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秋節:月是故鄉圓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因此時處於一年四季中的秋季中期,故稱中秋,也稱仲秋。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是夜的月亮比其他月份更圓、更亮,因而人們仰望天空皓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與親人團聚,遠在他鄉的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節又稱 “團圓節”。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和傳說,雖然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但主要的說法是此節源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此外,還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的傳說。也由於說法不同,因而風俗各異,潮汕的中秋節更有著濃厚的鄉土人文色彩。

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各地都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關於中秋吃月餅相傳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唐太宗在徵邊勝利後將月餅分給百官品嚐的故事。另一是說在元朝末期,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但朝廷官兵戒備森嚴,消息傳遞十分困難,他們便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於月餅中,各路義軍見字即揭竿起義。潮汕的中秋吃月餅主要是源於此說。

不過,潮汕地區的中秋習俗,還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有俗諺說:“男不圓月,女不祭灶”, 就在女人“拜月娘”時,男人們便約上幾位好友,到陽臺上或登上高處,擺上工夫茶具,煮水沖茶,一邊品茗,一邊賞月,一邊品嚐月餅。

潮汕中秋節:月是故鄉圓

潮汕地區的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之俗,還有相互饋贈月餅之舉,這就促進了潮汕朥餅製作工藝的發展,由最初的家庭製作發展到專門作坊製作,潮汕朥餅更被稱為潮式月餅而著稱於世;而意溪朥餅、蘇南朥餅和貴嶼朥餅等早已聞名遐邇,與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和津式月餅並列,成為五種全國聞名的月餅之一。

潮汕節慶風俗:中秋節

中秋月·潮汕餅及美食之鄉

潮汕的中秋節美食

中秋節自古就有拜月的習俗。《禮記》中載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潮汕人稱為“拜月娘”。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雖未得寵,但在某年的八月十五賞月時,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便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潮汕地區的拜月則源於“嫦娥奔月”和月中有“破柴翁”的傳說。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待字閨中的女子拜月則期盼能嫁得個好夫婿;特別是過去的潮汕華僑眾多,有不少婦人與丈夫遠隔重洋,多年難見一面,思念之情更切,於是借拜月寄意。

潮汕的中秋拜月,主要是女人和小孩的事。是日或者是前一日,婦女們要進行一次大掃除,以迎接當晚或者是次晚的拜月。

潮汕中秋節:月是故鄉圓

中秋節的晚上,當皓月初升時,婦女們便在庭院、埕口或陽臺設香案,並以瓜果、芋頭、月餅、雲片糕等供品拜月娘。拜月娘時,要將新買的文具,如筆、墨、紙、薄等擺在供桌上,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會聰明,將來出人頭地;婦女們也會把新買的化妝品擺上來拜月娘,祈望自己能像“月娘”一樣美貌出眾。

以芋頭拜月、祭拜祖先和吃芋頭則是潮汕中秋節的一大習俗。此習俗除了與農事(八月正好是芋頭的收成季節)有關外,還與民間的傳說有關: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因寡不敵眾,城被攻破,百姓慘遭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胡人殘酷統治之苦,便取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和形似人頭來祭奠祖先、拜月娘,歷代相傳沿習下來。

中秋夜燒瓦窯(即“燒瓦塔”)是潮汕的另一習俗。瓦窯高1至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瓦窯要用磚塊砌到一定的高度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瓦窯的下方要留一個窯門口,以供投放燃料。近年來,一些地方砌的瓦窯,則全部用磚條砌成,瓦窯的高也超出了3米,有兩三層樓之高,更是吸引了四方的人前來觀看。

潮汕中秋節:月是故鄉圓

中秋夜燒瓦窯

砌瓦窯和燒瓦窯,主要是男人和小孩的事,女人一般是不會參加的。燒瓦窯一般都在中秋節的晚上,燃料有柴、竹、稻草、穀殼等;當瓦窯燃燒到火旺時,便可潑入松香粉、鹽等引焰助威。

傳說燒瓦窯始於元朝末年,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於是相約中秋夜燃煙堆作為起義信號。此後,中秋節燒瓦窯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有些地方還保留著燒煙堆的習俗。又因“瓦”與“蟻”在潮語裡同音,又有“燒瓦窯”可以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死,來年不再有螞蟻為患之苦的說法。

此外,潮汕地區的中秋節,還有“遊月娘”、“觀戲童”、“落阿姑”等習俗。現在,有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些習俗也沒舊時那麼盛行,但設案賞月,把酒問月,遙祝遠方親人,共慶美好生活等習俗仍然流行。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多

潮汕中秋節美食品種頗多,這與潮人過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潮地氣候、農事生產有很大關係。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說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

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

潮汕中秋節拜月剝芋習俗來源

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其中,中秋月餅是潮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過中秋節,沒有一個潮汕人不品嚐一下月餅的滋味的。雖然月餅可以有各種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要求是正圓形。芋頭、餈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朥餅

潮汕朥餅,也稱潮式月餅,是早已揚譽中外的潮汕名餅食。1949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參加潮州人在舊上海開的餅店——源盛餅食店的店慶,他欣然寫下了“潮食泰斗”的題詞。

朥字,潮汕方言指豬油。顧名思義,用豬油摻麵粉作皮包甜餡烤焙熟的餅便是朥餅。朥餅終年應市,但以中秋節上市為最合時,故被列作中秋月餅之佼佼者。朥餅以其餡料不同,而分別被稱為綠豆沙朥餅、雙烹朥餅、烏豆沙朥餅和水晶朥餅等。

潮汕中秋節:月是故鄉圓

潮汕朥餅

老字號的潮汕朥餅有意溪大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等品種。他們的特色是皮薄而脆,餡厚而清,香甜軟潤。朥餅皮是酥皮多層的,製作頗費功夫,餡料要精料精製,上等的烏豆沙、綠豆沙,窯藏隔年最好。有這種餡料的朥餅,吃後涼喉清爽。水晶朥餅以瓜冊、白膘肉丁、芝麻、香蔥為主料,故較為香甜油膩,甚有特色。

現在有一種炸芋泥朥餅,也很有特色。它用芋泥作餡,揉合豬油的麵皮包成用油炸。因芋泥不能久藏,冷了也不好食,故應即炸即食,皮酥餡香而溫,很受歡迎,潮州的胡榮泉小食店,每天銷售數量很多。

潮汕朥餅,除在南洋群島享有盛名外,在上海也早負盛名,是上海四大茶食幫別(廣州、潮州、蘇州,寧波)中的佼佼者。

名店名品:

一、意溪朥餅。意溪是潮州東隅的一個古鎮,清代便有“潮東雄鎮”的美稱。意溪朥餅尤以範合盛大朥餅聞名。

範合盛是清末意溪鎮一家餅鋪字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現今範合盛大朥餅的掌門人範朝進,60多歲,為範合盛第三代傳人,繼承了祖上製作朥餅的好手藝。

意溪大朥餅最突出的特點是皮薄而均勻,餡精細滑潤,入口香甜清爽,且涼喉適口。正是意溪大朥餅這些突出的優點,使其聞名粵東及東南亞一帶。

潮汕中秋節:月是故鄉圓

意溪朥餅

意溪大朥餅之所以有以上突出的風味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用料講究。主要原料豬油,一定要用潮州本地豬的豬朥來炸油,因為這樣的豬油味道才極為芳香。二是製作精細,意溪大朥餅整個製作過程,都是以傳統手工操作而成,工序十分繁雜,但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精細。過去在潮州地區,有“意溪朥餅豆餡藏過年”的傳說,便是指意溪朥餅的豆餡製成之後,必須裝入陶壇中,埋藏於泥土中數月,才挖出製作成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意溪大朥餅才有清爽涼喉的特點。

二、蘇南朥餅。澄海蘇南朥餅已確一百多年的歷史。清同治光緒年間,蓮陽(即蘇南)鄉有一家叫“堅裕”號的糕點店,在當地已小有名氣。主要生產朥餅、軟糕等傳統產品。到了第三代傳人,已是清光緒年間,其店主人略有文化,愛動腦筋,喜歡創新。他想出了許多提高產品質量的點子和秘方,如決定大朥餅是否好吃的關鍵是餅皮和餅餡,餅皮要薄而脆,餅餡要甜而不膩,涼且無渣。他從釀酒工藝中得到啟示。好酒是需要窯藏的,窯藏彌久,其酒彌香。他認為餅餡也是這個道理,初磨製出來的餡火氣大,磨得再細也有顆粒,入口不涼爽,糖加得太多反而濃膩,糖太少了則淡而無味。他決定借鑑釀酒的窯藏方法,於是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每年冬至前後都要將池塘車幹捕魚的機會,命工人先將大水缸放進車幹了的池塘裡,將磨製好的餅餡放進大水缸,然後密封、等到池塘重新放水,池塘就成了他的天然冷庫,餅餡可以在較低溫的環境下存放。這樣在密封和低溫下不容易變質。堅裕號的餅餡最少要存放一年以上,就是要等到第二年池塘再度車幹後才取出來加工製成大朥餅。這樣,做出來的產品,不管是大朥餅、小朥餅,還是糯米軟糕或其他糕點製品,其口感比不窯藏於池塘的口感迥然不同,入口涼爽,潤滑無渣,柔軟而無火氣,甜淡恰到好處,深得顧客青睞。據說,堅裕號的餅餡有時存放時間長達二年!後來,蓮陽一帶的糕點作坊都學習他的經驗,使蓮陽一帶糕點餅食在潮汕地區獨樹一幟。

三、溪南“和合”糖鋪朥餅。“和合”糖鋪位於揭陽漁湖溪南村,店主陳姓。

溪南“和合”糖鋪焙制朥餅,皮酥餡甜、清香適口,遠近聞名。

潮汕有一句歇後語,叫“秀才食朥餅——有時”就源於“和合”此間糖鋪。從前,揭陽漁湖後烏石村有一個王秀才,單名欽字。他勾結官府、包攬詞訟,開門七件事,無不訛詐索取而得。鄉民稱他為“王禽獸”。王欽最愛吃“和合”朥餅,一次,他走進“和合”糖鋪,店主一見“王禽獸”到來,連稱“請坐”!王秀才板起臉孔,斜著眼,向糖櫥糖甕望望,強忍口水,不知所云地說:“哼哼!有時!有時!”茶也不喝,頭也不回,逕自走了。店主觀情察意,只好備辦蛋酥朥餅,時鮮果品,叫夥計到王欽秀才家中送禮。王秀才看到朥餅,正合心意,便煞有介事地說:“近來有人告上衙門,說你家財主‘做生意不入忠臣廟,最大逆不道,縣太爺聽了十分惱怒,要命差役拘捕你家財主去究辦,幸得被我勸止。你回去告訴你家財主,今後做生意要入‘忠臣廟’。”店主聽後,哭笑不得。心裡想:‘做生意不入忠臣廟’是句口頭禪,能把它說是大逆不道嗎?從此,“秀才食朥餅——有時”便從揭陽漁湖溪南傳開了。

據溪南村老者言,昔年“和合”糖鋪名產朥餅的傳統制作方法是選用上頂面粉,加上新鮮白豬肉和湘浙兩省所產黑芝麻和瓜丁為原料,並配以煮沸清除雜質的白糖製作而成。

“和合”糖鋪朥餅的經營要訣有二,都與“火”字有關:一是烘餅時要掌握好“火候”,先用旺火,後用文火,烘熟的朥餅自甘香可口,肥而不膩;二是“退火”製成的朥餅放在缸、甕裡,隔一段時間才賣出,這樣,顧客便讚道:“和合冊餅製作工,喜無腥火嗆喉嚨。”

四、貴嶼朥餅。潮陽貴嶼朥餅,始創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貴嶼朥餅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以其醇香可口,質脆味美而聞名中外。當年,首創貴嶼朥餅的是貴嶼薛源合和侯源合兩家糖餅店,數百年來,其後代繼承祖輩傳統制作方法,配製更適合群眾口味的餡料,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慕名前來採購者甚眾,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回鄉探親時,大多喜歡帶往異國他鄉。貴嶼朥餅的製作特色是:

選料精細。餅用的麵粉是一級麵粉心,豬朥系當天不過午新鮮豬朥,芝麻須產於湘浙一帶的一級烏芝麻。

調製講究。薛、侯兩家歷代經營者一直選用上等香料和佐料,且有嚴格的配方比例,根據季節、空氣的乾溼度,肉質和供應對象不同,採用不同的比例配方。為保持產品的競爭優勢,調料配方一直嚴守秘密,“傳媳不傳女”也確確其事。一直到公私合營,配料秘方才公開,但不容易掌握好。

製作嚴格。兩家產品歷來由本姓自家授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公開表演。白糖煮沸後去浮渣雜質,餡料堆漚時間越長越好,名曰“退火”。糕餅皮製作要薄,脆嫩而不破,所配的水份與油、朥數量,因寒熱乾溼、存放時間長短而異。

10年動亂期間,貴嶼朥餅瀕於絕境。黨的十一屆三十全會後,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迅速恢復生產,重新掛上薛、侯兩家的牌匾,不斷擴大經營與增添新品種,既有零售批發,又有代加工,生產逐年發展,產品暢銷國內外。

五、汕頭潮式月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汕頭市小公園“大陽觀”餅食店製作的月餅為最出名。後來,由汕頭糖果餅乾食品總廠生產的潮式月餅,工藝配方既遵古法制,又根據現代食品工藝原理,用科學方法精製。豆沙用綠豆或紅豆,經熬洗,拌以砂糖、豬油(或植物油)濃縮煮制,再以精麵粉為皮酥,經成型、烤焙製為成品。成品色澤金黃鮮豔,皮酥薄脆,豆沙餡厚潤滑,口味清甜,肥而不膩。註冊商標有珠江橋牌(出口)、鮀島牌(內銷)兩種。年生產能力800噸以上。1982年獲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1986年12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主要銷售潮汕地區和閩南一帶,每年出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100多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