進貢”“分紅”。

在官方的收益總榜,排名第一的用戶目前擁有70861名徒弟,收徒的總收益為265208.88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徒弟都能給師傅帶來約3.74塊錢的收益。這是一張嚴密的冷冰冰的網,充分挖掘人性的弱點和可能性,只為增長用戶規模和提高用戶活躍度服務,企圖靠著“徒子徒孫”躺著收取源源不斷的豐厚回報。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而這種遊戲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用戶完全受制於“趣頭條”來操控。比如它不久前的一次活動:“每週狂賺28000元”。這次活動恰巧發生在趣頭條預備赴美上市以及B輪融資消息曝光期間,不乏用高額獎勵達到短期內提高數據表現的目的。

27個月,趣頭條,正是用這種模式,狂攬了日活量1000萬+的用戶。

“詐騙”營銷:“提現受阻 內鬼抄襲

這些真金白銀的利益,果然能吸引“下沉用戶”蜂擁而至,但是,這些所謂的資深師傅,他們真的能拿到錢嗎?恐怕沒那麼容易,有人曾提過一個很務實的問題,趣頭條如果停止金幣激勵,日活會不會瞬間掉成0?這絕非危言聳聽。

可以肯定的是,沒人會關心“趣頭條”的內容如何,絕大多數人更關心的是:趣頭條到底能不能賺錢?那些虛擬金幣,真的能變成手中的鈔票?

如果在百度搜索“趣頭條 封號”關鍵詞,可以搜索到161萬個問題鏈接,“無法提現”的趣頭條用戶們,大有人在。

在“趣頭條”貼吧,有人辛辛苦苦經營了倆月,邀請了50多個徒弟,結果一分錢提不出來;還有人說,申請提現了50元,結果一週了還沒到賬,找客服說理,竟然被告知:系統檢測到您的賬號違規收徒弟,刷金幣….賬號以“反作弊”為由永久封停。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而據大多數用戶反映,大多數用戶都是一本正經的遵章完成閱讀任務,根本不存在什麼“違規”“作弊”,這種莫名其妙的“霸王硬扣”,分明是在給新聞行業“抹黑”嘛。更搞笑的是,“趣頭條”提出的恢復賬號的交換條件:選擇賬戶收益清零,凍結徒弟賬號,即可做交換,方可恢復。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這不是霸王條款是什麼?雖然是難以想象,但它展示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趣頭條可以通過封殺提現用戶的手段,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趣頭條和用戶,本來就是“蹺蹺板”關係,你得到的錢越多,我的成本就越高,而時間越久,用戶的慾望就會持續膨脹,成本代價也將水漲船高。如此看來,趣頭條,就是想要一個騰挪的空間,一方面用“反作弊”控制提現比率,節制用戶收益與慾望,另一方面,又要保證少部分人賺錢,嚐到甜頭,繼續為他們“賣命”。

而在這個充滿遐想、“暗箱操作”的灰色空間,遠遠不止“賴賬”這麼簡單,還有更高級的操作——作者抄襲。這個抄襲與一般的搬運工不同,他們雖然也搬運,但搬運的不是內容,而是原創版權,而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趣頭條”的內部員工。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網友“深情淺唱”控訴:2017年12月16號在趣頭條發表的文章《深情淺唱:我把女兒送給哥哥養,多年後女兒對我最好我卻傷心欲絕》發表失敗,被駁回。第二天竟發現有大量一模一樣的文章已經上線,並標了原創。

針對質疑,趣頭條客服“強詞奪理”——“他是原創號,他發的文章都是原創”、“你的原創截圖只能證明在今日頭條發文比他早,在趣頭條,他是第一個發的呀”。據知情人透露,趣頭條是無條件保護大V的,即便是抄襲。而有不少大V,說穿了,其實就是“內部人員”的小馬甲。甚至,還有一些用“山寨Logo和頭像”假冒新華社、北京晨報、中國網等一線媒體的賬號。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9月15日,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徐凱律師發佈《趣頭條,送你200顆子彈》一文,稱從今年4月起,就發現趣頭條冒用《財經》雜誌名義在其平臺上註冊賬號,並搬運數百篇文章。而之前已有10起相關侵權案件在朝陽法院立案,該律師稱,接下來一週還有至少200件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的案子等待起訴。

低俗內容:不過是流量的“擋箭牌”

閱讀和賺錢,永遠是兩碼事。

讓閱讀更有價值,這是“趣頭條”的Slogan。用小腦想一想,靠著“撒幣崛起”的趣頭條,閱讀的含金量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在趣頭條的邏輯裡,用戶是靠閱讀賺錢的,內容看過就行,看什麼真的沒那麼重要!

打開“趣頭條”客戶端,小編髮現,大部分熱文標題都是一些抓眼球、獵奇的內容,大多是“震驚”“神秘”、“哭笑不得”、“竟然”等字眼。像這個標題《男子吞下30多片藥後神秘失蹤 只因妻子說了這句話》,打開一看,不過就是一句“我要和你離婚”的話罷了。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一篇篇毫無營養的文章,偏偏要搞出點噱頭,雖說趣頭條官方也曾承認,平臺上洗稿、拼湊的內容非常多,需要不斷調整規則,讓好的原創內容浮上來。

可事實上,趣頭條真的這樣做了嗎?據小編觀察,趣頭條不但沒有在內容上改進提升,反而不斷加碼“狗皮膏藥”式的廣告,不管是哪個頻道,每刷新一次更新十條信息,就會出現兩至三條廣告。婦科、男科、保健品類廣告、地產、租房、減肥廣告,應有盡有,無處不在,甚至還有一些疑似莆田系醫療廣告和一些老掉牙的“電視購物”廣告。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這種行為違反了中國廣告法,未來或有被強制下架的風險,但仍保不齊趣頭條”頂風作案“。更奇怪的是,用戶竟對這個尚未獲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平臺所產出的內容如此“買賬”。據趣頭條公開數據顯示,平臺男女用戶的比例大約為3:7,周人均打開次數超過50次,日均評論量超過28萬條,人均閱讀數超過20篇。而在如此蹊蹺的數據背後,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是利益的驅使,而非內容的吸引了。

利用“金錢”刺激的閱讀交易,必將面臨的尷尬是:沒有人會真正把趣頭條當作新聞APP,也根本沒有人真心實意地主動閱讀。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採訪時說道,“趣頭條花錢買流量,不是一種可以長期穩定發展的模式。打鐵還需自身硬,優質內容與虛假信息混雜在一起,將遭到市場的‘懲罰’。”


起底“趣頭條”的流量原罪 網友怒斥:這是傳銷……


當一款新聞APP,從開始就沒把“傳遞信息和知識價值”當作發展的第一要義。而是去顛覆人們對知識的基本信仰,“一意孤行”地允許“低俗、抄襲、補貼、傳銷”等模式,不斷吞噬著作為一家媒體平臺的良心,最終,恐怕還是逃不過像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那樣被監管的命運。

在“下沉市場”的遮羞布下,“趣頭條”的垃圾內容,帶來的垃圾流量,或許不是斂財的利器,而是毀滅性的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