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胖百病生”,真的只有胖的人才会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困扰吗?

对于身材肥胖的人来说,为了远离三高风险,不仅要在吃饭前对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三思,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健身,而那些拥有“吃不胖”体质的人则理所当然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但最近科学家给瘦子们提了个醒:别疏忽锻炼,说不定你是“隐藏的胖子”。

如今的社会,女性更加追求骨感,男性追求肌肉的年代,“穿衣显瘦、脱衣有肉”成为大家的最终目标,但你脱衣有的那些肉都堆在什么地方?

胳膊上?

大腿上?

还是……腰上?

我们以往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总是通过BMI的指数来体现,但是近期一项研究表明,腰围是内脏肥胖的标志。腰围大的人,即使BMI达标或偏瘦,但内脏中却可能已经堆积了大量脂肪。

“不是吃不胖,只是胖得比较有深度。”

“一胖百病生”,真的只有胖的人才会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困扰吗?

内脏脂肪是当皮下贮库不堪重负或无法贮存时积累的一种病理性贮库。内脏脂肪的特征是对脂肪分解更敏感,并且能够分泌更多的炎性细胞因子,这一系列反应可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一胖百病生”,真的只有胖的人才会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困扰吗?

我们常见身材的分布主要是梨型肥胖和苹果型肥胖。但是梨型人群的脂肪主要是集中在臀部和大腿部位,但是苹果型人群的脂肪却主要集中在腹部。这样更容易形成“内脏脂肪”的堆积,高血压风险更高。

“一胖百病生”,真的只有胖的人才会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困扰吗?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是一项为期12年,纳入12907名参与者的队列研究。研究证实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且与腰围正常的人群相比,

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

换言之,腰围大和体型胖的人一样容易得高血压

研究表明,亚洲人群的体脂分布更容易呈现中心肥胖的“苹果型”,因此建议,当试图预测和筛查人群高血压风险时,应联合应用BMI(体质指数)和腰围

腰围:

  • 测量方法:受试者直立、放松,在髂嵴上方水平测量,通常在肚脐水平。

“一胖百病生”,真的只有胖的人才会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困扰吗?

所以,吃不胖的朋友们,低头看一眼你的小肚腩吧,开始制定自己的瘦身计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