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這些變化與國內格格不入,是「留學病」嗎?

出國留過學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思維上的改變。有些人就會開玩笑的說,得了 “留學病”。 

這些改變真的是病了嗎?海歸的思維和一直在國內的人到底有何不同呢?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些變化~

一、隱私意識增強

海歸再被問到年齡,工資,開什麼車住什麼房,家裡幾口人等這類問題時會很排斥,有時候會拒絕回答,雖然問問題的人並沒有什麼惡意,單純的好奇而已或者是想拉近距離。因為在西方,人們交流彷彿普遍達成共識,不會去觸及他人的隱私。

當然不願意回答的人也並不是因為階級地位,掙多掙少,工作光鮮與否,也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隱私而已。

現如今的尤其過年時面對七大姑八大姨三堂會審式詢問,還有莫名奇妙阿姨叔叔連環問,已經成為了新一代年輕人為之“恐慌”的事情。

海歸這些變化與國內格格不入,是“留學病”嗎?

二、男女平等意識增強

性別歧視其實在哪一個國家都有。在國內大環境下,似乎男主外,女主內的慣性思維讓大家覺得女性是應該柔弱的,更多事情需要男性去承擔。這一定程度上就是男女不平等。

而出國留學的人由於在一個陌生環境,一切都需要自己去面對,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鍛煉出獨立生活的能力,並不認為誰比誰會更弱更強。所以在思想深處烙下男女在社會分工上沒什麼不同。

海歸這些變化與國內格格不入,是“留學病”嗎?

三、言論自由意識增強

在國外與教授討論問題時,教授非常鼓勵有不同的觀點提出,並不會因為他是教授,你是學生而認為我的觀點不對。會讓留學生們培養起敢說敢想的思維。

同時,在西方社會中有很多持有不同聲音的人,大眾的觀點抵消不了自己的言論自由。西方社會崇尚自由平等,在言論自由方面尤為體現。

海歸這些變化與國內格格不入,是“留學病”嗎?

四、更尊重弱勢群體

在西方對弱勢群體抱懷有善意,無論是公共設施,還是職業崗位,都會兼顧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社會給予了弱勢群體最大的尊重及便利,他們本身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所以在國外時常可以看見超市收銀員或是酒店前臺等,若是有殘疾人士服務,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並且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薪酬,有生存技能,同樣會獲得大眾的尊重。

其實,有些時候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過度關注反而是一種變相的對他們的侵犯,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保有愛心是最美好的狀態。

海歸這些變化與國內格格不入,是“留學病”嗎?

五、對教育思維模式的改變

在國內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雙語部教學,小孩需要上各種琴棋書畫興趣班,家長忙,孩子也忙。

在西方,兒童似乎朝著一種“自由發展”的方向生長,在草坪裡踢足球,在家裡有自己的小party,總之一天開開心心的有很多自己的時間。

對於歸國的留學生來說,兩種教育模式在思想裡的衝擊,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雖然西方社會也在開始質疑自己的教育模式,但是不能否認,給孩子們一個釋放天性的童年,對孩子將來的性格養成是很有好處的。

海歸這些變化與國內格格不入,是“留學病”嗎?

出國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一份學歷,更多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內在影響,這期間的變化,慢慢體會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