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朝內亂時,北方蒙古爲什麼沒有趁虛而入?

宋安之


確實,不少歷史愛好者很奇怪,在燕王朱棣發動反叛明朝中央的靖難之役期間,燕軍與諸路明軍主力連續惡戰時,蒙古北元勢力並沒有趁虛偷襲明朝北部邊境,這似乎很令人費解,但實則是有其原因和必然性的。

在靖難之役爆發後,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不但裹挾了寧王朱權的軍隊,及附從於寧王的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朵顏部騎兵,大舉南下和東征,與朝廷先後派出的多路北伐軍會戰,並不時東出遼西,與東北明軍作戰。在此期間,北元蒙古人又發生了什麼呢?

可以說,此時北元朝廷及蒙古諸部中發生的政治衝突,絲毫不亞於明朝正進行的內戰。公元1399年,名義上蒙古諸部的最高首領、北元大汗額勒伯克,因為昏聵荒淫,在寵臣綽羅斯家族的浩海太尉的唆使下,竟殺死親生兒子,強娶素有姿色的兒媳為妻;後又在一心報復的兒媳指使下,誅殺了浩海太尉;之後額勒伯克汗為了安撫綽羅斯家族的怨氣,不但下令將公主配予浩海太尉的長子馬合木,更讓馬合木擔任整個瓦剌諸部軍隊的統帥。



昏君: 孛兒只斤•額勒伯克汗

此舉,激怒了當時瓦剌諸部中最為強悍的首領猛可帖木兒(忽哥赤•哈失哈),他憤然起兵攻殺了額勒伯克汗,掠其寵妃(前兒媳),並擅自擁立坤帖木兒為大汗。猛可帖木兒弒殺黃金家族的蒙古大汗的行為,徹底使得名義上在北元汗廷統治下的蒙古諸部瓦解,雖然馬合木、拔突孛羅等瓦剌首領們遵從了猛可帖木兒新立的、阿里不哥後裔坤帖木兒汗。但東蒙諸部的首領們,如前脫古思帖木兒汗舊部馬爾哈咱、也孫臺、阿速衛首領阿魯臺等,紛紛表示反對,他們聯合了實力雄厚的窩闊臺大汗後裔鬼力赤等,起兵反對坤帖木兒汗的合法性,雙方展開了連年的大戰,可說是兩敗俱傷。

在這種情況下,東西蒙古的首領們雖然都有對明朝趁虛偷襲的心情,但都擔心彼此間的緊張關係,因此一直沒有大舉南下的行動。其中,公元1400年二月下旬,瓦剌猛可帖木兒等簇擁坤帖木兒汗,欲以十萬眾襲擊燕王老巢北平城,但因消息走漏,被燕王派遣使者“曉以禍福”,遂不出兵。到了1402年,在戰場上取得優勢的鬼力赤,乾脆自己稱汗,這樣蒙古高原上又一次出現了“雙汗並立”的局面,標誌著自成吉思汗統一漠北以來,蒙古高原的又一次公開分裂,蒙古貴族間徹底撕下了偽裝,赤裸裸的混戰即將拉開帷幕,他們此時更無南征或干涉靖難之役的打算了。


史海悠遊閭春暉


蒙古人應該已經進來過,但是被打退了。

為什麼朱棣的接班人是朱高熾而不是朱高煦,當然朱瞻基很重要,但是朱棣胸中還有個衡量:和蒙古的防禦戰和對內地人的侵攻戰,哪個軍功更大?

中原和蒙古只能守不能攻,朱棣心裡清楚。朱高煦軍功很厲害,是建立在對內地人的戰爭中,這功勞朱高熾身邊也有人有,就是朱瞻基。可是朱高煦身邊可沒有朱高熾那樣可以對付蒙古順利守城的人。朱高熾也是有軍功的人,就是指抵抗蒙古人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