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一下兩條人命,弊端被無限放大

滴滴連續出現車主殺人事件,從新聞事件的時間間距來看,滴滴安全性甚憂,但是如果從載客量來計算,這兩個按鍵依然是低概率事件。在對受害者表示惋惜的同時,我們是否真的要滴滴這樣的創新企業一棒子打死?

出行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大概率行為,對於出行安全,除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概率,還有現在面對的被搶劫殺害的幾率,如果可以拿到每年全國在交通工具遇害的人,估計絕對不止這兩件。滴滴事件之所有為關注因為這個品牌一家獨大,已經是出行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市場化品牌,其他各地出租車、黑車發生的詐騙、劫殺案件並不會被放得那麼多。

當然,有問題就得想改善的辦法,無論對企業還是公共管理都是必要的要求。

1、滴滴繼續清查核實司機的資質、背景,對不良行為及時跟進,基礎判定無害上崗。

2、對乘客做深度教育,絕對不能為了給司機省了提成,或者為自己省一點車費而取消訂單打滴滴車,這種乘客條款不是打勾確定的免責條款,而是通過技術手段,例如視頻播放的形式讓乘客掌握安全事項。

3、國家監管部門不用急於找人承擔責任,更應該從安全認證方面對滴滴配合認證司機的安全性。

滴滴事件不是無力捉拿罪犯,而是消除潛在犯罪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對企業的打擊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對比走路是否比坐車更安全,然後是否選擇走路,走路其實也很多危險,廣告牌脫落、不明力量衝擊都可能造成傷害,但是我們做不到不出行。

滴滴一下兩條人命,弊端被無限放大​曾經的滴滴廣告被視為不良誘導,如今美好不再,願大家出行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