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這是誰?

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哀家美不美

沒錯,慈禧太后,中國歷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絕對一個風雲人物,正是因為是名人,所以是非多,有人說慈禧是滿人,但是馬上山西長治人說慈禧是我們山西人!有人說慈禧是文盲,但是又有人說慈禧擅長書法,又有很多作品傳下來。又有影視作品上說慈禧的乳名是蘭兒,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總而言之,這位把大清晚年政局攪得烏煙瘴氣的慈禧西太后,是值得小編我好好八一八的。第一:慈禧的出生之謎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因為誰也沒有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會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后。《清史稿·后妃傳》上的記載說:“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女,咸豐元年,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七年,進懿貴妃,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尚孝貞皇后並尊為皇太后。”從文中的記載我們僅可以看出,慈禧名為葉赫那拉氏,鑲黃旗人,父親為安徽寧池太廣道惠徵。除此之外,對於慈禧的童年和出生地等等都少有記載。但這已經是檔案中關於慈禧早年的最詳細的記載。由於沒有詳細的記錄,後世的史家便通過自己的考證,提出了諸多關於慈禧身世的說法。有人說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說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長治市,是個貧苦的漢人人家出身。還有人說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在這些說法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慈禧生於北京說。這一說法不僅為部分史學家的認同,同時也得到慈禧孃家後人的認可。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鑲藍旗人,曾在戶部做官,後來因為戶部錢糧虧空的問題受到牽連被罷了官。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做官,因為受到曾祖父錢糧虧空案的牽連,也被革了職。慈禧的父親惠徵開始在吏部做筆帖式,是一個類似於現在的秘書的八品小官。慈禧出生在於1835年陰曆十月初十,當時他的父親惠徵正在吏部筆帖式的任上。所以,慈禧應該是生在這一時期惠徵所住的北京西四牌樓劈柴胡同。這一說法,在慈禧的孃家後人的回憶中也有所提及,並且他們澄清了史學界的另外一個錯誤,那就是慈禧的乳名並不是叫玉蘭,而是叫作杏兒。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錯誤,主要是因為慈禧曾經被封為蘭貴人,慈禧又非常喜歡蘭花。所以,後人才會誤認為慈禧的小名叫玉蘭。實際上慈禧的孃家人都叫她杏兒,學名叫作杏貞。為了考清慈禧的身世,史學界對慈禧的父親,惠徵的經歷也進行了一番考證。關於慈禧的父親惠徵,歷來也有眾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是一位被革職的正黃旗參領,有人說他是一位“掛印歸林”的大將軍,還有人說他是一位帶印脫逃的太廣道。這些當然都是為了付託慈禧的身世而出現的各種傳言。

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山西長治說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版本山西長治當地傳說:說慈禧為漢人,是惠徵出錢買的女兒來頂替自家的女兒。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4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到了11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徵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乾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後來玉蘭被選入宮,成了蘭貴妃。說慈禧是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⑴王姓家譜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續譜到現代。王氏家譜上更寫著:“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后”。⑵當地還傳說:在西坡村外邊的山腳下,還有據說是慈禧生母的墳。墳前有碑,原來是木牌,後來豎立石碑。說慈禧是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⑴在上秦村裡至今保存著一處娘娘院,是慈禧入宮前住過的院落。⑵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當年慈禧給宋家寫的家信等,她孃家六代侄孫還保存著這封信。⑶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說:“慈禧太后是咱家的。”為此,宋家曾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澄清這件事。上面的傳說,有文有物,具體生動。長治地方眾口一詞,畫押證明,說慈禧是長治人。長治市還為此專門成立“慈禧童年研究會”。但其實這些都缺乏證據。那封信後也經過鑑定,非慈禧的筆跡,而且不是原件,亦是破爛不堪,大打史實折扣。傳說也只是傳說而已。慈禧確實為滿洲鑲藍旗人,玉牒明確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徵之女”。

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第二:關於慈禧的文化程度

有些影視作品裡說慈禧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有些史書又說她沒文化,其實也不能完全說的特別絕對。慈禧在入宮後,經常在御書房練習書法,並且她不是像其他妃嬪一樣喜歡蠅頭小楷,而是喜歡寫大字。由於她工於書法,因此咸豐帝時常讓她代筆批閱奏章,從此讓慈禧有機會接觸政治。但是工於書法並不代表慈禧的文化水平高,雖然是滿族人,但是慈禧的母語是漢語,漢語也只能算是初學者水平,錯字挺多的。滿語聽可以,但是書寫不行,口語更是不可。書法也不是什麼強手,只能說是在那幫後宮嬪妃裡算是好的了,比如說慈安,接近文盲。至於書畫,後世所流傳的大多數不是她真跡,應該是他人代筆。但是慈禧是個很注意學習的人,垂簾聽政時期,給事中孫楫向兩宮太后奉上明朝張居正編輯的《帝鑑圖說》作為小皇帝載淳的啟蒙教材,該書語言淺顯,圖文並茂,不僅適合小皇帝讀,也很合慈禧胃口。於是,她將圖書留下,作為自己每天的閱讀功課。後來,江南道監察御史徐啟文建議:“將列聖實錄、寶訓擇其簡明切要者,恭纂一編;將漢唐以來,母后臨朝的各事實,擇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飾,據史直書,匯為一冊,恭錄進呈。”,慈禧當即諭令南書房、上書房、翰林院馬上編輯,據史直書,簡明註釋,以備禦覽。五個多月後,該書編成,慈禧大加讚賞,賜名《治平寶鑑》,並經常由大臣們隔簾為其講解,從中學得了更多統治術。傳聞慈禧喜愛《詩經》,據說在她升為懿貴妃後,鼓勵身邊的丫頭侍女多多學習《詩經》《論語》等儒家經典,並且把這個作為身邊的侍女晉封的依據之一。所以說,慈禧在那個時代,在女子之中,還是一個文化程度挺高的,但如果加上男子,文化程度只能算是中下。

第三:關於老佛爺稱號的由來。

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說法一: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後,李蓮英速去稟告慈禧,說:“聽說萬壽寺大雄寶殿常常有雙佛顯光,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請太后駕臨前往觀看。” 慈禧聽罷感到十分驚奇,便起駕出宮。出西直門下高梁橋,坐上皇船,沿長河,直到萬壽寺(今北京藝術博物館)。慈禧上了碼頭,進了山門,直奔大雄寶殿而來。進得殿來,見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 那個時候,奴才欺騙主子是要殺頭的,但李蓮英心中有數,忙說:“太后息怒,請您後殿御覽。”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還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這裡。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 慈禧見狀明白了一半兒,但她故作不解問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他們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啊!”“如今先皇晏駕,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於水火之中啊!”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據說這個觀世音是李蓮英讓人按慈禧的模樣塑造的,後來慈禧來萬壽寺焚香禮佛,卜籤求壽,由於對此觀世音非常賞識,還穿上了寺裡方丈為她準備的觀音衣服,李蓮英扮作護法神韋馱,雙手合十,橫杵於腕上,她們倆人在這個佛像前照了張像,曾經有人見到過此照片。

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說法二: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除了有“廟號”、“諡號”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如宋代皇帝的“特稱”叫“官家”,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在有些歷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第四:慈禧與“現代化”孟心史的《明清史論著集刊》中有一篇《記陶蘭泉談清孝欽時事二則》,是很有趣的文章。它報道了早在1903年、整整75年前的光緒癸卯,中國鐵路史上的兩項新工程。那時蘆漢鐵路北段已經工竣,又增修了由京至蘆、和由高碑店至易縣的兩節。當時蘆漢路的督辦是鼎鼎大名的“會辦商務大臣”盛宣懷,北洋大臣則是袁世凱。陶蘭泉(名湘,是有名的藏書家)則是盛宣懷委派辦理頤和園裝電燈和蘆漢路北京事務局的大員,算得上極時髦的洋務好手[2]。那是75年前,修鐵路和裝電燈都是地道的現代化新事物。這兩項新建設都是在西太后關懷之下進行的。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位皇太后對現代化的興趣與關心,但也不能不注意她的特別動機。裝電燈是為了在頤和園裡更酣暢地享樂,白天玩不夠,晚上再來玩,這時候電燈比起蠟燭之類可就顯出非凡的優越性來了。修鐵路則是為了上墳——恭謁西陵。總之,西太后的“洋為中用”和我們今天的理解是天差地遠的。孟心史記述道:蘭泉承宣懷旨,車中備鐵床、茵褥枕被。花車原有臥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床橫置,面車窗,以巾幔,圍之。……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為繡墩。(小編有話說:中國開採水銀礦的歷史並不長,而使用水銀大多數為了防腐(用在屍體上),而~~用在這個地方,這可是連洋人都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啊~~~)。西大後重視現代化的事例當然遠不只此。去過頤和園的人,大抵都看到過一處十分高大的樓閣式的戲臺,這也是當年西太后試驗現代化手段的地方。這座戲臺是有轉檯的裝置的,而且在高空還有種種特別設備。不但舞臺場面可以快速轉換,避免了落幕換景等等麻煩;連天兵天將的從空而降,也毫不費力。總之,西太后的關心現代化、重視現代化,是無疑的。而現代化又是要從洋人那裡學來的。而從辛酉以來,她對洋人的態度就有了確實的變化。她深知“外患固宜亟平,內憂尤當早慮”的道理,而“海疆不靖”,則是由於“在事王大臣籌畫乖方所致”。她看出,花了大筆銀子去建設海軍,不是個好辦法;還不如用這筆錢來造頤和園,就在這園裡搞“現代化”玩玩來得穩當、實惠。結束語: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女性,她的一生經歷了中國從封建由半殖民半封建的過渡,經歷了幾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爭,她的享樂加速了可憐民眾的苦難,但是她的一些行為又推動了近代化歷程。她有一個女主人的風度,也有政治家的狠心和果敢,但是歸根到底,她依舊是個女人,即使是權力最盛之時,她依舊戴著咸豐送給她的珍珠耳釘。慈禧這個人,她是墮落清王朝的罪魁禍首,同樣也是把中國拉進半殖民半封建的元兇之一,她重視現代化,但是更多是放在了自己的享樂上,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圍觀慈禧的一生,跌跌蕩蕩,起起伏伏,有誰能想到,當初在王府裡自由自在看著蘭花的杏兒,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力最有野心最有權力的女人?估計當年那個天真的數著花瓣的小女孩,也沒有想到吧。

關於慈禧太后的哪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