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大学士是多大的官?中堂大人又是何时成为大臣的美称的

明朝的大学士官为一品,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其实是事实上的宰相。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另外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虽然位列六部以上,但实权远不如明代阁老,成了挂名宰相。乾隆五十八年(1793),决定六部尚书不再兼任大学士,大学土编制为四人,满汉各二人。满人为正一品,汉人为正二品。凡任军机大臣者,除亲王以外,其首领必为大学士才行,这种做法一直沿袭下来。宣统三年设立责任内,大学士一职宣布废除,清王朝紧接着也垮台了。

明清两朝的大学士是多大的官?中堂大人又是何时成为大臣的美称的

明代大学士牌匾

那么,为什么后来又称大学士为“中堂”呢?其实从明代中期之后,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位极人臣,等同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在内图,中书这类内阁中的工作人员都居东西两房,而大学士居于中间正房,故有“中堂”之称。当时大学士权高位重,虽有“中堂”之名,但在实际中这样称呼的不多。

明清两朝的大学士是多大的官?中堂大人又是何时成为大臣的美称的

到了清代雍正时期,设立中枢机构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从此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代替,品级尽管不低,但职权已经下降,“大学士”空有虚名。为了满足他们对权利的要求,处理好明升暗降的关系,往往要大学士管一个部,成为所谓的部管大臣。当时各部“尚书”多为满、汉各一人,议事时分坐东西,中间空着,如有管部大学士在场,他们便不客气地坐在中间,故亦称其为“中堂”。

明清两朝的大学士是多大的官?中堂大人又是何时成为大臣的美称的

清代中堂图

后来,“中堂”就成了大臣的美称,只要是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不论他们是否为官部大臣,都被称作“中堂”,一时“中堂”满朝,几乎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中堂”大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