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源性疾病經典案例(八)

透表排異法

透表排異法,是清乾隆年間由葉天士倡於前、吳通成於後的種排異法。排異法是根據排異本能所表現的趨勢而制定的利導方法。張仲景的發汗排異、解肌排異各適合兩個病種的排異趨勢,而到清乾隆時代所流行的傳染病大不同於漢代,用發汗法治療多不救。

中醫外源性疾病經典案例(八)

醫學家在長期的病痛中尋找到透表排異法,到吳鞠通先生《溫病條辦》已經成熟。吳鞠通先生在溫病初期,主張用辛涼透表法,反對用辛溫發汗,這是先生對溫病的大感悟、大智慧。

透表排異與發汗排異是同一個目的,而方法用藥卻大有區別,因為感冒與溫病是兩個病種,兩種病因。不同的病因決定了病理過程的特殊性質,比如流感的排異趨向體表,由汗腺分泌汗液排除病理物質,非發汗不能痊癒;溫病的排異趨勢儘管也是體表,但溫病是從微循環透出病理物質,所以發汗不能排毒反而喪失體液。

中醫外源性疾病經典案例(八)

汗出於血,汗多傷津液,使得血液相對黏稠,導致微循環不利,反而造成排毒障礙。所以,吳鞠通先生在《溫病條辦》中說溫病忌汗,汗之不唯病不解,反生他患,應是這個道理。清代以葉天士、吳鞠通為代表的溫病學家的貢獻,是中醫史上第二次發展,是對《(傷寒論》的繼承與創新。

以下是我對溫病的典型案例剖析,以幫助人們瞭解透表排異法的應用。

1.麻疹: 麻疹是病毒性傳染病,感染者多為少年兒童群體。這種病毒感染人體以後,有自己特殊的病理規律。從現象看,初始發熱,有短暫的惡寒。發熱是時高時低,常伴有咳嗽、噴嚏、眼淚或有下痢。發熱三天後即開始發疹,先出現在兩腮下、前胸部位。第四、第五天,紅色丘疹逐漸増多。到第六天,面及全身都出現了丘疹。最後,手心、足心見疹。第四、第五、第六天體溫最高,是病情高峰期。第七天即開始稍稍退熱。第八、第九天即可完全恢復,全身丘疹亦隨即開始脫落而病癒。這是麻疹的週期規律。

中醫外源性疾病經典案例(八)

中醫對麻疹的研究已達六七百年,到吳鞠通、葉天土、餘師愚等的溫病學問世,對如麻疹之類的溫病認識已臻於成熟。中醫說“痘疹無死證”,便是成熟的證據。

“痘疹無死證”這個話怎樣理解呢?是說這個病沒有不可治癒的。當然,前提是不能治錯,也不能在護理上犯錯誤。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可以無死亡。

中醫外源性疾病經典案例(八)

中醫外源性疾病經典案例(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