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厉害的特质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不光在未登基时连败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各路大BOSS,甚至还通过玄武门之变打败了当时天下的终极BOSS,当届皇帝,同时也是李世民父亲的李渊。登基之后,李世民又励精图治,不光发表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世名句,还开创出了千古闻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最厉害的特质是什么?


而本文的问题是,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厉害?他最厉害的特质究竟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厉害的地方在于会打仗。还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厉害的地方在于会纳谏。但无论是打仗,还是纳谏,都只是李世民自身特质所产生的结果,而非特质本身。

那么,决定李世民厉害的特质又是什么呢?

在讲他厉害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负面事件。唐武德四年,李世民领大军逼降王世充,进入昔日隋炀帝时的首都洛阳。后方的大唐皇帝李渊在台面上给李世民发了道指令,说进城后,书籍、地图等公家物品你要收好;而金银珠宝土地什么的,则全权委托你来分配给攻城的将士。但台面下,李渊又给自己几个宠妃打下了一些关于洛阳财物许诺的白条,让她们去找李世民兑现。结果,没想到李世民严格按照台面上的指令办事,居然敢不给宠妃们面子,因而招致了李渊极大的不满。

李世民最厉害的特质是什么?​​


通过这件事情,你完全可以说李世民性格中缺乏圆滑的成分,或者说一点都不“懂事”。

但有些怪异的是,这个“不懂事”的李世民又几乎是当时最具有判断力之人。

下面来看另一件事。当时,唐军刚从太原出兵不久,因道路连降暴雨,泥泞难行,被困在一个山谷中一个多月动弹不得。这时,粮食已经吃尽,而后方又传来突厥与刘武周正准备攻打太原的消息。面对种种不利状况,其他人都准备先撤回去再说,包括李渊在内。

也就在这时候,只有李世民站出来阻止。他的思路很清楚:在水中越紧张的人越会下沉。不利情况虽然很多,但因为害怕不利情况就贸然撤军,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因为唐军中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却又对前途充满期望的新兵。倘若贸然退兵,人心必然浮动。如果隋军再趁机追击,唐军很快就会崩盘。接着,李世民又分析了不利情况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难办:雨迟早会停,粮可以在郊外农田获取,而刘武周与突厥则有利益上的根本冲突点,联手进攻的可能性并不大,还需要再确认(不久后果然被验证为假消息)。

李世民的观点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而从他的分析过程看,首先是他思维的广度要强于众人。别人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考虑怎么应对大雨、缺粮、后院失火的坏情况时,李世民还额外考虑到了唐军的构成,撤军对新兵心理的影响,以及隋军可能的应对动作等众人完全没考虑到的因素。

此外,他思维的深度也要强于众人。众人对坏情况的本能反应是恐惧。特别是对突厥、刘武周联手进攻的消息,完全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但李世民不光看到因恐惧感产生的撤军决定会导致唐军崩盘的更可怕结果;而且还看出大雨与缺粮都有解决办法。至于刘武周与突厥的事情,他甚至设身处地对对方心理做了分析,得出消息的真实性并不高的结论。

如果说的直白点,就是他看问题不光比众人看的全,还比众人看的透。这说明李世民在当时那个年纪就已经具备了广度与深度兼备的洞察能力。这便是他第一个厉害特质——洞察力。

在看清问题本质之后,李世民便力排众议,果断坚持取消撤军。而这时,有一半军队已经往后方出发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仍然顶着压力,硬是逼迫主帅李渊收回了成命。这表明他看清事情后,全力以赴,不畏惧一切压力的行动力。这便是他第二个厉害特质——行动力。

这两个特质是相互关联的:李世民之所以在行动中表现得那么坚决,那么无所畏惧,正是因为他看清楚了整个事情的本质。也即所谓心中有底气。

还有一个例子则发生在中原大战期间。当时,唐军围在洛阳,与城内的守方王世充僵持不下。这时候,河北的窦建德决定出兵参战,援救王世充。考虑到唐军出师旷日持久,已经疲惫不堪,恐怕难以抵挡窦建德这股生力军与洛阳的里应外合。因此,多数人都主张撤军,甚至后方的皇帝李渊也亲自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李世民最厉害的特质是什么?


重压之下,李世民再次展现出高人一等的洞察力!他分析,经过前期对战,王世充的主力已经基本被消灭,他的地盘也只缩小到洛阳一城,他的垮台指日可待。如果唐军现在撤军,不光前期辛劳白费,而且一旦让窘迫中的王世充喘过气来,后面将更难对付。考虑到洛阳方面现在已自守有余,进攻不足,所以不必过分夸大窦、王两方里应外合的风险,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对付窦建德即可。只要能顶住窦建德几个月,已穷途末路的王世充必然崩溃。

因此,李世民力排众议,再次说服了众人。当然,也说服了后方的大唐皇帝李渊。

在李世民最初的计划中,只是想要顶住窦建德,并没有考虑要消灭他。但在与窦建德军队实际接触后,洞察力惊人的李世民看出窦的军队不光纪律涣散,职业化程度不高,而且还普遍抱着对唐军的轻视。

面对如此局势,李世民很快调整计划,展现出自己无所畏惧的行动力,领着数量上绝对劣势的兵力(他从洛阳带了三千五百骑兵,再加上虎牢关原有驻军,总规模应不超过两万)直接在虎牢关发动了战略决战,一举便击溃了对方十余万规模的大军,生擒了窦建德。接着,李世民再回师洛阳城,逼降了绝望中的王世充,从而连败两大强敌,赢得大唐定鼎天下的最重要一战。​

中原一战,可谓是李世民一生得意之作。他的两大特质,不论是对问题全面深入的洞察力,还是看清问题后义无反顾的行动力,都已发到到巅峰水平。

而他在洛阳拒绝几个宠妃请求的事情,正好发生在中原大战结束之后。这时再看此事,是否又会得出与文初不同的结论?(原来我们的结论是他不太“懂事”)

拒绝宠妃就等于得罪皇帝,以李世民的洞察力,这事的后果他不可能看不清。但为什么仍要顶着得罪李渊的压力这么做?李世民一定有自己更大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