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蛙跳死”,老师为何对体罚情有独钟

湖南邵阳新邵县第二中学高一新生张某因违纪被老师罚“蛙跳”而死亡。虽然,发生学生“蛙跳死”这样的极端事件,可能与学生的特异体质有关,但处罚学生“蛙跳”,确实难逃体罚学生之嫌,学校老师极有可能要因此而受到处理。

学生“蛙跳死”,老师为何对体罚情有独钟


虽然,早有明令禁止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而且学校往往要三令五申,将禁止体罚学生划为老师不能碰触的高压线。但从全国学校的教学实际来看,体罚学生总是屡禁不止。那么,老师为何偏偏要去碰体罚学生这条高压线,老师为何会对体罚情有独钟?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是认同体罚这一教育形式的。“板子南山竹,不打书不读。娘爷看得重,不如不来读”,在我的家乡流传的一民谣,就生动地表现出以前人们对体罚的认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权利意识已经迅速觉醒,教育教学中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已经显然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学校作为文明传播的场所,按理应老师应该抛弃体罚学生这种落后的教育行为。

学生“蛙跳死”,老师为何对体罚情有独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教师体罚学生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体罚持一种极为微妙的暖昧态度。学校领导对待体罚的态度,只要上面没有上级部门下来查处,只要下面没有学生家长的强烈反映,一般不会去主动追究相关老师的责任,这是否可视为某种程度上的纵容?对学生家长来说,只要体罚没有发展为对子女的人身伤害,一般也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是否可视为某种程度上的默许?可见,无论是站在学校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虽然都承认教师体罚学生行为不当,但或多或少也将体罚视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手段。概而言之,体罚早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

学生“蛙跳死”,老师为何对体罚情有独钟

体罚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传统的“棍棒教育”残存的影响之外,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罚戒手段的严重匮乏。现在,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对学生保护过度而惩罚不足的倾向,教师们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光讲“保护”,仅有“赏识”,缺少“惩戒”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不少教师中规中矩地执行“赏识”教育,虽然施之于品学兼优的学生效果明显,但用之于那些顽劣学生却屡屡失效,一些偏激的教师甚至认为,当前强调正面引导严禁体罚的教育政策,只是一些大道理,在教育实践中根本行不通。于是乎,体罚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便被一些教师奉为法宝。

体罚,本来不该成为教育的“办法”。可是,正当的罚戒学生,又缺乏应有的“办法”。于是,体罚也就成了“不是办法的办法”。曾经有教育部官员对媒体表示:“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问题是,“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到底是什么,该采取哪些措施,从学校到教师都一无所知,“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又从何谈起?

学生“蛙跳死”,老师为何对体罚情有独钟

教育部门至今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使老师“惩戒”学生有章可循。那么,老师就只有拿体罚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将就。

这或许,就是体罚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