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的世子繼任藩王,那其他的兒子們是怎麼安排的?

SiegHeil


由於元末戰亂的原因,朱元璋的平輩親兄弟都沒有活下來。

明朝建立之初,皇族的近支男性成員十根指頭都數的過來。(朱元璋和他的七個兒子,再加上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

皇族成員太少,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假如哪天自己駕崩了,這些小輩又守不住基業,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豈不是要便宜別人了?因此,朱元璋給兒子和侄孫制定了非常高的待遇標準。



朱家的子孫,只要年滿十歲,一律授爵。只要是太祖的子孫後代,朝廷都要養起來。除了薪俸之外,皇族成員的結婚、蓋房、儀仗、喪葬開銷,也都是朝廷負責,一個都不能少。按照這個標準:

皇帝的兒子,嫡長子繼承皇位,其餘兒子一律封親王!(皇帝的兒子輩)

親王的兒子,嫡長子繼承親王,其餘兒子一律封郡王!(皇帝的孫子輩)

郡王的兒子,嫡長子繼承郡王,其餘兒子一律授鎮國將軍。(皇帝的曾孫輩)

以此類推,總共八級。鎮國將軍之下,還有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郡王孫子輩以下的年薪)

藩王也就是親王。親王的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親王外,其餘的兒子一律封郡王。由於郡王數量太多,以致封號都不夠用了。比如周王,他的封地在河南。但是周王系的郡王有七十七人!河南一省之地都不夠封了,只能把後來晉封的郡王,全部封到臨近的湖北和山東就藩。

就拿筆者的老家(湖北中部)來舉例,明朝中後期,幾乎每個縣至少都有一個郡王。有的縣甚至窩著好幾個郡王,將軍以下的宗室,更是數不勝數了。皇族成員本來是金枝玉葉,很稀少的一群人。結果因為朱元璋的富養政策,以至於王爺遍地走,宗室多如狗。後來李自成、張獻忠造反,輕輕鬆鬆就能逮到一個郡王。畢竟郡王數量太多了,隨便打下一個縣城就能逮到一個穿龍紋服飾的王爺……

崇禎年間,清軍入關洗劫時,曾經抓到了一個親王(德王),最初還覺得抓到一個親王是件稀罕事,對德王非常尊敬。

後來清軍又一次進關,打下濟南,抓了一個親王五個郡王。當場就把這六個王爺全殺了!王爺太多了,逮到王爺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親王和郡王雖然都是王爺。但是他們的待遇是有區別的。

首選,親王跟皇帝的關係更親近。王爺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說大可以比皇帝大,說小可能不如一個縣令。關鍵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權力。親王還有一丟丟的權力,郡王除了每年的俸祿,什麼都沒有。

其次,親王都是有食邑的,而郡王以下是沒有食邑的。(郡王是空筒子王爺,有爵位但沒有封地。)



應該說,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沒料到皇族成員的增長會如此之迅猛!在藩王數量本來就很多的情況下,又因為厚養,導致郡王的數量也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

朱元璋的厚養政策,也直接刺激了皇族成員的成備式增長。明太祖時期,皇族的數量還只是兩位數。到了至嘉靖中期,就達到了五位數之多。僅河南布政司轄區,就有親王五人,郡王八十人。郡王以下的將軍、中尉、女眷郡主等等,近兩千人。到了萬曆中期,見載於玉牒的宗室人口,已達十五萬餘人。估計到了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過二十萬人。

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發展最快的宗族,正如當時王世貞所說:千古所未有也。

(郡王的年俸是一品官的兩倍)

後來,清朝就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不再濫封王爵,很多皇子都沒有封親王,甚至有些皇子終生都未封郡王。(降爵明朝也有,只不過清朝的降爵制度比明朝更激進一些。)


Mer86


明朝的王室分封制度非常“完善”,簡單說,就是每一個宗室諸侯的世子繼承,然後其他的兒子按降一等的分封。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不但把自己的20多個兒子都封為親王,還專門制定了一套嚴密的宗室封爵供給制度:

每一任皇帝的兒子,除了繼位為皇帝的嫡長子,其餘全封為親王。親王每年祿米一萬擔。皇帝的女兒叫公主,每年每人也有二千擔米。

所有親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親王,其餘都封郡王。郡王每年祿米二千擔。親王的女兒叫郡主,每年八百擔米。

所有郡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郡王,其餘都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每年祿米一千擔。郡王的女兒叫縣主,每年六百石米。

所有鎮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玄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鎮國將軍,其餘都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每年祿米八百擔。鎮國將軍的女兒叫郡君,每年四百擔米。

所有輔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灰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輔國將軍,其餘都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每年祿米六百擔。輔國將軍的女兒叫縣君,每年三百擔米。

所有奉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六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奉國將軍,其餘都封鎮國中尉。鎮國中尉每年祿米四百擔。奉國將軍的女兒叫鄉君,每年二百擔米。

所有鎮國中尉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七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鎮國中尉,其餘都封輔國中尉。輔國中尉每年祿米三百擔。鎮國中尉的女兒就沒有祿米了。

所有輔國中尉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八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輔國中尉,其餘都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每年祿米二百擔。

再往下,奉國中尉的兒子們,除了嫡長子可以襲爵奉國中尉,其他就只是庶人了,再沒有封爵和俸祿。不過這都已經是九世孫了。


這種制度非常嚴密合理,但是也存在問題。


首先,是宗室的數量激增。按照朱元璋的算法,大明宗室們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總人數是在呈幾何級數膨脹的。而且每一任新皇帝上臺,都會增添一批親王,以及順次往下遞增的郡王、各級將軍、各級中尉。

偏偏由於高級宗室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喜歡沒事就多生兒子,多生了兒子就可以多拿俸祿,整體來看是賺錢的買賣。最多的朱元璋嫡孫,晉王府的慶成王朱濟炫,竟然生了一百個兒子。這樣,明朝宗室的人口,也迅速由洪武年間的幾十人,暴增到嘉靖年間的一萬多人。到明末竟然達到數十萬人。

宗室人數多了,要支出的俸米也多。比如說嘉靖三十一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二千多萬擔,而一萬多宗室的俸米總額就高達八百多萬擔,理論上佔了稅糧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宗室繁衍眾多的山西、河南等省,甚至出現地方留下稅糧不夠宗室俸米的奇觀。




天外村藥房


八級九等,或叫,八等九級。全是吃空餉的。最低最底的也全部是相當於“縣丞”的八品待遇,他(她)們,在孃胎肚子裡就有爵位,一生下來就兌現爵位待遇,一輩子吃喝不愁,娶的老婆越多生的子女越多,賞賜越多收入越豐,全由朝廷財政擔負。



第一,是一支100萬人的吃空餉的朱姓大軍,浩浩蕩蕩。明朝是被朱家自己人“吃死”的。

有明一代270多年,朱元璋家族通過幾十代的繁衍,到明末時據有關史料記載總人口超過了100萬。試想想,僅朱家皇室每年100多萬吃空餉的(不包括他們的土地田莊錢莊等其它收入)就要花去戶部(國庫)多少銀子?難怪嘉靖後期的大清官海瑞抬棺上萬言書,這封堪稱“國罵”的諫書,列舉罵盡了皇室吸盡天下百姓骨髓的事實。難怪到崇禎時連薊遼前線將士的軍餉都拖欠發不出,銀子,天下百姓上繳的賦稅,被這100多萬的按年吃空餉的朱姓大軍們,吃的差不多了。李自成大軍每到一地,為何首拿藩王們開刀?太肥了,洛陽的福王都肥的不能走路了,而河南民間卻餓孚遍野,明朝是怎麼亡的?實質上是被朱家自己人“吃”死的!



二,八級九等具體爵位如下:(為了讀來直觀起見,釆用了不很恰當的類比法):

1皇太子、親王,相當於正國級~~2王世子、郡王,相當於副國級~~3郡王世子、鎮國將軍,相當於省部級~~4輔國將軍,相當於副部級~~5奉國將軍,相當於正廳級~~6鎮國中尉,相當於副廳級~~7輔國中尉,相當於正縣級~~8奉國中尉,相當於副縣級~~9其他全部,相當於科級。



看明白了吧,只要是姓朱,不論啞的還是殘的,只要來到這個人世上,從生到死,最最不濟也享受正八品的科級公務員待遇。有人說,這是他們的老祖宗朱重八朱元璋小時侯窮怕了餓怕了,才把他的子子孫孫用棉花包起來,其福利待遇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最好最奇葩的。


我本狂草人


朱元璋建國伊始,因有患於功臣在內而皇族孱弱,故決定廣建宗室,大舉封建。

朱元璋擺出一副天下至公的面孔來給封建定調子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明太祖實錄》)

群臣自然不敢反對,逢迎朱元璋是“封建諸王,以衛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

自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朱元璋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所以,明代宗室封爵規則是:

1、親王(皇帝之子一律授親王)

2、郡王(親王長子世襲親王,其餘諸子封郡王)

3、鎮國將軍(郡王長子世襲郡王,其餘諸子封鎮國將軍)

4、輔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皆封輔國將軍)

5、奉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皆封奉國將軍)

6、鎮國中尉(奉國將軍之子皆封鎮國中尉)

7、輔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皆封輔國中尉)

8、奉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

9、至此,奉國中尉所有子孫都是奉國中尉。


四川達州


據史料記載,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宗室人口只有58人,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宗室人口增加到了127。明朝嘉靖年間1529年,宗室人口已經多達8203人。過了24年後,1553年的宗室人口有17661人。萬曆年間1595年,宗室人口有57000多人。估計到明朝末年的時候,宗室大概繁衍有20萬人。明朝有那麼多的藩王,而藩王下面又有那麼多的子子孫孫,世子之外,其他藩王兒子又該如何安排呢?

明朝把爵位分為:親王,郡王,振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這八個級別屬於皇室宗親。

親王嫡長子十歲的時候就被立為王世子,親王的其他兒子年滿十歲就被封為郡王冠服二品。

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郡王的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將軍。比如說晉王府的慶成郡王朱濟炫,他共生育100多個兒子,那麼他的這些100多個兒子就都被全部封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奉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子孫也為奉國中尉。

每年支祿米的數額:親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頭,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

(明朝時期1兩銀子可以買2石的大米,1石的大米大約94.4公斤,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377.6斤。)明末20多萬的宗室,生的子女越多,收到的賞賜就越多,人口呈幾何級不斷膨脹,國家財政不勝負擔。鉅額的歲祿支出就達到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老百姓交的稅收有限,但是藩王的繁衍生育是無限制的,這也是導致明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求關注點贊。喜歡文史趣聞的可以關注我,多多交流。


文軒春秋


明朝和清朝不太一樣,明朝的宗室爵位親王、郡王都是世襲罔替的,承襲時不降級,有點類似清朝的“鐵帽子”。非承襲者授予爵位時也不像清朝那樣需要考試(考封),而且不論嫡庶,人人都有份。皇帝的兒子,除了皇太子,其餘兒子無論嫡庶都封親王;親王爵位由親王世子(通常為嫡長子,嫡長子早夭或者無嫡子例外)承襲,其餘兒子無論嫡庶都封郡王;郡王爵位承襲同理。但郡王以下不存在承襲的問題,因為鎮國將軍及以下爵位,不論嫡庶,一視同仁,所有兒子均降一級授予爵位,如鎮國將軍所有兒子,不論嫡庶,都授予輔國將軍,其他同理;傳到奉國中尉為止,之後一律全都授予奉國中尉,人人有爵,永不落空,自然也就不存在清朝無爵的所謂閒散宗室了。



另外,明朝的靖江藩屬於特例,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以非朱元璋後代分封建藩的宗室(明朝只有親王和靖江王分封建藩,有實打實的封地、莊田等,除去已故和無後的親兄弟、親侄子、堂兄弟等封追封王爵,朱元璋活著的堂兄弟後裔也有封郡王的,但是郡王的封地只是名義上的,更沒有莊田),稱號同明朝的郡王(通常所說的二字王),但因出身朱世珍(五四)長子朱興隆(重五)系,長房地位比較特殊,所以其地位和待遇高於明朝所有的郡王,略低於親王,其傳承和其他宗藩基本相同,只是地位和待遇略有差別。



至於異姓王,明朝(南明除外)沒有活著的異姓王,只有徐達、常遇春、湯和、李文忠、張玉、朱能等少數幾個開國元勳和靖難功臣死後追贈王爵的,還僅限於郡王級別的二字王,而且這類王爵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榮譽稱號而已,並不能世襲,他們後代世襲的還是生前封的公爵。



【附】明朝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而且每級爵位沒有清朝的三等劃分,如鎮國將軍,明朝只有鎮國將軍,但清朝分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


農民工老楊


正常情況下,按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的順序依次襲爵

,具體的規定是:

親王嫡長子封世子,嫡長孫封世孫,襲爵,其餘諸子分郡王;

郡王嫡長子封世子,嫡長孫封長孫,襲爵,其餘諸子封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諸子封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諸子封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諸子封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諸子封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諸子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諸子仍為奉國中尉。

另外,還有一類人,即庶人,所謂宗室庶人是指因為犯罪被削除爵位的人。

以蘄春的荊王來論。荊憲王朱瞻堈二子,嫡長子襲爵,次子朱祁鑑為都昌王,都昌王系第一代的郡王;荊靖王朱祁鎬三子,嫡長子襲爵,嫡次子為都梁王,庶三子為樊山王,都梁、樊山系第二代郡王;朱見潚襲爵,但不久因罪而廢,爵位由都梁王嫡長子承襲;荊和王朱祐橺三子,嫡長子襲爵,庶二子為富順王、庶三子為永新王,富順、永新為第四代郡王;荊端王朱厚烇一子二孫,一庶子封永定王,系第五代郡王,長孫為永定王嫡長子,襲爵,次孫為永定王嫡次子,封德安王,系第六代郡王;荊恭王朱翊鉅(永定王嫡子,荊端王僅一子,以孫襲爵)三子,嫡長子因罪為庶人,嫡次子襲爵,無子,爵位由嫡三子承襲;其後的爵位因為適逢明末,難以考證。

上述說明,其一,明代的藩王繼承其實不按照輩分來的,更多依靠父親的地位,如果父親成了親王,那麼就可以襲爵成親王或者為郡王。如都梁王嫡長子朱祐橺襲荊王爵以後,其弟均為郡王,並未加封為郡王,仍為鎮國將軍,即以都梁王世系來論,而朱祐橺之子除襲爵為,次子、三子都封為郡王,也就是說侄子的爵位比親叔叔高(正常情況侄子和叔叔的爵位是相同的)

其二,郡王以上爵位,如果遇到非正常情況,如犯罪或者無嗣,那麼爵位一般會轉到另外的人身上,或是兒子輩或是弟弟。如荊和王朱祐橺因伯父犯罪而襲爵,荊敬王朱常𣵧無子,以其弟朱常泴襲爵。

其三,奉國將軍以下還有可能晉封。如都梁王第三子朱祐櫪為鎮國將軍,次子朱厚(火+間)為輔國將軍,孫朱載𡊻本為奉國將軍,但後來又封為鎮國將軍。


楚邾


因為之前回答有缺漏之處,固再來回答。

有明一朝,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製度,秉承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皇帝之下,有以下幾級。


第一級親王,皇帝的兒子,朱元璋登基之後,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其他諸子皆立為親王,親王有自己的封地,到一定年齡必須去封地就藩,所以又稱藩王,藩王封號為一字,又稱一字王,如秦王,寧王,燕王。藩王死後有可能被追為皇帝,如第一代興王朱佑杬,第二代興王朱厚熜因為皇帝沒有兒子,以近支身份登基稱帝,追封朱祐杬為皇帝,廟號睿宗。

第二級郡王,親王的兒子嫡長子為世子,其他諸子皆封郡王,郡王有封地,但並不是全部要去封地,而且郡王的封地大都存在一地多封的現象,也就是同一個地方分封給很多郡王,郡王待遇比親王差一個等級,但有一個郡王是個例外,那就是靖江王,第一任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子,雖然為郡王,但其很多層面同親王一樣或高於郡王。

第三級則是鎮國將軍,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其他諸子皆封鎮國將軍,依次往下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之子皆為奉國中尉,世代受國家供養,後來宗室更是遍地開花,到明朝末年達到數十萬人,給中央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淺讀歷史


明朝的宗室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上繁衍最快最多的朝代。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總結了前朝滅亡的原因,認為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王的保護,於是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便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為了親王。



明朝初年,這些受封的親王享有封地內的軍權、政權,而且朝廷政府每年還會給予極高的俸祿。除此之外,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成為了大明王朝“生生不息”保證制度。



首先是皇帝之子封親王

親王嫡長子封世子(襲爵親王),長孫嫡封世孫(襲爵親王)。親王其餘子嗣降一級,受封郡王。

郡王嫡長子封長子(襲爵郡王),其餘諸子各降一級封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之子不論嫡長皆降一級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則不需降級,從此之後,世襲罔替,子孫後代都是奉國中尉,享受國家俸祿。



朱元璋因為自己受苦多年,想著讓子孫後代都能夠享福,所以給了這些皇室宗親非常優越的條件和俸祿。在朱棣上臺之後,各個藩王封地內的軍政大權被剝奪,但是俸祿卻保留了下來。

明朝洪武年間規定各級宗室的俸祿如下;

親王10000石

郡王2000石

鎮國將軍1000石

輔國將軍800石

奉國將軍600石

鎮國中尉400石

輔國中尉300石

奉國中尉200石



我們看到最低的奉國中尉也有200石俸祿,然而明朝的縣令也僅僅有90石的年俸。所以在朱元璋安排的這種優越的條件下,整個明朝的宗室迅速擴大。

在萬曆年間明朝宗室人口出現了幾何倍數的增長,萬曆初年宗室男性人口3萬人,如果按照男女人口一比一計算,當時的宗室人口為6萬左右。然而到了萬曆二十三年(1592年),宗室人口竟然達到了15.7萬人。到了接近半個世紀之後的明朝末年,大部分學者認為明朝的宗室遠超20萬以上。因為這一時期明朝國庫空虛,很多宗室也就只有掛名爵位了,根本沒有俸祿,也就無從安排了。


我是越關


"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這是一句從明朝人嘴裡發出的感慨,由此我們可以略微感一下明朝這種變態的對皇室子孫的"呵護"。


有什麼不同呢?

在中國所有的朝代中,皇室子女襲承爵位正常的一件事,但大多數的繼承都是隨著一代一代而官位越來越小,最終成為平民,和普通人沒有區別。但明朝則不同,他有一個"最低閥門",就是說你皇室子女傳過幾代之後,最低的官位就只能到這了,不能再低了,而且這個最低的也有相當於"縣丞"八品的福利。

有什麼爵位呢?

簡稱為八級九等.......

1.皇子——封親王

2.王世子——封郡王

3.郡王世子——封鎮國將軍

4.輔國將軍

5.奉國將軍

6.鎮國中尉 7.輔國中尉 8.奉國中尉

也就是說,只要你祖上是皇室,你最不濟也能被封個奉國中尉。


有什麼危害?

特別是到了朱棣這裡,由朱棣自身也是藩王出生,所以他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架空藩王的實際權利,不讓他們做事,這就導致了很多的王世公孫無所事事,成天花天酒地,尋花問柳,拼命的造人,這對明朝的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嚴重的負擔,甚至有人說明王朝就是被這群好吃懶做的朱家子孫給拖垮的。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