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甘坑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300多年前,甘坑村的开基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谢文明、卓美发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便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小镇传奇 领略不一样的风情

入到甘坑客家小镇,乍一看,有点水乡古镇的味道,原来相传以前的甘坑村西北面牛尾岭山下有个小村子,叫“合罗口”。

村子里世袭村长在苏州有一富甲一方的亲戚,村长家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都会送到苏州读书。

村长有个女儿,名曰慧玲。从小聪慧过人,极富灵性,只要哥哥从苏州回家来,总闹着要哥哥教她识字读书,而且过目不忘。村长见此,破例让女儿随同儿子一起到苏州读书 。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10年。原来的小女孩出落为貌美如花的少女。不但饱读诗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乾隆皇帝四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苏州。一天,乾隆在苏州河雨中泛舟,忽闻岸上有古筝弹奏,那曲子不是别的,正是《高山流水》。乾隆被那优美的曲子吸引住了,他令人将船靠岸,然后沿着那美妙的声音寻去。来到一典雅的古宅前,原来是当地大户人家。入内,风流倜傥的乾隆眼前一亮,但见一位十七、八岁模样少女怀抱古筝,神情自若,在轻轻弹唱。一头飘逸的黑发,披肩而下,那瓜子脸镶嵌着樱桃小口和水灵灵的大眼睛。乾隆心动了,那晚他没有走出古宅。后来,慧玲被乾隆派人接进宫中,成为妃子。村长高兴了,便将村名改为“妃子村”,甘坑人为了纪念这位妃子,所以这里的布局装潢便带点江南的味道了。

甘坑是一个四山环抱、活水长流的小村庄。甘坑之甘者,甜也。什么甜?水甜。甘坑曾经遍布泉源,泉水清凉透澈,如甘露一般,客家先民们无论在哪里劳作,都可以就便找到泉眼,在劳累口喝之时,顺手掬一捧泉水,解渴提神、沁心润肺,真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独特的客家民俗与美食文化

麒麟舞

麒麟舞是深圳客家人独特的民俗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深圳龙岗原住民以客家人为主,深圳民间活跃着多支麒麟队。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客家凉帽

过去,客家地区的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客家凉帽,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除正面外,四周还垂挂着10多厘米长的折叠均匀的布,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更有意思的是,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是否挂有彩带便成了判断客家姑娘是否出嫁的标志。

史籍记载客家妇女戴凉帽,可追溯到宋朝苏东坡在惠州任职时期,有近1000年风俗。深圳甘坑凉帽制作的历史有200多年,经历了6代人。清朝年间,深圳甘坑凉帽村的开村始祖张锦超,学到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全村均以织凉帽为生。

舞龙

深圳舞龙舞的是布龙,以竹木架制骨架,用布料做龙身、龙面。龙头由嘴部、前额、后脑、角、手柄(龙把)等部分组成,体积较大,造型复杂,颜色鲜艳,头角峥嵘,显出龙的威风。在客家人的心目中,龙和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涛骇浪的破坏者;它的力量,就连最凶猛的野兽也不能匹敌。龙既是水中的主宰,在客家地区,客家人皆立庙祭祀,以求风调雨顺。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客家打蘸

过去深圳客家人特别重视祭祀活动,祈神拜佛极为虔诚。其中最隆重的仪式即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一片喧腾,热闹非凡,附近小贩也云集于此趁此机会大做买卖。先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典仪式,祭桌上摆满精美的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一片香雾缭绕。首脑身后,簇拥着全圩居民。首脑行礼时,乡民跟着伏地叩拜,九遭之后礼毕,居民就在广场上开始连续嬉戏七天八夜,尽情吃喝赌闹,通宵达旦,一片喧嚣气氛。打蘸期间,人们极尽奢侈,同时八天乐此不疲。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客家女子哭嫁

昔日深圳客家人保持着客家的传统习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个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这么长的时间,泪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现红肿,而这使得新娘更显楚楚动人,可能正应了“经常性地流点眼泪有助于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显得最漂亮”的俗话。

完婚之日,当迎亲队伍临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庄时,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带领迎亲队伍经火“避邪”之后,方可进村正式迎亲。拜见过岳父母之后,村中长老即宣布良辰到了。

此时,新娘即娇婉缠绵地哭辞父母,轻移莲步,款款出门,频频回望,之后即登轿起行,陪嫁女亦随轿送行至夫家。迎亲队伍一路上笙歌不绝,鞭炮、烟花不停地放。陪护新娘的伴娘每隔十来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长的红绳,意为完婚后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随着时代的变迁,深圳女子哭嫁习俗现已不很流行。

美食文化

艾粄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如萝卜粄、仙人粄。

艾粄,是一种美味的客家特色传统小吃,古时候,在清明时节,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艾粄。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鸡屎藤粄

“清明不食青,走路两头轻”,这是深圳本土客家人的一句老话,意指清明时节一定要吃由粗叶、鸡屎藤等野生植物制作的点心,俗称茶果。鸡屎藤其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风利湿,止痛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鸡屎藤来做粄是客家人的特色小吃。

盐焗鸡

盐焗鸡是广东久负盛名的一道特色传统佳肴,也是广东本地客家招牌菜式之一。盐焗鸡首创于广东东江一带。300多年前的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把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这种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争用最好的菜肴款待客人,于是创制了鲜鸡烫盐焗制的方法现焗现食。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客家盆菜

客家盆菜,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最初的客家盆菜是客家人在过年过节时,各人带自备的食物相聚一堂,但古代交通不便,相聚时食物已冷却,翻热时把所有食物倒在一个大盆中煮热,就成了盆菜的雏形,客家人红白二事,过年庆祝都会在客家围屋内大摆盆菜宴。

客家茶果

客家茶果的诞生是由于客家人喜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于是以糯米制作成甜咸糕点,边吃边谈,由于它配茶吃最适合,所以命名为“茶果”。在春节、元宵、清明都有保持做茶果的习俗,而最古老的茶果称之为:“鸡屎藤粄”。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鸡屎藤”是一种藤草植物,虽然名字听来很不雅观,但是它却可食用。每年过了立春,万物更新,清明前后,草叶新绿,人们上山将“鸡屎藤”采摘回来,洗干净,晾干水,捣碎,拌在糯米粉、粘米粉中,按比例掺上红糖搓匀,捏成一个一个,放在蒸笼上蒸熟,制作成甜“鸡屎藤粄”,颜色黑黑的、清香可口,风味独特。民间的说法,吃了清明“鸡屎藤”,清祛湿毒,在来近的夏天,不会生疮。“鸡屎藤”除了自家吃外,还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三及第汤

三及第汤是一道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 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上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几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腌面,这样丰富的早餐是许多客家人的最爱。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人文浓厚。据传,古代客家地区的读书人在每次应试之前,家里人必会做一道三及第汤给他们,预兆他们三连及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荣宗耀祖。

猪肚鸡

猪肚鸡又叫凤凰投胎。是广东省传统的客家名菜,为广东客家地区酒席必备的餐前用汤,汤里浓中带清,有浓郁的药材味和胡椒香气。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相传在清朝时期,宜妃刚生完太子,因为宜妃有胃病,产后身体虚弱,乾隆吩咐御膳房炖补品给宜妃吃,可是她吃什么都没有胃口,凤体日渐消瘦。宫里的太医想尽办法做种种名贵补品给宜妃吃,还是无济于事。乾隆召集太医和御膳房,把旨意传下去,无论用何办法,都要医治宜妃的病。御膳房想到“药补不如食补”的方法,于是把民间传统坐月子吃鸡汤的做法加以改良,把鸡放进猪肚里加上名贵药材炖汤,宜妃吃后果然胃口大开,经过一段时间饮食调理,宜妃的胃病已痊愈而且肤色也红润有光泽,美艳动人。这道菜不仅去病强体,也有养生保健之功效,从此乾隆把这道菜叫做“凤凰投胎”,就是猪肚鸡火锅,便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客家黄酒

客家黄酒又叫客家娘酒,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摆筵席宴宾客,称之为“做酒”,如子女毕业要“做毕业酒”,婚娶要“做暖轿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周岁要“做周岁酒”,老人寿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师学徒要“做拜师酒”、“做出师洒”,诸此种种,显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不过客家人所说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制的黄酒,这种黄酒,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酿制,酿制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承担。酿制黄酒水平的高低,还是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呢。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在客家人的饮食中,饮酒是很普遍的习俗,客家人年长的会饮,年小的也会饮,有的客家地区在盛夏时还以酒代茶,普遍饮用。至于节庆佳日、喜庆寿诞上、酒是缺少不了的助兴饮品。

客家俗语中,有句话叫做“蒸酒磨豆腐,唔(不)敢逞师傅”。就酿酒而言,除了人的因素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第一是要选优质酒饼,第二是水质很关键,要用纯净而清甜的山泉水或井水。黄酒与米酒及高粱酒截然不同,因其含酒精度数极低,口感清醇略带酒味,故老少皆宜,特别是客家妇女尤其喜欢这“既解渴又有补”的黄酒。生活中因喝米酒或高粱酒而酩酊大醉的人,大家见过很多很多,而因喝黄酒而醉倒的却绝少绝少。

家家酿黄酒,人人喝黄酒,黄酒的普遍性可以说是客家农村中极为独特的一种社会现象。黄酒由糯米制成,糯谷在客家农村极易种植,且价格低廉,只比普通稻谷贵一成多,而蒸一缸酒,糯米的数量又可多可少,再加上工序简单,客家妇女人人会做。热情好客的客家人,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设宴“请酒”时,黄酒是必需品,席间一人一碗,边喝边斟、边斟边喝,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相互敬酒,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为宴席增添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酿豆腐

“酿”,在客家话里指“塞入馅料”,如酿豆腐有些客家地区也有把“酿”读成“让”的,即称为“让豆腐”。客家酿豆腐久负盛名,是客家名菜之一。制作时,把豆腐斜切成约一寸见方的三角块或者直接在豆腐中间切开,然后,投入油锅中炸一会,再横切开,在里面塞入猪肉、糯米、大蒜、五香、辣椒粉等拌成的半熟佐料,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其味鲜美无比。正月期间有客来访,这个菜被作为整个酒席的头道送酒菜,献给亲友。酿豆腐鲜嫩滑香、营养丰富,是客家人过年的保留菜式。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酿苦瓜

酿菜是客家菜系中最为常见的菜品之一,酿苦瓜与酿豆腐、酿茄子、被称为“煎酿三宝”;

清蒸而出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苦瓜香气诱人,微苦鲜香,不但有清热解毒、明目败火、开胃消食之效,还因为它是蒸菜,吃了可以暖胃益气。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苦瓜身上一粒一粒的果瘤,是判断苦瓜好坏的特征。颗粒愈大愈饱满,表示瓜肉愈厚;颗粒愈小,瓜肉相对较薄。选苦瓜除了要挑果瘤大、果行直立的,还要洁白漂亮,因为如果苦瓜出现黄化,就代表已经过熟,果肉柔软不够脆,失去苦瓜应有的口感。挑选苦瓜时,要选那些表皮看上去青绿有光泽,摸起来光滑,纹理清楚的,新鲜好吃;如果是繁忙的上班一族,可以到超市购买已经调好味的肉沫,既节省时间又方便,而且超市上有很多不同口味的肉沫提供。酿苦瓜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制作馅料

酿春

酿春,有些地方也叫酿春角,客家传统家常菜,符合客家人“好食捞大角”的要求。春在客家话里面只指蛋的意思,取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生生不息之意,比如,鸡春(鸡蛋)、鸭春(鸭蛋)、鹅春(鹅蛋)等等。

「一村一史」·深圳-甘坑客家小镇——领略不一样的客家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