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笔记」《秦川行记》

我时常迷恋于在路上的感觉。因为坐在车上行走时,我的思维很活跃。去一个地方,我常慵懒地躲在车座上,冷眼于窗外的山山水水。车在走,我的思绪也在走,沿途所见不时触动我的神经,让我想到更多东西。

于是总是不想到达,希望永远就这样走下去。而车到终点,劳碌与焦躁就开始了。

这次去陕西,很多时间都在路上,旅行大巴在大秦川里穿行,平原、高原、山岭、河流……远离具体而微的事情,这种自由的感觉真如在飞一样。

1.黄陵松柏

只那一株古柏,就已令人神往。郁郁苍苍,遒劲如龙。据说是当年轩辕黄帝手植,跨越过5000年华夏文明史。一手牵着洪荒,一手扯着现代。

桥山,这是个不起眼的所在。如果不是因为有黄帝陵,这座小丘将和众多山包一样寂寂无名。没有巍峨,没有雄浑,没有壮观。不过这也正蕴藏一个哲理,伟业都是平步惊雷,在不经意处埋下了孕育奇迹的种子。

无论老祖宗是埋在了这里,还是乘龙上天了,这里都是我们这个黄河边的民族岁岁祭拜的地方。华夏文明最初的微微曙光,就是从这里升起,而后走过愚昧、走过血腥,更走过文明和华彩。

70多年前,面对民族危亡,两个对立政权的领导人都想到了这里。一个是毛泽东,他从延安出发,来到陵前拜祭;另一个是蒋介石,他的特使从西安出发。如今的桥山,还有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刻在石上的手迹。

我常常想,中华文明史有多久远,一头是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一头是嫦娥探月、神舟飞天。而5000年时间到底有多长,眼前的这一株古树,已经丈量完毕!

悄悄捡起一粒种子,一粒散发着浓浓柏香的种子,揣进怀里。这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文明基因的香味。那么亲切,那么熟悉!

2.伟人气度

三山夹两沟,就是这个城市的全部。如今干涸的水道,就是当年水波荡漾的延河。一张毛主席在河边疾步快走的照片,早已为众人所熟悉。

重来延安,再见这个半世纪前的圣地。它和外面的世界相比,变化并不大。枣园和杨家岭,还是每天迎送着熙攘的游人。红色中国当年就在这里孕育,又在这里冉冉升起,我感觉它的质朴中透出勃勃生机。

“蓬勃向上的生机”,是我从自己的想象中,找给当年延安风貌的最合适的字句。而这种生机,早已不再为延安专有,它如一粒火星,点燃起了燎原大火。而这里,只是火苗开始燃烧的地方,留下了厚厚的余烬。

它又如大树的一条老根,远不是最壮的,也远不是最粗的,但它是这棵树开始萌动时的生命力所在!

在延安革命博物院前的广场上,竖立着毛泽东双手叉腰的伟岸铜像。毛泽东是我深为钦佩的伟人。他的目标永远都那么明确,在起点和终点间划一条线,然后百折不挠,各种手段用尽,这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而同时,他一生潇洒,一卷书一支笔一盏灯,书生意气,却指挥若定,胸中千军万马,谈笑间决胜千里之外。

他曾在这间狭小破旧的窑洞里埋头写字。那是一个怎样的暗夜。东方破晓时,他微笑着点上一支烟,推开窑洞的门。而他写下的文字,如火炬点燃,熊熊烈焰照亮了时代的苍穹!

这里虽简陋但让人沉静,让人感觉有不可抗拒的生机。这是毛泽东和他那个大时代的气质,那是多么非凡的气度!

3.盛唐光华

重回西安,无疑还是冲着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去的。我曾在一个深夜痴迷地搜集大明宫的资料,内心激动不已。它是紫禁城的四倍,凡尔赛宫的三倍,克里姆林宫的十二倍,卢浮宫的十三倍!放眼世界,没有任何建筑能与之比肩。

那是怎样雄浑壮阔的伟大,正是那个不世出的大时代的绝好象征!

然而纵然如此,它也和众多宫殿一样,逃不开自然和历史的规律,最终焚于战火,轰然倒下,变为断瓦残垣,成了野草虫鼠的乐园。

前几次去西安,都不曾去到那里。因为此前,即便在历史课本上,也只知道它是盛唐皇宫后的一处宫殿而已。直到后来在旧书上偶然瞥见它惊心动魄的气势,才开始有动力要一窥其真面目。

机缘巧合,有了这次再去西安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如今的大明宫故地已辟为遗址公园。在我以前的想象中,这里该有大量柱础散落在荒草中。但来到才发现,走过历史的沧海桑田,这里已变为一片平地。就算是最核心的含元殿废墟处,也只剩下一个不算高企的土台而已。

然而即便如此,走上这台地,亲手抚摸一千年前留下来的墙基,依然心潮澎湃!

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亲兄弟兵戎相见,就在这附近。千古一人的女皇武则天,在这里龙御天下、威仪四海。而后缔造开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在这里和杨玉环演绎千古爱情绝唱。诗仙李白,也曾将他出将入相的人生梦想寄托于此;当大梦破碎,他从这里起步,放情山水,终以“明月出天山”的奇伟诗篇,站在了大唐盛世的文化之巅!……

同一时代,还有多少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都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站在遗址上,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所有的穿越剧,似乎都在你眼前活灵灵地上演:那是李世民登上皇位后感叹高处不胜寒,那是李白乘着酒兴脱靴挥毫,那是杨玉环轻歌曼舞演绎霓裳羽衣曲……

这里是五千年文明放射出最为璀璨光芒的地方,即便如今它已暗淡下去,在这七尺土层之下,当年辉煌留下的余温,仍然炙热逼人!

4.终南别业

西安坐拥八百里秦川,大秦岭横亘中华版图中部,也就在它的前面延展。西安之南不远,就是终南山。这也是一个在五千年文化中浸泡得莹润通透的地方。它在不经意的角落,闪耀着华夏文化宁静祥和、超然物外的温润光泽。

终南山是晚年的王维隐居的地方。他厌倦了官场,从尚书右丞的位子上退下,自我放归山林。仕途的终结,或许有一时的失落,但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正是这段隐居生活,大诗人王维走向了真正的生命真谛、文化真谛!

山水田园中的明月松风,成就了“诗魔”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诗意与画境,一半来自于诗人的天才情思,一半来自于秦岭山中的自然灵气。

王维身后的大唐王朝,是佛教文化昌盛的时代。在他之前,刚刚登上皇位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就着手开创大唐盛世。贞观二年,27岁的玄奘法师,奉命踏上了西去天竺(印度)的漫漫长路。

人生一世,能做成一件大事足矣。终其一生,玄奘都在向佛的路上。在天竺学佛14年后,他回到长安。李世民给他修筑了简洁而宏伟的大雁塔。余生有年,玄奘再没走出这座寺院。青灯古籍相伴,他将自己从印度取来的600卷经文逐字翻译出来。

佛教诞生于印度,但真正得以弘扬,却在中国。在李唐这个奉道教为国教的王朝,其国都长安却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佛学文化中心。佛教后来在印度失传,却在中国开枝散叶,重新传扬世界。

从秦川大地走出的,还有一位和佛教颇有渊源的文化巨匠,他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宗师韩愈。在皇帝亲迎佛骨的当口,他秉笔上书《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命。在他被贬潮州的路上,经秦岭脚下,在王维当年隐居之处,他无限感慨,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5.关楼灯光

老子辞去“国家图书馆馆长”职务,骑着青牛飘然西行。他倡导了一生清静无为,而今,真正要去实现自己的隐居梦了。

然而在秦岭脚下的函谷关,因为一个人的善意“截留”,这位白发长者酿造了一生的思想美酒猝然爆发出万世清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种深植于中华文化基因中的生命元素,顷刻间滥觞。

现在我们无法想像,当年在函谷关的关楼上,这位56岁的老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在后世震惊世界的洋洋五千言。我们看见,那一盏灯光,穿越历史的层层迷雾,直到今天依然放射出耀眼的光焰!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自从有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就开始了对世界、对生命、对彼岸的苦苦思索。就是这位老人,在那个夜晚,石破天惊地在竹简上写下了一个个闪烁智慧光芒的文字。他道破重重玄机,将自然之道、人生之道、治世之道熔铸一炉,炼制出一颗颗福泽万世的文化灵丹!

老子逗留函谷关时,同时代的伟大人物孔子,正在弟子们的簇拥下周游列国;而西方文化圣哲苏格拉底,用充满智慧的语言与雅典青年的谈话,还要晚上100年;在后世和这部旷世杰作有比肩影响的《圣经》,也还在智者的酝酿之中。

这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就是在“至圣先师”孔子的心目中,也是一个“老师”的形象。孔子给他的弟子说,老子是个“神龙”一样的人物。中国就是龙的文化,龙千变万化,可腾云可入水,来无踪去无影。

老子在函谷关关楼上写下的,是中华智慧的奠基之作。他和他的那个从未承认的学生(孔子)一道,在西方智慧萌动之前,就为东方文明打下了厚实的根基。

中华文化刚柔兼济,就因儒道互补、内外兼修。这也许正是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都中道消亡,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山河笔记」《秦川行记》

夏杨人文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