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玉狮子、铜狮子、陶瓷狮子、珐琅狮子,深藏在故宫的珍宝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如今,在家门口,我们就能去一一体味,赏狮情画意。今日上午,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石狮建市30周年,由故宫博物院、石狮市人民政府主办,石狮市博物馆承办的“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隆重启幕。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县级市举办狮文化特色展。石狮籍慈善家许荣茂捐赠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也首次走出故宫,来到捐赠者的家乡参展。至12月15日,本次展览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凭票入场。

缘起:许荣茂牵线搭桥 促成国宝到石狮参展

故宫的珍宝来到石狮,还要感谢世茂集团许荣茂先生的牵线搭桥。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严勇说,长期以来,许荣茂先生对故宫的事业都很支持。在香港一次宴会上,许荣茂一听说故宫养心殿维修工程,还有资金缺口,正在民间进行募捐。他主动提出把8000万元缺口补上,并立刻打款到账。

去年得知《丝路山水地图》在个人收藏家手中,并且有意进行拍卖后,故宫博物院也有意去竞拍,但因资金有限,怕无法拍得。“这件国宝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许荣茂先生知道后,马上用2000万美元将它买回来捐赠给故宫。这是很大的善举。”严勇称,在许荣茂的牵线搭桥下,此次在故宫186万件珍品中,他们精选出41件精品,首次以“狮文化”这个题材来设展,并首次来到县级市。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狮子题材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吉祥如意的寓意。中国虽然不产狮子,但引进中国后,不仅在宫廷,也受到民间大众的广泛喜欢。”严勇说,狮子的文化内涵可以体现在玉器、瓷器、漆器、铜器、珐琅等不同的材质上。此次的展品中,比如一些藏传佛教文物,很多都没展出过。这些展品反映藏传佛教的文化,也反映西藏虽然离狮子更远,狮子却仍受欢迎。此外,展品中还有一些皇帝和后妃等使用的册宝、印章,代表权势,也都非常珍贵。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中的展品均与狮子有关,分为“丝路花雨”“紫禁印象”“狮情画意”“海丝传奇”四个部分。展览旨在让“国宝”走入寻常百姓间,体现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魅力。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表示,目前,第一轮抢票已结束,国庆放假后,他们会启动第二轮抢票活动,抢10月8日后的门票。如果是单位或是团体想参观,可以与博物馆直接联系预约,无需抢票。

珍宝之一《丝路山水地图》

211个地理坐标 讲述了被黄沙掩埋的历史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丝路山水地图》来到捐赠者的家乡展出,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这是一幅由明代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从绘画风格上说,这幅地图深受明代著名画派‘吴门画派’的影响,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故宫博物院专家介绍,这幅地图绘制于明代中后期,运用传统中国青绿山水的画法,宽0.59米、全长30.12米,气势恢宏。从内容上说,这幅地图标注了从中国甘肃省嘉峪关到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戎地面(非洲东北部地区)的辽阔区域内的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均在地图上有所反映。标注虽都用汉字,但其实涉及了突厥语、蒙古语、粟特语、阿拉语等诸多语言。由此可见,这幅地图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这211个地理坐标清晰地描绘在地图上,每一个地理坐标背后,都有一些历史故事。有的坐标如今已经掩埋在黄沙之中。这件珍宝是‘一带一路’精神的浓缩,可以通过研究它,去追溯当年在丝绸之路上所演绎的故事。”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表示,《丝路山水地图》反映了明代中国在丝绸之路沿途展开各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证明了十六世纪前期,中国人对世界地理知识处于领先地位。当时的中国人有完整清晰的世界格局,非常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这来源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图中显示了丝路的文化交流,说明文明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他说。

珍宝之二:掐丝珐琅狮形香薰

珐琅工艺从希腊传入中国 又从中国销往欧洲

此次的展品中,有不少是精美的掐丝珐琅工艺珍品。其中一件明代的狮形香薰造型雄健,比例适度,采用掐丝、錾刻两种工艺恰当地表现出狮子顽皮可爱的形象。身下无座,显得生动而无所约束。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李国宏说,香薰点燃后,香气是从狮子的嘴巴里吐出来,有安神、净化空气的作用。“珐琅工艺本来是起源于希腊的,罗马传播到中亚后,波斯手工艺人又进行了提升,在宋元的时候传入中国。”他介绍,中国的手工艺人吸纳学习了国外技艺的优点,再进行提升,在明代景泰年间,就成熟了。再到清代康乾年间,珐琅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欧洲的贵族也都以能有一件中国的珐琅工艺品为荣。“这段历史,就显示了文化交流互动融合进步。”

珍宝之三:青花狮子戏球图三足炉

青花原料来自国外 成品再销往国外

展品中,有一件明正德年间的青花狮子戏球图三足炉。三足炉上有几只狮子栩栩如生,正在玩弄着脚下的一个绣球。据悉,御窑瓷器中,狮子戏球图案约出现于明代早期,成化时期及以后较为流行。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这件青花瓷色泽柔和,线条飘逸,与白瓷对比,更显柔和。”李国宏说,青花瓷此前中国也有烧制,但效果经常不太理想。有一说法是,郑和下西洋时,从国外的阿拉伯、波斯等地进口一种叫苏麻离青的矿物后,放到景德镇的官窑烧制后,发现青花瓷比以前更漂亮。以后,原料矿石就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进口到中国,烧制成青花瓷后,再外销出去。这也体现了丝路上各国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成果共享的历史。

珍宝之三:雍正寿山石印章

展品中,有一些是皇家御用或后妃用的狮形印章。其中,白寿山石双螭纽“狮子园”印、寿山石狮纽“圆明主人”印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们都是雍正皇帝御用的印章。

据介绍,狮子园坐落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部的狮子岭下。康熙五十一年(1772年)赐予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作为其来山庄时的临时府邸。“狮子园”印是雍正帝于雍亲王藩邸时期的代表性印章之一,为椭圆形。另一枚上的“园明主人”,方形,为雍正帝自号,表明其心志与个人修养,意味十足。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两枚印章体型不大,雕工精细。背后另有一段故事。”李国宏介绍,圆明园是康熙帝畅春园旁边的一处皇家园林,是康熙48年赐给胤禛的。“圆有圆润、包容、圆满之意,明有清正、清明、正大光明之意。”他说,在当时的夺嫡斗争中,3年中,康熙帝两次将自己住过的园林赐给胤禛,说明胤禛就算不是唯一的继承人,也是经过权衡考虑选出的可以信任、交接的继承人了。因此,两枚印章都很受雍正帝珍视。

珍宝之四:狮吼观音与文殊菩萨

见证“狮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展品中,有一部分是佛教器具,其中就有一尊清代铜镀金文殊菩萨和一尊狮吼观音。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王硕介绍,文殊菩萨,梵名Ma?ju?rī ,音译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等,其意为妙德、妙吉祥、妙乐,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观音、地藏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因文殊表佛智,故其成为佛陀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在国内以山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佛教图像中以狮子为坐骑。展出的这尊清代铜镀金文殊菩萨,通高26.2、底宽21.2厘米;发髻高挽,以枝蔓状发箍绑束,头戴五叶冠,象征五佛智。其面相方圆,额头高广,眉目清秀,嘴角含笑。上身佩戴各式配饰。双手于胸前结说法印,且手持茎蔓莲花,莲花置于两肩外侧,左侧莲花上呈现出经书,象征无上智慧。右侧莲花上呈现出宝剑,象征智慧之剑,可断一切烦恼。因此,宝剑、经书也成为文殊菩萨标识性法物。文殊下身穿短裙,双腿结游戏坐姿,侧身骑在狮子背上,狮回首作狮吼状,象征佛智能威猛。狮子下承莲花宝座。此尊文殊像形制规整,雕刻细腻,具有清代内地造像的典型艺术特征。

在佛造像题材中,狮吼观音像中也有狮子的形象,是明代世间崇奉的常见造像题材。展品中的一尊明代铜狮吼观音像,高40、长30、宽21厘米。观音侧身游戏坐于狮背上,上身斜披仁兽,双手持莲枝,莲枝婀娜,线条流畅,缠绕双臂,受到了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狮子项带饰缨铃,四肢蹲卧,扭头回首,张口欲吼。狮吼观音与骑狮文殊和骑象普贤,在明朝时是佛教造像中常见的题材组合。

专家指出,狮子形象之所以在华夏大地上大放异彩,完全是由于渗透了中国文化的血液。潜移默化的中国狮子,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堪称中华一绝,而威而不怒的狮子,更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强盛的象征,这也是时至今日国人十分推崇“狮文化”的根本精神之所在。通过欣赏这些北京故宫珍藏的佛造像题材精美展品,让观众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狮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渊源流长。

海都记者 林天真 田米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赞

故宫里的狮子来石狮?竟然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