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水、火、风四种,变化出来这五种浑浊(宣化上人)

由地、水、火、风四种,变化出来这五种浑浊(宣化上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126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前文说“世间人”,就是所有一切愚痴的众生。阿难!你要知道这愚痴的众生,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你看见这虚空了吗?这虚空是遍满十方界的,可是你能分开哪是你的“见”?哪是虚空吗?你的见和虚空有一个边际吗?有没有一个分别呢?这就表示见性和虚空是一样的,虽然看得见,但是根本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个体相。见也就是虚空,虚空也就是等于见,所以没有分别。

空见没有分别,有空无体:空,它没有一个体相的。说虚空就是它的体,你把它的体拿来看看?拿不来的!所以还是什么都没有,这是虚空无体。那么这个见在虚空里头,见和虚空不会发生斗争的。

有了见,不会就把虚空赶走了;不会说这个世界、这个空的地方,是我这见要占领的,你这空应该走的。它们也不发生冲突,也没有斗争。末法时代虽然斗争坚固,但是见和虚空并不斗争的。有见无觉:这个见,它自己并没有个觉。你能看见这个“见”自己并没有什么感觉,感觉是在人这儿有,并不是“见”有了感觉。

在这样情形之下,虚空也没有体,见也没有知觉。可是相织妄成:虚空和见两个相织起来,就好像经纬线,一经一纬,互相组织起来了。所以见和虚空,就生了一种联合,团结起来了。见和虚空团结起来,这叫什么呢?是第一重,名为劫浊:这是第一重的浊,它的名字就叫“劫浊”,这个劫也就是这么样子来的。

所以我们世间众生,就是没有事找事情做,硬要把土、水和到一起成泥;现在又把虚空和自己的见和到一起了,所以就变成一个“劫浊”。“劫”,是梵语,具足叫“劫波”,中文叫“时分”,就是一个时候的分别、分段,分开来一个时候、一个时候的。这个“劫浊”是第一重最邋遢、最不洁净的东西。由什么造成的呢?就是由我们的见和虚空互相组织起来,生出这一种妄。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前一个,本来这个见和虚空变成一个劫浊,这个地方又变成“见浊”了。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现在因为四大团结(团聚)在一起,成了你的身体,就有了见、闻、觉、知这四种的感觉,所以就令四大也都生了一种留碍的性质了。你在自己这儿就得不到解脱了。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旋”,就是回来。这“见、闻、觉、知”和“水、火、风、土”来回来回地,这么令它有一种妄觉妄知。在这期间,因为妄觉妄知互相又组织起来,就成了一种妄。什么妄呢?就是这种妄浊。这就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是第二重浊的道理,就起个名字叫“见浊”。

在前边(卷三)我讲“五浊”的意思,和这个完全不相同。那个“五浊恶世”,是外边世界的;这个“五浊”,就跑到自己身上来了。你说,越跑越近了!其实怎么样啊?你因为内里边有五浊,外边才有五浊。你若内里边、身上没有五浊,外边那个五浊也都消灭了。所以这世间的五浊,也由每一个人的身这种妄性造成的。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心中:在你的心里边,忆识诵习:“忆识”,你这个记忆和你这种分别心。“诵习”,你读诵经典,或者读诵世间的文字。性发知见:在你这个“忆识诵习”里边,这个性就会发生出来一种知见。你本来不知道的,又可以知道;本来你不明白的,又可以明白。在书上所得的这种知识,是世间的文字、世间的知识,并不是究竟真正由你自性里发生出来的。所以就容现六尘:因为你有了知识,所以也就有了六尘。什么叫“六尘”呢?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境界也发现了,也就是在你的知识里边,就包容着六尘的情形。

离尘无相:你若离开六尘这一切的尘劳,它就没有一个体相。离觉无性:离开你这种感觉,尘也就没有一个体性。在这个期间,就相织妄成:互相组织起来,这个妄也就成了。若没有组织起来,就没有一个妄;因为两种一组织起来,这里就有妄了。

好像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了真,就有假了;有了假,就有真。若没有真,也没有假;真假是对待的,无假亦无真。所以这两个组织起来,就变成妄了,在这儿依真起妄了,是第三重,名烦恼浊:这是第三重的浊,它的名字就叫“烦恼浊”。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大道没有了,才讲仁义呢!若有大道存在的时候,根本仁义就不成立的;人人都行道,你何必又讲仁、讲义呢?你仁,又对于谁仁?义,对于谁去义?人人都修道,人人都是克己复礼的,人人都明白,不令旁人生烦恼,人人都知道爱惜自己,也爱惜一切人,也就没有仁义可讲了,所以才叫“大道废,有仁义”。大道若没有了,才有仁义呢!若有大道的时候,就不须要仁义的,那个仁义是多余的。

“智慧出,有大伪”,这个世界怎么有奸人呢?怎么有伪君子呢?怎么有假的、欺骗人的人呢?若人人都没有大智慧,都是普通的人,也没有人做假的事。就因为这个人有智慧,他看见这一般人都愚痴:“喔,他们愚痴,我用一个手段,可以欺骗他们,他们不认识!”这就有假了。伪,就是虚伪,就是假的了。那个有智慧的人出来了,就有假的了。若没有有智慧的人,大家都平等的,你也这样子,我也这样子;你也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可是因为你的智慧比我高了,你看见我很愚痴的,你做一点事情,我不认识、不明白你这个手段,所以这个大伪也就出来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是都行这五伦的道,也显不出来哪个是父慈,哪个是子孝。或者父亲不慈,子尽孝,这才显出孝;或者子不孝,父亲尽慈,这也显出慈来了。所以说六亲不和,家庭里头吵吵闹闹不和气,才显出孝、慈来了。

“国家昏乱,有忠臣”,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你说哪个是忠臣,哪个是奸臣?大家都是做官的,奸臣头上也没有挂个招牌,忠臣头上也没有人给他送一块匾,所以没有什么分别。等到国家混乱的时候,就知道了:“喔,某某人对国家有功劳!”好像中国的岳武穆,为什么到现在一般人提起“岳飞”,都对他抱一种同情心,认为他是一个大忠臣?就因为在那个乱的时候,他能同仇敌忾,把敌人打退了;所以一般人都欢迎他,就是这个道理!

“浊”也是这样子,若是单单一个,它不会成浊的。或者单单一真法界(如来藏性),或者单单虚空,它不会发生浊的。这就因为大家互相联合起来结成党了,这就有了假的了。由这一点证明,每一件事都有真、有假的。那么在如来藏里边的真心,依真就起妄了。也就好像我们人,本来是一个真的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个影子,那个影子就是依真起妄,就是表示我们的无明。由这个无明,就发生种种的问题来。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佛说:阿难!又汝朝夕生灭不停:“朝”,就是早晨;“夕”,就是晚间。你从早晨到晚间这个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不能停止。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你这种的知见。你的知见,就是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每欲”,常常想这样子,每每想这样子,想什么样子呢?留于世间。你想长生不老,你想常住在世,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死。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业”,就是你所造的业。“运”,就是来回流转。

你这个业报的身,就由这个国土搬到那一个国土去,由那一个国土又转到另一个国土去,互相迁移、互相流转。相织妄成:你这种生灭不停的知见和业果相织,就成了一种妄业。这种妄业,是第四重,名众生浊:因为你心里的念头生灭生灭,这也就好像众生生灭不停,所以这叫“众生浊”;这是第四重的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你阿难和一切没有得到无漏的这一些个人,你们的所见所闻本来没有两样的,见的闻的都是相同的。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可是因为有了尘就隔离开了,也无缘无故就生出两样来了!“隔越”,就不同了。

性中相知:在见闻的性中,就按那个“性”来讲,它们互相知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在这一精明的时候就相同,本来没有两样;分成六和合就不同了。虽然不同,这本性──这精明之性是相知的。用中相背:分成六和合,这种“用”,就互相不同了,互相违背了。怎么互相违背呢?眼睛就是见东西的,它不能听;耳朵是听声音的,它不能见;鼻子是闻香味的,它也不能听、也不能见;舌头是尝滋味的,它也是不能听、不能见,也不能闻香味。分成六和合后,它们的用途互相不同,不同,就相背了,这叫“用中相背”。

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这个“同”和“不同”,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定的;因为没有一定,所以就失去准确性了。这互相组织起来,又成了一种妄性,造了一种妄业,这就是第五重的浊,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命浊”。“失准”,就没有一定的目标,没有一定的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