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和珅「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的建議?

馬虎李


這個片段出自於喜劇片《鐵齒銅牙紀曉嵐》,這是個喜劇片,但這個片段讓人看起來卻是陣陣的辛酸和難過。

當時,鬧了饑荒,紀曉嵐與和珅去奉旨賑災,兩人的處理方式和理念卻是大不相同,咱們把兩人的對話來排寫出來,逐步討論和分析。

和珅:三國時曹操煮酒論英雄,他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今夜,和某有同感啊!

紀曉嵐(笑):和大人,大奸與大善豈能並列?唉,你這是誇我呢,還是損我呢?

分析:三國中,曹操以“大奸”的形象示於世人,而劉備以“大善”的形象示於世人,兩人曾煮酒論英雄。而紀曉嵐以清高自傲,對和珅的種種不法行徑自是看不下眼,所以內心中,他是恥於同和珅為伍的。



和珅:行行行,君忠我奸,君廉我貪,君賢我惡,嗯,行吧,天下清名被你佔光,天下惡名被我佔光。那你我豈能不飲上一杯啊?

紀曉嵐:好,飲上一杯。(飲酒)

分析:和珅是個實用主義者,對別人的評議從不在意,從內心中,他尊重紀曉嵐的品格,但對其很在意名聲口碑的作法並不以為然。


紀曉嵐:和大人,咱們還是說點正事吧。

和珅:說。

紀曉嵐:燕城這幫貪官啊,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牲口吃的麩糠和草料。這件事,和大人可知道?

和珅:我知道。

紀曉嵐:那和大人不覺得慚愧嗎?

和珅:我倍覺欣慰。

紀曉嵐:為什麼?

分析:對於賑災,和珅已經參加過多次了,而紀曉嵐卻是個新手。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紀曉嵐的觀察角度是觀察官員們的品行和紀律,而和珅的觀察角度是辦事的效果。

和珅:紀先生你有所不知啊。這一斤口糧啊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

紀曉嵐:可麩糠是給牲口吃的,不是給人吃的!

和珅:哎呀,災民還算人嗎?嗯?

紀曉嵐:你說什麼?

分析:這是兩人理念上的巨大差異。對於受災老百姓的概念,紀曉嵐認為,受災老百姓的尊嚴是第一位的;而和珅認為,受災老百姓的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和珅:你不要把眼睛瞪的那麼大。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

紀曉嵐:此話出自堂堂和大人之口,真是令人震驚。

分析:讀過聖賢書,受過傳統教育的紀曉嵐根本無法理解和珅的觀點。

和珅:你當然感到震驚,你是一介書生,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

紀曉嵐:當朝者不公,自當抨擊!

分析:和珅首先要肯定管理者的功勞,而紀曉嵐首先要批判管理者的失誤。這是兩人處世待事的完全不同之處。



和珅:嗨呀,你幹嘛呀火氣這麼大。來來啦,喝酒(斟酒、喝酒)。紀先生,你見過這個吃觀音土活活漲死的人嗎?

紀曉嵐:什麼是觀音土啊?

和珅:你看看,你不知道。(紀曉嵐斟酒)我再問你,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

紀曉嵐:啊(詫異)

分析:和珅以親身體會來告訴菜鳥事情的嚴重性。



和珅: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啊。(紀曉嵐驚異)。這換孩子吃啊,就是鍋裡的一推肉啊。

紀曉嵐:你——

分析:書本上的東西,紀曉嵐讀過,而和珅見過。

和珅:你以為我毫無人性,是不是?你以為我只知道貪財斂錢,是不是?我親自到災區去過,到那兒一看我心都涼了。我這才知道,不管朝廷發下多少救災的糧食,永遠也不夠。如果我不設法變通一下,那你在災區看到的就不是災民,而是白骨嘍!

分析:和珅進一步解釋“變通”的重要性,強調對於災區老百姓來說,生命比尊嚴更重要。

紀曉嵐:這,賑災的糧款不夠,可以向朝廷再請求撥放嗎?

和珅:朝廷?你知道國庫還剩多少銀子?你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徵大小金川,平準格爾部,眼下國庫就只剩下個空殼子,你知道不知道?

分析:徵大小金川是平息國家的內亂,平準噶爾部是擴大國家的疆域。而國庫中的資金應該怎麼使用是個問題,國家要長治久安,要拓展空間,目前條件下,老百姓就必須付出代價,必須沒有尊嚴地活著。

紀曉嵐:可朝廷還是發了賑災糧款了,我看了他們的賬本,所以的賑災糧款,全都進了這個薛大老闆的錢莊了。

和珅:(擺手)可不能這麼說啊。薛大老闆可是個神通廣大的人,一文錢進去,兩文錢出來,我這才有足夠的錢去救濟災民了。

紀曉嵐:我看了他們的賬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都在侵吞這救災的糧款。



和珅:救命先救官,官都活不了,(砸桌子)還救什麼民。

紀曉嵐:荒唐。

分析:這是兩人又一個巨大分歧。和珅認為,官員從中取利,資本家從中獲益,他們才有辦事(救災)的積極性,而紀曉嵐卻指望辦事人員的主觀能動性。

和珅:這是事實。千千萬萬的災民啊,誰去發給他們賑災糧款,是你發,還是我發?還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嗯?餵飽了他們,他們才肯給我去賣命。

紀曉嵐:(冷笑)真乃曠古之謬論,貪汙受賄居然還有了大道理。

和珅:這是幾十年官宦生涯換來的大道理,這是千千萬萬血淋淋的事實換來的金道理啊,紀先生,他你怎麼就不懂啊你。

紀曉嵐:食君俸,為君分憂,點點滴滴,皆是民脂民膏。和大人,你怎麼忍心在這饑民的口中(敲桌子)去扣出一粒糧食呢?

分析:這就是兩人管理方式的不同之處,和珅以“利”驅人,紀曉嵐以“義”激勵。



和珅:(雙手前擺),又來了,行……喝酒……(斟酒),稍安勿躁,喝酒。(喝酒)。——官字怎麼寫,上下兩個口,先要餵飽上面(手指上天)一個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個口。

紀曉嵐: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代代清官,愧煞大人(手指和珅)也。

和珅:對對對……清官的確令人敬佩,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紀曉嵐:和大人,您就是無敬無畏,所以才無法無天了。

分析:紀曉嵐的出法點是道德的約束,和珅的出發點是利益的驅使。

和珅:那我問你,古往今來,多少清官,多少貪官?

紀曉嵐: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砂。

和珅:對啊,那我不依靠他們,我依靠誰啊?啊,我這個軍機大臣,要是沒有他們撐著,那就是個屁,我容易嗎?

分析:和珅最後點題,這麼大的工作量,這麼紛繁複雜的事務,是依靠如黃河之砂般眾多的獲益者,還是依賴鳳毛麟角的自覺性?

紀曉嵐:(斟酒),好……和大人

和珅:倒酒,倒酒!

紀曉嵐:喝酒,喝酒。


至此,兩人都無語了。紀曉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切實際,而和珅也認識到了處世的兩難。還能如何?兩人都借酒將自己麻醉在這一刻的無奈中。

這樣的解讀確實令人辛酸。

中國的老百姓真的挺不容易,誰不願意過著溫飽而有尊嚴的生活?但每當一個時代需要付出代價的時候,首當其衝的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

其實,哪裡都一樣。只能是衷心地希望大家每個人都能安安穩穩、倖幸福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寫不下去了。

生活不容易,大家且行且珍惜。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件事出自於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一個片段,說的是當時燕城鬧災,紀曉嵐質問和珅。



紀曉嵐說;“燕城這幫貪官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麩糠,和大人可知?”

和珅;“知道呀,我還覺的非常欣慰呢。”

紀曉嵐;“為什麼?”

和珅;“這一斤糧食換成了三斤麩糠,可以救活三個人呀!”

紀曉嵐;“麩糠可是給牲口吃的呀,怎麼能給人吃?”

和珅;“行之將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觀音土,草根樹皮都是可以吃的。”



紀曉嵐;“賑災款不夠嗎?”

和珅;“眼前國庫就是一個空殼子”

紀曉嵐;“我查過賬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在侵吞這救災的款項。”

和珅;“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就什麼民?”

以上是和珅與紀曉嵐的談話。關於這件事,實際上有利有弊,利在眼前,禍在未來。



排除掉個人感情因素,和珅當時的做法非常對。當時紀曉嵐質問和珅為什對燕城官員貪汙不加管理?

和珅當時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對於這件事根本就不想管、甚至可以說不敢管,也就是說和珅根本管不了。



首先,當時災情已經發生,所謂救災如救火,這一時刻如果和珅選擇懲辦貪官汙吏,勢必牽連廣大。如果把他們都打入監獄,又有誰來給災民發放糧食,安排救援?短時間內根本找不到比他們更加熟悉情況的人,很有可能因為處理貪官汙吏導致百姓陷入更重大的災情之中。也就是說這次救災過程之中,當地的官員是不可缺少的存在,根本不能處理。

其次,這些貪官汙吏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位置,第一件事就是向和珅行賄。和珅一來出於自己的私心,二來出於穩定貪官汙吏的目的,必然接受了賄賂。

這就是他不想管也不敢管的原因所在。



禍在未來

和珅的做法在當時非常正確,並無不妥之處,雖然上下貪汙,但是保住了部分百姓。

但是,這種情況發生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而和珅和貪官汙吏沆瀣一氣,最終導致這些官員越來越大膽。今天換成了麩糠,明天就把沙子倒進了鍋裡,美其名曰防止假災民。後天可能就直接把糧食帶進自己的家中,最終整個清帝國變成了貪汙腐敗的天堂。



最終總結,和珅說的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告訴貪官汙吏,在國家困難之時,你們利用自己的優勢要挾政府,貪汙受賄,是不受法律制裁的。而且等到災難過去了之後,活過來的百姓不會追究,自然也就沒有人再提起這件事。甚至部分百姓還會感激你們的救命之恩,朝廷還有可能授予你們救災功臣的稱號。

對於和珅自己而言,接受了下面官員的賄賂,形成了利益集團,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何樂而不為。


我是越關


說實話。和珅是對的。這個道理就跟廉租房不設獨立廁所,施粥裡摻沙子一樣。

先問一句,如果下放十萬斤大米,有幾成能到災民手裡?不會超過兩成。但是如果換成三十萬斤麩糠,估計能有一半落到實處。道理簡單,官員不會貪汙價值不高的麩糠。至少高層次官員不會,得之無用。自己能吃飽,何必貪汙麩糠?所以這是唯一能讓糧食到災民手裡的辦法。

所以這不是1換3。其實應該是1換5甚至更多。

所以。救災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救人。你說整頓貪汙,大災之年,清官的親屬都可能餓死,想當清官的都面臨人性的考驗,原本8成貪官也會變9成。那麼,如果嚴查貪汙,誰去給災民發麩糠?如果就是僧多粥少,你是讓官員餓死自己,去救災麼?

電視劇裡,是堅持正確思想的,是主旋律的。所以和珅紀曉嵐聊個五五開,其實紀曉嵐就是書生誤國。貴族才會去考慮有尊嚴的死,災民只想苟且偷生。不能夠救人,就是把災民往死路上逼。


李震一


這個說法是錯的,明顯是後人編劇黑和珅的!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段事件。但是和珅做得更讓人難以接受!他是直接往白米飯裡摻沙子,目的是防止有錢人冒領導致救濟糧不夠吃。

和珅能夠在乾隆跟前任掌政大臣二十年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很多行政舉措確實是有效。比如在救災問題上,和珅曾經跟紀曉嵐有過這麼一個激烈的論戰,論戰的內容就是救災錢糧如何發放。

在當時,整個朝廷官方能夠賑濟災民的糧食有限,不可能實現全民發救濟糧的,但是總有一些大戶明明自己有存糧卻冒充災民去領取這些救濟粥飯,這讓乾隆很是頭疼。於是便有了和珅往白米粥裡摻沙子的事。這樣一來,家裡有糧食的人肯定不再去跟那些窮苦人搶吃那些加了沙子的粥飯,這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而普通人為了活命肯定是不在乎這些沙子 。

和珅的提議遭到所有人的反對!比如紀曉嵐就覺得和珅沒人性,士可殺不可辱。但是紀曉嵐自己卻拿不任何辦法。這也就是乾隆不給紀曉嵐放權的主因,他只會挑錯卻不會辦事。


優己


紀曉嵐說:“和大人,燕城這幫貪官,把賑災吃的口糧換成了牲蓄吃的麩糠和草料,你不覺得羞愧嗎?”
和大人說:“沒有,紀大人你有所不知,這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災民吃一個月的糧食,現在可以撐三個月,他們賺了。”


口糧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大米或者小麥,而麩糠指的是小麥的皮和小米的皮。

在古代在有錢點的人家和現在都是給雞、鴨、豬吃的。 現在大家對和珅的這個做法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對的,有人認為是不對的。

認為和珅對的

在那時災民成千上萬,如果不是國庫撥銀兩,他們就得啃樹皮,吃泥巴,甚至為了生活得自相殘殺, 但是國庫撥的銀兩是有限的,現在用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意味著可以比原本多救兩倍人。

這一做法也確實使最後沒有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也沒有發生疫情。皇上看到這個結果也是很開心的,還賞賜了和珅。

而和珅自己覺得,這些災民都不是人,滿足生存即可。我現在用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生存需求,也達到了朝廷的要求這就可以了。

因此很多人覺得從政治需求、從金融手段、從結果、從現實來看,這是對的。


認為和珅不對的

這個是給牲口吃的,他們卻拿來給人吃,這對人是不尊重的。即使是銀兩不足,也可以舉行籌款,讓有錢人都出份力。或者是施粥,這樣也可以省下不少糧食,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的。

而我認為,認為和珅這一做法對的人,其實是掉進了和珅的陷進裡,他這個做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滿足了三個條件,如果沒有這三個條件,和珅這一做法還是失敗的。



一、百姓生活水平差

他們在沒有受災前過的就很差,有的甚至不如受災後的生活,所以他們很享受能有麩糠吃的日子,自然覺得這個法子好。如果他們在受災前過的是不愁吃,甚至可以有點精神追求的日子,他們還會覺得這個做法好嗎?他們還能吃的下麩糠嗎?


二、政府自身有問題

如果政府平時做好了救災的準備,就不會出現銀兩不足,銀兩夠買糧食來救災民時,你還會覺得用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來給災民吃,最後使得沒有餓死人,這個做法對嗎?就好像我們現在平時都要繳稅,可是到了真正需要國家救助時,他確說錢不夠,我就拿麩糠給你們吃,不餓死就行了,你覺得對嗎?



三、抗災救民的都是貪官

無利不動 用來救災的銀兩都不夠了,哪裡可以給他們貪,但是如果我給麩糠給他們吃就可以省下很多錢,官員們看到不僅完成了皇上交代的救災任務還能有銀兩拿,他們自然願意去做,而和珅也是這其中一位的貪官。 所以大家千萬別掉進和珅的坑裡,他這就是以自身造成不良後果為陷進,在誘導大家進入他所設下的圈套裡在加以誘騙。


撰文:@蛟潭小郡主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羽評郡主


什麼是麥糠?

所謂的麥糠就是小麥的那層種皮,在古代一般就是用作於動物的飼料。其主要成分就是膳食纖維。對於現代我們營養過剩的來說,膳食纖維成了好東西,而在古代那個營養不良的災年,膳食纖維能是好東西嗎?下面再來談談其能一樣嗎?


一斤口糧換三斤麥糠合理嗎?

人在飢餓的時候需要補充什麼?需要補充的是能量,而人體能吸收的能量碳水化合物,糧食就是含碳水化合物比較高的一類食物,而麥糠的主要成分卻是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人體又沒有能把膳食纖維轉換為能量的功能,吃的再多也幾乎補充不了什麼能量,所以站在營養學來說,一斤口糧換一百斤麥糠都不會合理。

再站在這件事的本質立場來看看,結合和珅的上下文來看,首先要去餵飽那些當地的官員,怎麼能餵飽當地的官員?就是用口糧換麥糠省下來的錢,這樣當地官員可以吃飽喝足,而災民卻只能吃飼料。這是對的嗎?這樣與當地災民自己去吃樹皮吃草等等有啥區別?這樣的作為是救災嗎?只是和珅變相的來狡辯而已。



很多人只是去看數量上的變化,而不是注重質量上的變化。大家可以想想需要多少隻螞蟻,重量才能抵得上一隻大象。你哪怕三斤麥糠分給一個人,充飢效果都遠遠不如1斤分給十個人的真正充飢效果。所以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得看背後的實際效果。

所以這個建議就是在為自己和當地官員貪錢製造出來的歪理,就是用所謂的數量來當論點,用來狡辯自己的做法是對的行為,然而是對的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錯的。


淡看天上月


《鐵齒銅牙紀曉嵐》是一部好電視劇,在普及歷史知識,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同時,還捎帶做了一下經濟學科普。


在電視劇中,紀曉嵐是和珅的死對頭,雖然官沒有和珅大,卻總是和和珅死磕,鬧得和珅灰頭土臉,讓觀眾們好不開心。但是當人們開心完後,仔細想想和珅的邏輯,發現真的很有道理。

上次看到一個文章,和珅在賑災的鍋裡丟一把沙子,一下就把混吃的奸滑之徒攆走了,網友們對和珅的經濟學素養大翹拇指!

實際上,經濟學家茅於軾給政策保障房被侵佔問題上,給出了藥方——不要修廁所。那些假材料騙取保障房的富人,一定接受不了沒廁所的房子。

現在,和大人升級了,不僅要在賑災糧裡面丟沙子,還要把口糧換成糠麩,難怪要被老紀痛罵一頓了!


老紀說,口糧變成糠麩,這些賑災官員不知道上下其手拿走多少災民的救命錢,這樣賺黑心錢,發國難財必須嚴肅處理!

和珅說,口糧換糠麩,恰恰可以救更多的人!真正的饑民糠麩也是好東西,只要比觀音土強多了!

紀曉嵐說,糠麩是畜牲吃的,怎麼能給災民吃!'災民也是人!

和珅說,災民在走投無路下,回吃人肉,甚至造反,這樣的災民還是人嗎?


紀曉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做事情追求盡善盡美,眼裡容不下沙子。

和珅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做事情力求實際效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這兩種人,你喜歡哪一種?

歡迎留下你的評論!


歷史知事


這個我當時也在想,我覺得和珅說的沒毛病,但是總覺得彆扭,後來有大神指點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原本說的是貪汙,後來轉移了辯論點,再後來全部人都跟著和珅的思維走,就沒人回想貪汙,一琢磨,和大人說的對啊,這樣確實能救更多的人啊!

但是回想一下,一萬人的米,換成糠能救三萬人!嗯,沒毛病,但是!一萬人的米被貪了多少?假如貪了一半,還能救一萬五,雖說貪汙犯法但是從結果上他比朝廷多救了五千!但是他不貪汙能救三萬!這樣想和大人說的是對還是不對?

如果你還認為他說的對,那麼再換一種說法。假如他貪汙了八千的米呢?換成糠只能救六千人!方法是對的,和大人聰明,這個沒毛病,但是錯就是錯的,救了更多的人只是一個幌子,能不能救更多人還是得看貪官還有沒有良心!

既然說到貪官了,咱們就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咱們唯利是圖。我只看重錢,那我絕對會貪八千米,換六千糠,然後完成了朝廷的額度,多死的四千我可以上報為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別罵我哈,設定就是我是貪官只愛錢!

剩下的大家自己琢磨吧,是對還是錯。

﹌﹌﹌﹌﹌﹌﹌﹌﹌﹌﹌﹌﹌﹌﹌﹌﹌﹌﹌﹌﹌

好吧,在更新一下。

很多人站在執行力的問題上說這件事情,本身的出發點就是現在貪官的角度為自己辯護。一個官,由國家發放俸祿,並且享受國家待遇,且不論待遇如何,這本身就和工作是類似的,如果你以執行力低為藉口貪汙,這就是懶政,你本身獲得國家待遇但是不做事,這就是不作為,無論哪種情況都是不對的。當然很多人會說,貪官多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反過來其實論證了紀曉嵐的觀點,貪官少了,百姓會更好!所以到最後又回到了貪汙腐敗的問題上。

至於所謂秋後算賬的我就不說啥了,你這部電視劇看的還是少了,或者你被和珅忽悠了( ˘•ω•˘ )和珅每次都是舍卒保車而已,在不動自己的前提下儘可能包住大貪官,下面的小貪官死了就死了,只不過換一批工具而已。


瞎雞兒剪


我們先不去看這個題目,先了解一個觀點:自古以來,實幹派並不討好。

現在的課本上背誦的是什麼?是李白的詩,是杜甫的詩,是白居易的詩,為什麼沒有實幹派的故事?反而是這些沒什麼真本事的文學作家名垂千古?

很簡單,自古輿論掌握在兩種人手裡,一個是文官,一個是百姓。

在文官眼裡,和珅是弄臣,在百姓眼裡,和珅是貪官,這樣一個人,能是好人嗎?不是!那麼刨根問底,不是好人能做好事嗎?不能!和珅做的什麼事肯定不是好事,這是樸素的思想,也是最膚淺的。

和珅的“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的建議不是最好的建議,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他既要完成皇帝的任務,也要穩住災害中混亂的官場,餵飽形形色色的大小官員,統一權力,為他所用,還要用被削了一層又一層的糧食救濟百姓,話難聽點兒,也是無奈之舉才出此下策。

舉個例子,黃河氾濫成災,下面有100萬的百姓亟待救濟,那麼官員上報需要500萬石糧食,朝廷實際發出400萬石,下面層層盤剝到百姓手裡只有100萬石,和珅能如何?掃了所有貪汙口糧的官員嗎?掃了他們,誰去執行各種救濟任務?無他,無法,只能如此。災害來臨,人命賤如螻蟻,一點兒也不誇張,能活下去哪怕吃的是樹皮都行,何況麩糠?

即使到了今天,這個問題其實也沒有真正的解決,可見貪汙腐敗是人之本性,要消滅何其艱難,即使最發達的美國也有腐敗,最富裕的瑞士也有腐敗,腐敗充斥了整個人類史和人類社會。但是我堅信未來隨著社會發展,終有一天能夠消滅腐敗。


海威的人生


紀曉嵐與和珅代表了兩類人。

年少時喜歡紀曉嵐,為民做主,飽含一腔熱血。經過了歷練,方解知行合一不易,更喜歡和珅。

紀曉嵐是清流派,東林黨,引領士林風氣,但是執行力低下,也就寫寫文章,批評政敵。和珅是實幹家,知道如何在制度的範圍內遊刃有餘,不在乎虛名,只要做事情就會遭到批判。一斤口糧換三斤麩糠,可以救活更多人,是符合市場規律和人性規則的。清流派看來,這是拿老百姓不當人,辦事的貪汙。但是,國庫裡有多少錢,糧倉裡有多少糧食,外省調動糧食需要多大成本,一概不知。

和珅說得沒錯,只有先救活了各地官員衙役,才能讓救災持續進行,如果不給人性留下一些空間,最終害得是多數人。大家都是凡人,當差的更是,也都要有吃有喝。制度運作是很複雜的,不是秉持原則就能夠做好的。皇帝為何離不開和珅呢?就是因為和珅不是廢物點心,既能夠揣摩上意,也能夠辦實事。而紀曉嵐口號道義喊得多,具體解決辦法少。紀曉嵐懂得的道理,和珅未必不懂,只是懂了也沒有用處。

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也不算什麼純粹的道德君子,普通士大夫而已,有私慾,也懂得明哲保身。乾隆曾經嚴厲地批評他,對你紀曉嵐不過是念及文學擅長,以倡優蓄之,最好少發言論,確實如此。

一些人喜歡批判辦實事的,其實事情交給他們,也一樣,可能情況還更糟糕,誰也不能超越時代辦實事,誰也不能打破框架辦實事,這就是侷限性,也是必然性。

沒有人只喜歡奉承,也沒有人只喜歡批評,皇帝也是人。

打嘴炮與幹正事,有時候可以統一,有時候又難以同時滿足。實際上,哪裡來的那麼多天理原則,即使確實有,也只適合宣傳,不適合作為具體行動的準則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