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走访安徽贫困村:斯是陋室,扶贫暖心

中国青年网萧县8月2日电(通讯员 李东睿 姚语师)2018年7月31日,炎炎夏日

长安大学赴萧县“土地资源规划,交通建设扶贫”暑期实践队13名队员们走进马井镇,穿过一条条乡间小道,走进了一间间朴实的民宅,也走进了一段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今日寻访的主人公之一是贫困户范广伯,实践队员一行人来到范伯伯家门口,范伯伯并不在家中。队员们便在门口等候着他,过了一会儿看见不远处,一个骨瘦嶙峋的人驾着一双拐杖,步履蹒跚地向队员们走来。“呐,老范来了。”范伯伯隔壁的邻居说道。实践队员们忙要上前搀扶,范伯伯轻轻摆摆手说:“不用了不用了,我都习惯自己来了”,队员们只好作罢,他迈着沉重的步伐带队员们走进家中,房屋不大,但干净亮堂。范伯伯积极热情的配合了队员们的采访。

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42岁的范伯伯2007年时发现患上强制性脊柱炎,2015年因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在此期间,范伯伯为了两个孩子,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着家里的八亩地,边看病边建房,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谈及这段辛苦非常的日子,范伯伯没有任何的抱怨,饱经风霜的面容上反而露出一点笑容:“我就想着在能干的时候,要给两个孩子把房给建起来。”

在范伯伯患病后,高昂的医药费使得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更为困难的境地。妻子一边在纺织厂打着工,一边照看家中地八亩地,栉风沐雨。家里的两个孩子,大儿子正在河南上大学,小儿子早早便辍了学,决心打工以便照顾生病的父亲,帮着母亲操持家中劳务,为父母分忧。

长大学子走访安徽贫困村:斯是陋室,扶贫暖心

实践队员与范伯伯进行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语师 摄

范伯伯不仅是一位父亲,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赡养两位老人的义务,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他的身上。说到两位老人近况,范伯伯的目光变得深沉,浑浊的眼中隐隐泛起了泪光。67岁的母亲身体还算硬朗,69岁的父亲患病导致身形十分削瘦。范伯伯用微微颤抖的手攥紧队员们递来的纸巾,空洞失神的目光不知道落在地面的什么地方,对队员们、更像是对自己喃喃着:“今天对象带他看病去了,我不能一块去,很担心他。”范伯伯的述说,让在场的队员们都湿了眼眶。采访结束之后,范伯伯从带着厚厚垫子的座椅上艰难起身,热情地坚持要送队员们出门。

在走访中,范伯伯不止一次地诉说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感激之情,低保政策保障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温饱,健康扶贫让他不再需要每月花费十几万看病吃药,教育扶贫和雨露计划补贴刚上大学的儿子的学费和各项生活花销,残疾人补助更是减轻家庭的许多负担,保障了家里的基本生活。

“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如实道来,世间又怎有命运一说,十年前,命运捉弄了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十年后,他用满脸的笑容回应这所谓的不公。

辞别了范伯伯,队员们又来到了2016年刚刚脱贫的共产党员梁士瑞的家中,73岁的梁爷爷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儿女都已结了婚,在城里定居后虽然不常回家但每晚都会打电话与梁爷爷唠唠家常,梁爷爷不想让儿女为自己担心,每当儿女们问起他的健康状况他总说自己的身体还很硬朗,平时见不到面的一家人只能把思念积攒到逢年过节才能团聚的时候。“今年我家里还添了个重孙呢”说到这里梁爷爷咧嘴笑起来,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幸福。住在这里梁爷爷不会感到城市的喧哗,只是偶尔会感到孤独……

当队员们问起国家的扶贫政策,梁爷爷暗淡的眼眸一下子显得明亮闪烁,因为国家政策的落实给了爷爷莫大的帮助,在无助的时候为爷爷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方向。梁爷爷为几位队员介绍起来,通过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梁爷爷现在的生活已经能自给自足,一个月领着九十元的养老金,自己种两亩地得收成,将剩下的十几亩地租出去能拿到每年每亩两三百元的租金,生活不算富裕滋润,但吃穿不愁。梁爷爷脸上露出了满足而喜悦的笑容,不禁感叹道:“小时候家里人都吃不饱,现在政策好多了,不愁吃穿,看病还不用花钱呢”。

长大学子走访安徽贫困村:斯是陋室,扶贫暖心

实践队员们与梁爷爷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姚语师 摄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只要心灵之泉不曾干涸,在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实践队员有幸得识这些坚强的人和他们强大的内心,他们的故事更加坚定了队员们在助力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决心,石赤不夺的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