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捞针”快速找出监督线索

浙江检察网绍兴讯 从数十万份民事裁判文书中寻找检察监督线索,这无疑于“大海捞针”的做法在绍兴市人民检察院做来却是快速有效。依托“智慧民行”系统,该院从30余万件民事裁判文书中快速有效发现监督线索310余件,从而解决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线索少、发现难、效率低的问题。

随着各类民商事案件日益增多,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成为检察工作的重要增长点,但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一直有着被动受案、碎片化监督的困扰。“以往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以当事人向检察院申请监督为案件主要来源,检察官需要大量精力去区分无理缠讼和有效监督线索,且办理个案能纠正一个错误判决,但其影响力仅局限于个别当事人。”绍兴市检察院民行部主任曾于生告诉记者,这基本成为各地民行部门普遍面对的难题。为破解民事检察监督职能发挥不够充分、效果不够理想、社会影响力较低的难题,绍兴市检察院于今年年初成立了“智慧民行”系统研发课题组。

考虑到民事诉讼活动周期长、内容多,涉及程序、事实、证据、适用法律等多方面,绍兴市检察院“智慧民行”系统经调查研究,决定将研发对象以民事裁判文书为切入点。通过技术部门努力,截止今年8月,该院“智慧民行”系统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浙江法院裁判文书检索系统为来源,共自动提取近三年来绍兴市法院系统30余万份民事裁判文书并进行数据分析。

“系统可以根据我们的指令,提取要素信息,自动归类、整理,筛选出我们所需要的案件。”绍兴市检察院技术部主任高峰说,运用抓取特征法、数据碰撞法、统计分析法等算法,对某一类案件进行软件刷选,将异常裁判筛选出来,从而大大缩小范围为人工可识别的案件量数,从中发现可疑案件线索。

今年7月,绍兴市公安局成立“7.24”专案组,所办理的彭大宇(化名)民间借贷纠纷系列案件背后的涉嫌刑事犯罪线索就来自于“智慧民行”系统。绍兴市检察院通过系统检索发现,短短一年内以彭大宇为原告的借贷纠纷案件有72起,获悉线索后,该院立即进行人工调查,发现彭在上虞法院频繁进行起诉与申请执行,存在虚假诉讼或涉嫌非法利益的可能。随即,绍兴市检察院、上虞区检察院两级联动,第一时间成立专案组,向原审法院调取案卷、向公安机关查询信息、向金融机构调取资金明细、联系相关人员制作询问笔录,经过综合分析发现该案可能涉嫌套路贷、黑恶势力性质犯罪等,遂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绍兴市公安局成立“7.24”专案组,对该案立案侦查并组织力量侦查,已刑事拘留11人。

自今年3月,绍兴市检察院“智慧民行”系统启动以来,通过对绍兴法院三年来的三十余万份民事裁判文书进行数据分析,重点检索分析借贷纠纷类案件,共发现监督线索310余件,目前检察机关已经移送公安部门250余件,其中多起案件可能涉及虚假诉讼,有数批案件涉嫌套路贷、敲诈勒索、非法拘禁等涉黑涉恶案件。至8月份,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协作查明虚假诉讼事实的民事案件已有150余件,即将分批次开展裁判结果监督。目前,绍兴市检察院已向法院提出抗诉20件,发出检察建议47件,法院已裁定提起再审35件,改判8件。

绍兴市检察院借助“智慧民行”系统主动发现案件线索,形成了一套“智能排查+人工审查+深入调查+移送侦查”的“四步式”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模式。“智慧民行系统有助于我们将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从被动监督、个案监督、碎片化监督向主动监督、类案监督、系统化监督转变。”绍兴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钱武生表示,这突破了传统民事诉讼监督的瓶颈,实现了监督效率和效果的同步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