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之首,爲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爲自己畫了一筆

曹魏的將領群體中,與曹魏沒有宗族關係的異性將領佔多數,在當時有五位虎將最為出色,稱為“五子良將”,而其中的張遼就是五子良將的魁首,那張遼在歷史中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在他投靠曹操後,又立下了那些名留青史的戰功。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張遼字文遠東漢幷州馬邑縣人,史書記載他們家姓聶不姓張,後來因為要躲避仇家,所以改了姓,張遼從小武力超人和呂布是同鄉,而張遼去當統兵的將領也是和呂布有關係,就是丁原。就這樣張遼就給丁原當了部下,後來丁原帶領這支軍隊進了京,就被董卓手下的呂布給殺死,丁原這支部隊就歸了董卓,後來董卓把漢獻帝遷到了長安,呂布又刺殺董卓,張遼又成了呂布的手下,在建安三年的時候,曹操出兵消滅了呂布,張遼最終歸附曹操,從此就開始大放光彩。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孔子曾經說“三十而立”,這個“立”據研究者表明在社會上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張遼來到曹操手下剛好三十歲,而他到了曹操的手下之後,果然很快就在曹操的將領隊伍中脫穎而出,而且做出貢獻,就是歷史著名戰役“孤膽勸昌豨”。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當時曹操率兵打下了徐州的首府下邳,把呂布殺死以後,徐州下屬的其他部分,還有武裝力量的殘餘,這些人都是呂布的支持者,特別是徐州的濱海地區,靠近東海這一帶,這批人的數量也不佔少數,其中有一個比較強勁的人物叫做昌豨。

曹操就派張遼與夏侯淵去討伐昌豨,當時昌豨的大本營建立在一座山頭上,叫做三公山。當時昌豨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張遼和夏侯淵打了幾個月沒有打下來,結果刀槍沒有打下來,最後卻靠張遼的嘴皮子把昌豨給拿下。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張遼雖然是個武將,但他不是粗人,反而心還很細,當張遼去巡視陣地的時候,他發現被包圍的三公山昌豨站在高處,眼睛總是盯著他在看。而且打仗時從山上往下射的弓箭,也比以前少很多,他就覺得這個事情有點奇怪,覺得對方有想投降的念頭。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在一次爭鬥中,張遼就靠近前去跟他搭話,說了幾句,果然發現昌豨有投降的意思。這時張遼就說:現在的曹公仁意無敵、現今形勢良好,如果來投降肯定會受到重賞,昌豨為了證明這是真勸降,就讓張遼一個人來到軍營,好好的談了談心,昌豨還帶著張遼見了見自己的家眷。小編:在歷史中,男性與男性之間能夠邀請對方來到自己的家裡與家眷相見,這就相當於有親兄弟一般的情分了。就這樣昌豨同意張遼一同出城,投降曹操,最後曹操又把它放回來了,只不過改換了門庭,成為了曹操的手下,從這一戰就可以看出張遼是一個膽大、心細的將才。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當然張遼也是人,是人就要犯錯誤,張遼在戰功建立以後,也開始犯錯誤。史書上記載叫“任氣”,意思就是氣勢凌人,別人不好相處,歷史上的事例,史書上也有記載,在打敗了烏丸以後,曹操接下來就要進攻南方進軍荊州。進軍荊州的第一個預備性的步驟,就是把三員將領派到接近荊州的前線,由三員將領(于禁、樂進、張遼五子良將的三位)分別鎮守三個軍事據點,這三個軍事據點形成一個三角形,彼此之間相距不過幾十里,這三位將領關係就不協調,誰都不服誰,曹操便派了趙偐來給他們三個做思想工作,這事情最終才算解決。

五子良將之首,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在歷史冊上為自己畫了一筆

張遼從鬧矛盾事件便意識到自己犯錯了,於是他便痛改前非,而且改得很徹底。正是因為張遼改錯改的徹底,才有了他更加輝煌戰功的建立,就是“逍遙津之戰”,張遼再一次證明了自己,在這一戰中用七千人擋住了孫權的十萬人馬,是三國時期守城戰裡邊三大經典的第一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