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平凉劫盟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这件事对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而知而行


平凉劫盟,大唐帝国走向衰落的历史拐点

秦玉龙/文

大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九日,上午或中午,平凉(今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史称“平凉会盟”或“平凉劫盟”。

当时平凉被吐蕃占据,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伺机劫唐主盟使浑瑊(jiān)。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以除掉唐将。平凉劫盟发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再起。此后双方30余年未再盟和,直到821年长庆会盟,此时吐蕃已日暮西山,大唐也渐入黄昏。

据平凉文史学者邸广平先生考证,位于平凉城西虎山村的会盟坛,经受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遗迹仍矗立在泾河北岸。对它的存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太平寰宇记》载:“会盟坛在县西北五里,右甲积谷(峪)川东南二十里……”明代的《平凉府志》和民国期间的《平凉县志》都有清楚无误的记载。

邸广平先生曾两度前往观瞻,同样认为现存的那个被当地农民称为“大土台”的遗址,就是唐蕃会盟的会盟坛。大土台北约200米就是北山,排列着三条沟谷,确有具备史书所记载的伏兵条件。现残存的会盟坛高6米,直径11米,占地约120平方米,呈圆锥形,顶部为平台,它的周围是农田。

据当地农民说,解放初期曾铲平了一部分,但后来被有关方面制止了。也有人说,若干年前曾有人来此调查,说由于没有夯土层而被否定了。然而,却无人能解释这个大土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它与史籍记载的会盟方位与里程能完全吻合。

他认为,当时的平凉是吐蕃的控制区,吐蕃统帅尚结赞并非真心会盟。会盟只是欲劫持唐朝良将的一个圈套,因而筑坛也只能是匆促堆起的大土台而已。当时吐蕃是否掌握夯土技术姑且不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尚结赞决不会把筑坛当作一项重大工程认真对待,现在残存的会盟坛比原来的小了多少,已无从考证,然而它就是唐蕃平凉会盟时的会盟坛则是可信的。作为历史遗址,应该加以保护。

1200年前的四月十九日,泾水河畔,平凉城西北五里的会盟坛上,旌旗猎猎,表面上呈现出一派和解的气氛。但当双方的会盟大臣登坛更换礼服之际,鼓声顿起,埋伏于山谷间的吐蕃骑兵冲出,演出了一幕劫盟的悲剧。好在唐朝会盟代表、前敌总指挥浑瑊将军身经百战,一看大事不妙,于仓卒间跃上马背,向东急驰,幸得骆元光(李元谅)接应救援才得以脱险。然而,唐朝会盟副使崔汉衡与60多名文臣武将,皆被吐蕃扣押,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平凉劫盟的结果,固然未能使吐蕃劫杀唐朝大将浑瑊、马燧等人的如意算盘得逞,但两国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之后,唐对吐蕃以及回纥、南诏等的政策有了新的调整,吐蕃也由此从强盛走向衰败,直至分裂。而大唐在与吐蕃、回纥两国大规模交战的数十年中,致使帝国元气大伤,从此走向了没落。

邸广平先生认为,平凉会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但由于其结果成“劫盟”,没有产生盟约,使得当时自认为世界霸权的唐帝国上下,颜面尽失,丢人丢地盘,所以在正史中记载不多。这一事件被后人拿去,演义给了杨家将。西北地区最为流行的秦腔剧本《金沙滩》、《双龙会》就是以唐蕃“平凉会盟”为素材的,其实宋代平凉没有发生过劫盟事件。

下图为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虎山脚下平凉会盟坛遗址。








秦玉龙


平凉劫盟,大唐屈辱的历史,又叫平凉会盟,是吐蕃借约唐会盟平凉之时,伺机劫唐主盟使浑瑊,原因是吐蕃屡遭失败,吐蕃尚结赞遂图谋劫,平凉劫盟发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复然。平凉劫事件,吐蕃扣押唐军五千余人,被俘一千余人,还有文臣武将六十多名。历史的屈辱。之后,三十余年,唐蕃末曾盟和。直到821年长庆会盟,但此时的大唐己渐衰落,吐蕃大势也己去。平凉劫,失良将,丢地盘,大唐颜面尽失,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平凉劫盟,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也就带动了后来的许多民族英雄的剧本出现,《杨家将》《双龙会》《金沙滩》。这些英雄的事迹,影响至今,经久不衰!🦄🌺🌺





飞天ZY漫雪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唐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朝、元朝等寥寥几个朝代可与之比拟。但是以唐朝之强盛,也免不了有屈辱的历史,平凉劫盟就是其中的一个影响我国历史进程的事件。

平凉劫盟的主角是大唐和吐蕃。吐蕃位于唐朝的西南部,自松赞干布带领吐蕃崛起以来,吐蕃就成为了大唐西南边境的主要威胁。吐蕃与唐朝对峙的这些年,时而和亲,时而举兵进犯,这种忽战忽和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两百年。

公元783年,唐朝与吐蕃在甘肃清水举行了和好会盟。这是唐朝与吐蕃的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本次会盟中,唐朝拿出了极大地诚意,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割让给吐蕃。但是吐蕃对此并不满足,以至于酿成了后来的平凉劫盟事件。

清水盟约签订不久之后,本以为两国将迎来久违的和平,但是唐朝却爆发了“朱泚之乱”,唐军发生了哗变,占领了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为了平定叛乱,唐德宗将西域的两块重要疆土割让给吐蕃,并承诺每年向吐蕃缴纳彩绢一万匹以作岁币,请求吐蕃出兵帮助平乱。

吐蕃得到了好处,立即出兵帮助唐朝平乱,没过多久,吐蕃与唐朝联军就大破叛军主力。但是吐蕃军中也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大规模疫病,便匆忙赶回吐蕃。此时,叛军主力遭到重创,唐朝军队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收复了长安。

按照先前约定,唐朝应该将西域的伊西、北庭两地割让给吐蕃。但是唐朝君臣却认为吐蕃中途退出,拒绝割让土地。吐蕃却认为当时自己退出时,大局已定,而且吐蕃在平叛过程中是主力,叛军主力的溃败,吐蕃也出了大力,自己完成了唐朝的要求,唐朝应该履行承诺。

就这样,唐朝和吐蕃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在吐蕃参战之前,唐朝军队一再败退,吐蕃的参战既震慑了敌军,又增强了唐军的实力和士气,尤其是武功大捷,消灭了敌军主力,改变了战场形势,虽然吐蕃在没有完全收复长安前就打道回府了,但是改变不了吐蕃参战对战局的影响。

大唐拒不履行承诺,吐蕃大臣愤愤不平,吐蕃的大相尚结赞原本以为大唐是礼仪之邦,所以才会在没有收到报酬时就出兵,没想到唐朝食言,并没有将报酬如约交到吐蕃手上。在惊讶、不满之余,吐蕃决意对唐朝背信弃义的行为进行报复。

吐蕃撕毁了《清水盟约》,主动挑起战端,大举进攻唐朝边境。当时唐朝在边境部署的军事力量非常弱小,吐蕃军队没费多少工夫就占领了凤翔以西的广大区域,凤翔距离长安只有一百多公里。

但是入侵的吐蕃军队实力也比较弱小,随着战线的拉长,这支军队渐渐出现了颓势,无力攻陷长安。吐蕃大相尚结赞一面要求唐朝和谈,一面转道进攻唐朝其他区域。吐蕃的行为非常古怪,不仅将占领区域的百姓全部掳走,而且还将城池焚毁,想来是表达自己对唐朝背信弃义的宣泄。

或许是占了吐蕃的便宜,唐德宗自知理亏,甚至还想联合吐蕃夹击讨厌的回纥,所以唐德宗派使者给尚结赞送去亲笔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服软之意。但是吐蕃吃过一次亏后,也多张了个心眼,假意答应了唐德宗的请求。双方在平凉会盟时,吐蕃军队突然暴起发难,击败前来护卫的唐军后,又将平凉附近州县劫掠了一番,这就是著名的“平凉劫盟”事件。

当时大唐和吐蕃都有内忧外患,既要应付敌国的觊觎,又要面对国家内部的隐患,可谓是难兄难弟。但是平凉劫盟事件后,双方期待的和平局面彻底破裂,使两国失去了和平发展、重新崛起的契机,从此一蹶不振。

平凉劫盟事件之后,两国重新回到敌对状态,虽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是边境冲突不断,极大的消耗了两国的国力。唐朝为了创造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调整了对外政策,被迫与回纥进行和亲,与南诏媾和,与将自己驱逐出西域的大食和天竺交好,既耗费了物质,又牺牲了尊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国的互相消耗也让敌国看到了崛起的机会,虽然两国醒悟过来之后,再次休兵,但是双方已经失去了讲和的基础,始终在边境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防备对方,消耗了自己的国力。最终导致了两大帝国的衰败,更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