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智慧:孔子教人行善,南懷瑾老師說積陰德才是真行善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論語·先進》

《論語》智慧:孔子教人行善,南懷瑾老師說積陰德才是真行善

孔子是說一個真正行善的人是不會讓人感覺到他的痕跡的,換句話說孔子是針對有的人做好事是希望別人對他感恩戴德,或者總是希望別人能看見他做了好事,那麼這樣的人其實並不算是真的好人。南懷瑾老師認為,這樣的善是沒有陰德的善。

孔子對於行善的標準還是很高,有點像今天我們所說的“做好事不留名”的味道,孔子還強調了做好事應注意方法,比如你傷害了別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是行善,起碼在孔子那裡是通不過的。



真正行善的人,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他自己根本沒有想著行善是為名、為利、求回報,《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行善也是一樣的,應無所住而行善,如果行善是為求得別人的感激、感恩,為求得回報才去行善,那就屬於沒有功德,不積陰德。

《論語》智慧:孔子教人行善,南懷瑾老師說積陰德才是真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