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纂修家譜成家族大事

進入明清以後,統治者繼續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於勸說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清代不僅漢人修譜,滿人也對修譜十分積極。由於清政府規定滿人襲爵、出仕都要查驗家譜,因此滿人修譜的積極性甚至比漢人還要高。與宋代的家譜相比,明清時期的家譜體例更加完善,記事的範圍也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註重倫理教化的功能。


明清纂修家譜成家族大事



家譜的內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蹟、官職、得姓源流、遷徙情況、祠堂墳墓、族規家訓、人物傳記、藝文著作等。隨著修譜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時期家譜的規模越修越大,出現了“會千萬人於一家,統千百世於一人”的統譜,一部統譜往往彙集了十幾個省上百個支派的世系,蔚為壯觀。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吳氏大統宗譜》,奉太伯為一世祖,列入者竟達503支,計40冊,令人歎為觀止。不過,如此大規模的統譜,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難以確認。這種通譜聯宗的風氣,與當時修譜過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關係。與宋代家譜基本上都採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譜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動輒幾十世,往往將歷史上的本姓將相名人一網打盡。由於人們常常以通譜、聯宗甚至冒認名門望族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有一些貧困的文人竟然專以偽造譜牒為職業,他們事先將各姓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開列出名單,當有人要他們纂修家譜時,便根據需要將這些名人編入家譜。這種做法的流毒很廣,現在存世的明清家譜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許多就是這樣編造出來的。(來源:文史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