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仁和故里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此海滨邹鲁,真仁和里也”

这是八百多年前

朱熹来到东石留下的赞誉

在这个地方,他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带来了良好的文风。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八百多年来,这片土地上也演绎着一个一个“仁和”的故事。

“仁和”为何成为东石的代称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礼记·儒行》

“温良者,仁之本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仁和”二字是仁爱温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意思。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仁”是天地间的伦理道德。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朱熹,字无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

鳌江书院

东石的鳌江书院,也叫做“朱文公祠”。当时这座书院开办之后,很多人都到这里来读书,历史上也培养了很多名人,对推动民风的教化,老百姓素质的提高,都非常有好处,这里也成为东石的文化标志。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东石人对朱熹充满了崇敬和感激,建了朱文公祠,而且历代都进行修缮,即便是在清初禁海迁界被毁之后,也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进行重建。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鳌江书院,坐落于东石镇第二社区,1991年被列为晋江市文保单位。这座目前晋江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书院,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坐北向南,硬山顶,砖石外墙,抬梁式木构架,雕饰非常精美。

01

仁和与朱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据东石人蔡永蒹所著《西山杂志》记载,来到东石的朱熹被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吸引,留下“此海滨邹鲁,真仁和里也”的美誉。他还曾经一度弃官游学,在东石古寨讲学过一段非常长的时间。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东石镇第二社区党支部书记

黄志嘉

根据东石人(蔡永蒹)写的《西山杂志》和上一辈的老人的口口相传,当时朱熹在同安担任主薄的时候,要乘船到安海来,途经石井江的时候,抬头看到东石的位置风水非常好,所以就下船上寨。他觉得东石民风淳朴,有感于此,所以就在这里设帐讲学。在他讲学的过程中,他觉得东石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所以他就发出感慨,东石“真仁和里也”

来到东石古寨,大家可能想到郑成功在这里操练水兵,也可能想到这里作为江防要地的那段历史,但是应该很少人知道,朱熹还曾经在这里为弟子讲学。

东石古寨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虽然,当时朱熹在东石古寨讲学的草堂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不见踪迹,但是朱熹留下的“财富”却和“仁和”二字一样,一直影响着后人。据记载,朱熹以后,还有一批他的门人在东石讲学授课,著书立说,私塾数量大幅增加,而且进士、状元层出不穷。

当时来听朱熹讲学的是什么人呢?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东石文化人士

张百隐

当时古寨东边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据说朱熹就是在这里建了一个简易的草堂来教学,在这里讲儒家思想,讲他的理学思想,传授四书五经等等。所以当时来这里求学的学生很多。这批学生中,曾恕、尤鹏、许毅仁都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一些地方志有记载,据说有三百多个学生都考中了进士。

东石文风鼎盛,自古英才辈出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檗谷祠堂

“塘东崎,檗谷大”,踏上“七星埕”

东石的黄氏家庙,这个家庙的规模被公认为泉南之最。历史上,东石曾经出过的相国黄景昉也是来自这个地方的。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七星连埕,科甲出名”,明代,从檗谷黄氏家庙里出过有宰辅之尊的黄景昉,且其兄弟五人都是科甲名宦。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泉南之最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据粗略统计,檗谷黄氏一族出了一个宰相,十个进士,数十名举人。

古往今来,东石文风鼎盛,文有相国,武有提督,布政使司、知府、推官皆有之,举人进士等等更是层出不穷。

东石人心系故里,重义好善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粜籴庙

眼前这座庙宇,位于东石镇平坑村,坐北向南,为三开间两落硬山顶的砖石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虽然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寺庙的名和奉祀的人却是非常特别。

李宽和粜籴庙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唐朝的时候,泉州有一间米铺叫做“中华铺”,是专门卖米的。这间米铺的主人是从江苏广陵县来的,叫做李宽。

《闽书》中就有记载,这个米铺平时就是“贩籴平粜”,买来的米以平价卖给百姓。在闹饥荒的时候,他甚至开仓赈灾,分文不取。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李宽一生乐善好施,他来到泉州从事卖米生意,总是以赈灾救民为己任,而且无论当时的粮价是高还是低,一斗粮只赚两文钱的利润。

李宽死后,百姓就在他曾经居住的地方立了一座粜籴庙,以褒扬他的美德,并尊称他为“广平王”“粜籴王”。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仁和”这两个字对东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两个字,不但体现在普通人身上,在华侨身上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热心公益的古檗山庄主人黄秀烺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旅菲侨领——古檗山庄的主人黄秀烺。

黄秀烺虽然从小在菲律宾,但是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怀一点都没变,他和檗谷的乡亲相处也非常融洽。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古檗山庄

他在菲律宾的时候,还买了大批的龙眼苗和优良稻种送给村民,发动大家播种。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黄秀烺不仅爱家爱乡,而且是一位非常出名的爱国侨领。他独资修泉州开元寺、西塔,还有厦门的同文书院、厦门轮渡码头。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古檗山庄题咏集》序中,黄秀烺动情亲书:“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厝于斯,祭幽宫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现当今,我们走在古檗山庄,不但可以一窥康有为、梅兰芳、林纾等人的书法题咏,东石文人骚客留下的墨宝,还可以以史为证,感受黄秀烺的那份“仁和”赤子心。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历来东石人都非常重义好善,“仁和”这两个字其实在很多华侨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蔡敦福的住宅

庭院深深深几许,走近旅菲华侨蔡敦福的深宅大院,红砖柱式外廊,绿釉瓶式栏杆,传递着浓郁的异域情调。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两边都各有一个六角亭。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东石金泽村党支部书记

蔡清标

蔡敦福全家祖祖辈辈都是开药行的,所以他的父亲去了菲律宾之后,就开始开药店救人,赚钱之后就回来盖了这栋房子。这些华侨回来之后,还为村里办小学、幼儿园,铺路,建宗祠,包括开通水电。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东石侨联主席

蔡长质

东石全镇43个自然村,差不多每个村都有侨厝,以前叫做番仔楼。东石镇大概有10万华侨,这些华侨都非常愿意回来资助教育事业和家乡的建设。尤其是解放初期东石还没有任何中学的时候,马来西亚仁和公所就发动所有的东石人来捐资建侨声中学,为什么叫做侨声呢,就是华侨的心声。每家每户都捐资,甚至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都节衣缩食来帮助建设侨声中学。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出镜记者

林志敏

可以说小到一条路,大到一间学校,只要是家乡有需要,华侨都会尽心尽力地奉献,他们的这种精神真的是非常宝贵的。

是的,东石为什么叫做“仁和里”呢?就是因为东石人在海外非常团结,对家乡的事业,就像你说的,一条路一所学校,他们都非常乐于捐献。

旅居海外的东石乡亲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以“仁和”两字来命名同乡社团组织,比如公元1883年,马来西亚太平市最早成立的“太平仁和公所”,比如新加坡仁和联谊社。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老闽南」千年古镇 仁和故里

对他们来说,“仁和”已经成为抹不去的“摇篮血迹”,成为必须践行和弘扬的一种特别的精神。

八百多年前,朱熹来到东石,可能是看到东石人团结仁爱,感受到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才发出“仁和”的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