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胆囊炎

胆囊炎是指胆囊的炎症。通常发生于有胆结石的患者, 如果结石阻塞胆囊管,胆汁将积聚在胆囊中无法排出, 这些积聚的胆汁中的化学物质或细菌感染就可导致胆囊发炎。一般而言胆囊炎有两种类型 :一是急性胆囊炎是突发的胆囊炎症,主要表现为:感觉位于上腹中部、胸骨正下方或右上腹的肝脏和胆囊附近的突然的剧烈痛疼。 部分患者疼痛可向肩胛骨之间、右肩胛骨或右肩放射。症状通常始于进食之后。发热、寒战、恶心和/或 呕吐、食欲不振、黄疸 (皮肤眼睛发黄)深色尿,大便呈浅灰色等症状。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果感染和炎症持续存在,症状可能恶化,并可能产生并发症,包括发炎的胆囊壁上穿孔(胆囊穿孔),或感染波及到腹膜(腹膜炎);二是慢性胆囊炎是由于长时间持续存在的胆囊炎症, 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结果, 症状包括以上任何症状反复的发作。然而,有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有腹痛,通常非常轻微,且为阵发性的。患者还可能有消化不良或胀气。由于许多其他疾病也有这些症状, 所以,直到患者有较严重的症状发作时才有可能被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可能在确诊前已存在数年。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胆囊炎


胆囊炎归入中医学的“胁痛”;“黄疸”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心痛黄疸”、“黄疸暴痛”的记载。认为该病的诱因主要外之湿热侵及胆腑,使之失于疏泄而致胁痛黄疸。内由情志抑郁,是肝胆之气失于条达,又因胆居于肝之下,经脉分布于胁,气阻络闭而致胁痛;入郁而化热,久经煎熬结成砂石阻塞胆管,是胆液溢于皮下而发为黄疸。若因饮食不节,过食肥腻之品是湿浊内生,郁久蕴热,湿热熏蒸,胆失疏泄亦可引发黄疸胁痛候。对于胆囊炎急性发作可以选取胆囊穴、内关、太冲、阳陵泉,毫针直刺胆囊穴、阳陵泉2寸, 太冲、内关0.8寸,施大幅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起针后,用镊子将图钉型揿针圆圈部夹持是针身与穴位处表皮呈90度角将针按压刺入胆囊穴、内关、阳陵泉穴处的皮内,使图钉型揿针圆圈部平附于穴位处皮肤上,用创可贴粘贴固定即可。埋针部禁止用手抠,湿水,注意保护好不让创可贴揭开。每隔1至2小时令患者自行用手按压埋针处一次,每穴约1分钟,以埋针处有胀感为度。夏季埋针一天一换,春秋冬季3天一换。慢性胆囊炎则选取耳穴埋豆法, 耳穴处先用75%医用酒精将一侧耳部搽拭,接着用火柴棍的一头分别在神门、内分泌、胆、肝、交感逐个力量适度的反复按压找出穴位处最为胀痛点作一标志,将在75%医用酒精中浸泡过得生王不流行子放于约6×6毫米的医用胶布中间,药子对准事先选好的并有标志的耳穴点上贴敷,令患者每日3至5次自行用手按压,以局部发热、发胀痛为度,3天换一次。7次一疗程。方中经外奇穴胆囊穴为近人发现的治疗胆囊炎的经验效穴,对急性胆囊炎有着显著的止痛消炎作用。阳陵泉为胆之合穴,能加强清利胆腑之功。太冲乃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因肝胆互为表里,刺太冲可以加强通利胆腑气机的功效。内关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有和胃理气的作用。诸穴同用除毫针刺施以大幅度的手法外,再于胆囊穴、内关、阳陵泉穴处埋针长时间的刺激,可以是剧烈痛疼等急性证得以消失。耳穴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整体调整,刺激时间长,痛苦少等优点患者乐意接受。胆、肝为病变脏腑相应部位取穴, 神门有镇静、安神、消炎的作用,内分泌调节肝、胆内分泌功能,交感调解交感、副交感神经,镇静解痉。针刺法5次一疗程,耳穴埋豆7次一疗程。

因为胆结石可以引起胆囊炎,所以通过控制导致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能够避免发生胆囊炎。这些措施包括控制体重和避免高脂饮食。出现剧烈腹痛、发热、寒战或黄疸时,要及时就诊。 大多数急性胆囊炎患者会在数天至数周内恢复。 偶尔,病情可由于发生并发症(如胆管炎或胆囊穿孔)而变得严重。极少数严重感染病例可导致死亡。手术切除胆囊可以防止胆囊炎复发。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