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旧唐书地理志》称:邕州宣化县为“古骆越地也”。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南宁及周边的士著族属为骆越人。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南宁社会历史进入到了新的青铜器发展时期。

1985年,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人员,在武鸣县马头乡境内,调在发现了两处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古墓群。特别是元龙坡一处,有300多座,是广西境内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古墓群,对研究广西或壮族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文化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特别是从武鸣马头元龙坡一带出士的用于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模具),以及同一时期出士的铜剑、铜矛、铜钺、铜铁、铜斧、铜铲、铜卣、铜盘、铜镦、铜刀、钶铃、铜盒以及带钩、铜镯、铜钏等205件,涵盖了各种兵器、容器、装饰器及青铜工具,多数保留完整,内质结构紧密,坚韧锐利,如出土的12件月形铜刀及铜镞,虽然在地下已埋藏了几千年,出土时表面烦光洁,无锈蚀,刃部锋利,说明当时南宁的骆越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颇复杂的合金冶炼技术。它有力地证实,南宁的先人很早就掌握了这门技术性强、工序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们已经会采选矿石、制模、建炉鼓风、冶炼、合金、浇铸等工序,生产出各种色泽闪亮、质地坚团、造型美观、品质优良、耐于蚀磨的兵器、工具和其他器具。

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其中,1974年在武鸣马头出土的商代铜卣价值珍贵。它通体以云雷纹为地,造型庄重,花纹繁缛,是一件窖藏铜器,具有明显的商朝晚期铜器的风格;“南宁制造”的双刃钺单刃钺 、伞状器、葵形镞也是中原内地罕见之物,它们精巧的镂空工艺及流畅的纤细的云雷纹饰,不仅需要娴熟的雕刻技术,还需要制作出相应的模具才能完成,每一件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不可多得的青铜器精品;1986年,南宁市考古工作者还在同一个地方,出土了两枚铜针,其形制细小,分柄和锋两部分。这些在广西境内首次发现的铜针实为南宁先人健身治病的医具——针炙用针。南宁出土的器物,丰富了精深的骆越青铜文化。

青铜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昭示南宁的社会已从石器时代迈进青铜时代。从武鸣马头众多古墓群中,考古人还可以看到生活在南宁的骆越人人口众多,部落势力强大,已经过上了比从前更加稳定的生活。

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不难看出,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南宁稻作文化(亦称“那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南宁先人逐渐依田而居,据田而作,以稻米为主食。他们制造和使用锋利的青铜工具翻士、理埂、挖沟整地、栽种除草、收藏。这些青铜器与从前的石器相比,能达到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不仅极大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还大大改善了南宁先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类的寿命和体质,实现了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新飞跃。

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各个时期出士文物像真实形象的“教科书”一样,在有力地向后世证明:一万多年前的南宁已有早期的人类活动,并和其他地域的原始人类共同创造了原始社会的文明。南宁走过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后,又从秦朝开始步人漫长的封建社会……

国庆怀古,南宁走进青铜时代历史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