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不應只寫在校訓

9月,各大高校紛紛開學。新生對於學校的瞭解,校訓往往必不可少。無論國內還是海外,絕大多數高校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校訓,鮮明地表達出辦學理念和治學特點。校訓作為一所高校學風的體現,也是大學培養人才的首要準則。日前,有媒體對2454條學校校訓進行數據統計發現,在我國高校校訓中,“德”字出現的頻率高居榜首。

這個統計發現,在2454條校訓中,8.7%的高校在校訓中用到了“德”字,其次是“學”“行”“求”“新”等。高校青睞將“德”字寫進校訓,首先是因校訓本身是學校的座右銘,體現著大學精神的內核,“德”入校訓最能發揮德育的號召作用。另一方面,“德”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是立人的根基。經典闡釋為儒家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排在第一位,說明德行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所在。縱時移世易,“德”的重要性也不曾消減。

大學校訓看重德性,不論對大學生還是教師而言,都有十足的必要性:大學是青年人的人格養成關鍵期,此時德性的訓練,能對一個人的一生起到關鍵的塑造作用。良好的品行一旦在大學養成,將終身受益;而教師有良好的德性,也能更好地“身正為範”,驅動教學與學術。

可以看到的是,不管一所大學有沒有將“德”字寫進校訓,德性都是一所大學不可或缺的元素。不過,德性並不是虛空的存在,要融化於日常的實踐中。

沒有哪一所高校不重視師生道德,但近些年,高校之中有違德性的事卻時有發生。學術不端、性騷擾等醜聞,時不時從象牙塔傳出,而涉事者既有老師,亦有學生。從這些個案,我們無法得出事發高校德育失敗的結論,但這至少說明,高校對德性的培育與發揚,尚有繼續發揮的空間。

如果“德”字只是停留於掛在牆上的校訓裡,德性就成了遊談。本質來說,德性的建立,要靠氛圍的營造,更要輔以制度的建設。用制度培養德性、糾偏德性、倒逼德性,是高校道德建設的可靠路徑。

實際上,作為一種普遍性解決方案,制度在規範德性方面的作用,早就被教育行政部門與各高校所意識到。在規範師德方面,2014年教育部就劃定了高校教師“紅七條”,從教學活動、學術規範、師生關係等方面對教師行為做出多種禁止性規定;就規範大學生道德而言,各大高校也都出臺各式守則,規範大學生在校的學業與生活。

德性決不能說說而已,從校訓中的“德”,到現實中的“德”,兩者還有著很長的距離。“縫合”兩端的距離,除了靠具體而微且能無縫落地的制度,別無他法。激活制度,高校師生道德建設才會綱舉而目張,從“牆面”走向“地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