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系列之十二

禪風之“話頭”

璞石

《读书笔记》系列之十二

說說公案禪。

公案者乃佛祖之機緣,蓋非一人之臆見,乃會靈源,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同稟三界十方百千開士之至理,不可義解,不可言傳,不可文詮,不可識變......一呵一喝,要見實詣。一棒一痕,要令證悟。一動一參,如官府頒示條令,令人讀律知法,惡念才生,旋即寢滅也。

到南宋公案禪又過渡到看話禪,此即是公案禪的另一個名稱,又叫“看話頭”。起源於臨濟宗下的大慧宗杲。宗杲先學曹洞,後學臨濟,即改學後,對曹洞的“默照禪”極為不滿,大肆攻擊“默照禪是邪禪”。宗杲的所謂看話頭是從一個個公案,來勘驗修道者的見地程度。看話禪的功用是:“但將妄想顛倒地心,思量分別地心,好生惡死地心,知見解會地心,欣靜厭鬧地心,一時按下,專心看個話頭。例如僧問趙州從諗,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此一無字,乃是摧破許多惡知惡覺的器仗。”

宗杲在抨擊“默照禪”的同時,提倡“狗子”,“佛性”等看話頭用功方法,以看話頭來摧破思慮情識,使得修行者在突然間達到大悟徹悟,平等一如,不即不離的自在境界。

話頭很多,諸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還有“唸佛是誰”,最為普遍。所謂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託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就是說“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作不生。要求你在參話頭時,不掉舉(不散亂),不昏沉(不打盹),不著靜,不落空,叫作不滅。要學會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作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柺杖。何謂疑情?即是:如問唸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唸佛,但是用口唸呢?還是用心念呢?如用口唸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了?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字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越好,指極細微的思維活動)。要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好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著,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管它,疑念不在了,再細微地提起(即重念一句“誰在唸佛或唸佛的是誰”)。注意要專注在這個“誰”字上。提起話頭和專唸佛號不同,請體會!這實質上就如禪宗行人經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不怕,要當即看到念起的頭),要時刻觀照到這個念頭起的開頭,這也叫觀心,當念頭剛一露頭,你就看見了,念頭就自然轉空了,妄念起不來,就是心空及第歸。

下面再簡略介紹下“默照禪”的禪風。此禪風倡自曹洞宗下的宏智正覺禪師,他與主倡看話禪的大慧宗杲,活躍在同一個時代,而且旗鼓相當。只是自己帶領徒眾習練默照禪,對宗杲的大肆攻擊不予理睬而 已,當時習練者成千上萬,效果顯著。

正覺的“默照禪”在靜坐時強調要用默照功夫,就是有默的靜功,亦要有照的作用,其實,這與天台宗的止觀功夫類似(有止,還要有觀)。也和禪宗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所言:“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反照,勝卻前空”的宗旨相通。並且與唐永嘉玄覺的“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契本空空的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禪宗永嘉集》。其理相似,宏智正覺的默照禪與“枯木禪,只管坐不臥不同。如果是落於呆若木雞似的死記當中,失去觀照,那就真是枯木禪了。”如果說非要比較兩者誰優誰劣,實在沒有辦法說,更不能攻擊某一方,只要是用之得宜,都是極好的方式方法,再者方法是死的,應用是活的,不能一定說哪方好,哪方壞。

(未完待續)

璞石,實名陳秉鈺,大型國有企業退休幹部,今年85歲,現居馬鞍山。

《读书笔记》系列之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