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舊唐書地理志》稱:邕州宣化縣為“古駱越地也”。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南寧及周邊的士著族屬為駱越人。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南寧社會歷史進入到了新的青銅器發展時期。

1985年,南寧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考古人員,在武鳴縣馬頭鄉境內,調在發現了兩處數量眾多、規模宏大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墓群。特別是元龍坡一處,有300多座,是廣西境內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數量最多、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古墓群,對研究廣西或壯族先秦時期的社會面貌、文化習俗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特別是從武鳴馬頭元龍坡一帶出士的用於鑄造青銅器的石範(模具),以及同一時期出士的銅劍、銅矛、銅鉞、銅鐵、銅斧、銅鏟、銅卣、銅盤、銅鐓、銅刀、鈳鈴、銅盒以及帶鉤、銅鐲、銅釧等205件,涵蓋了各種兵器、容器、裝飾器及青銅工具,多數保留完整,內質結構緊密,堅韌銳利,如出土的12件月形銅刀及銅鏃,雖然在地下已埋藏了幾千年,出土時表面煩光潔,無鏽蝕,刃部鋒利,說明當時南寧的駱越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頗覆雜的合金冶煉技術。它有力地證實,南寧的先人很早就掌握了這門技術性強、工序複雜的系統工程。他們已經會採選礦石、制模、建爐鼓風、冶煉、合金、澆鑄等工序,生產出各種色澤閃亮、質地堅團、造型美觀、品質優良、耐於蝕磨的兵器、工具和其他器具。

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其中,1974年在武鳴馬頭出土的商代銅卣價值珍貴。它通體以雲雷紋為地,造型莊重,花紋繁縟,是一件窖藏銅器,具有明顯的商朝晚期銅器的風格;“南寧製造”的雙刃鉞單刃鉞 、傘狀器、葵形鏃也是中原內地罕見之物,它們精巧的鏤空工藝及流暢的纖細的雲雷紋飾,不僅需要嫻熟的雕刻技術,還需要製作出相應的模具才能完成,每一件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青銅器精品;1986年,南寧市考古工作者還在同一個地方,出土了兩枚銅針,其形制細小,分柄和鋒兩部分。這些在廣西境內首次發現的銅針實為南寧先人健身治病的醫具——針炙用針。南寧出土的器物,豐富了精深的駱越青銅文化。

青銅器的大量製作和使用,昭示南寧的社會已從石器時代邁進青銅時代。從武鳴馬頭眾多古墓群中,考古人還可以看到生活在南寧的駱越人人口眾多,部落勢力強大,已經過上了比從前更加穩定的生活。

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不難看出,青銅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南寧稻作文化(亦稱“那文化”)的跨越式發展。南寧先人逐漸依田而居,據田而作,以稻米為主食。他們製造和使用鋒利的青銅工具翻士、理埂、挖溝整地、栽種除草、收藏。這些青銅器與從前的石器相比,能達到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不僅極大降低勞動強度和提高生產效率,還大大改善了南寧先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類的壽命和體質,實現了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新飛躍。

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各個時期出士文物像真實形象的“教科書”一樣,在有力地向後世證明:一萬多年前的南寧已有早期的人類活動,並和其他地域的原始人類共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文明。南寧走過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後,又從秦朝開始步人漫長的封建社會……

國慶懷古,南寧走進青銅時代歷史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