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有倆名,感人故事傳鄢陵!


小村有倆名,感人故事傳鄢陵!


【許昌村史錄】

小村有倆名,感人故事傳鄢陵!‖老家許昌

文‖葛國楨

鄢陵縣城東南6.5公里處有一個小村叫城王。為什麼叫這個村名呢?因為該村原來是一座古城,姓王的人最早在這裡居住,所以叫城王。前些年,村裡的人在今村西北隅發現了舊城牆的一角,遺址今天還在。

城王村還有一個名字,叫雙廟集。為啥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村裡有兩座廟,一座叫商高宗廟,在村東頭;一座叫火神廟,就在高宗廟旁邊。

村裡每逢單日有集會,周邊三里五村的人有事需要趕集時,都會說:“去雙廟集,那裡啥都有。”因此村裡的集會上總是人頭攢動,有買有賣,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很是熱鬧。


小村有倆名,感人故事傳鄢陵!

商高宗廟是為奉祀殷商王高宗而修建的。明代嘉靖年間劉訒纂修的《嘉靖鄢陵志》和民國二十五年版的《鄢陵縣誌》上都記載,相傳當年商高宗捕蝗的時候到過這個小村,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特地修廟奉祀。

殷商王高宗是商朝的22代國君,名叫武丁,系盤庚弟小乙的兒子。公元前1324年,商朝盤庚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直到商亡再沒有遷都,商高宗武丁,是盤庚以後最有名的商王。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通史簡編》裡說:“盤庚傳到紂,凡八代十二王,只有武丁和祖甲比較賢明。”“武丁是盤庚以後最好的國王。”武丁和祖甲做國王前,“曾同小人(庶人或庶民)生活在一起,親自做過小人的事。因之他們做國王后,知道稼牆的艱辛,號稱賢王。”


小村有倆名,感人故事傳鄢陵!

武丁做國王后,任奴隸傅說為宰相,內修政事,外治武功,使商朝達到極盛。

明嘉靖《鄢陵志》裡說:“商高宗廟在縣東南,昔商高宗捕蝗於此,後人因以建廟。”高宗廟既不同於佛教寺院,又有別於道教廟宇,奉商王武丁為神明,可謂是中華幾千年來絕無僅有的,由此可知民眾對親民愛民的商高宗武丁的敬仰和愛戴,有濃厚的民間鄉土文化底蘊。

因為這個村子也叫雙廟集,還引出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呢。

過去在軍隊繪製的地圖上,城王村就被標註為“雙廟集”,它真實的名字倒被人們忘記了。

1947年夏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原晉冀魯豫野戰軍(1949年2月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同志的率領下,主力從6月30日起強渡黃河,取得魯西南戰役的勝利之後,接著向大別山進軍,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話說陳賡將軍帶領野戰軍第四縱隊急速南下,途中路經鄢陵縣時,已經是半夜時分了,四周一片漆黑,天上只有幾隻星星眨著眼睛。由於部隊連續行軍,戰士們又渴又累,需要休息。

因為對當地情況不熟悉,陳賡將軍只好展開一份軍用地圖,仔細瀏覽了好一陣,才命令道:“前邊有一個集鎮,叫雙廟集。部隊可以到那裡暫休一天!”他原認為:既然是集(鎮),可能是個較大的村莊,部隊找地方休息一下吃飯不成問題。

經過一陣急行軍,部隊終於來到了雙廟集。大家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雙廟集只是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部隊那麼多人馬車輛,根本無法進村。無奈,陳賡將軍又下命令,所有士兵全部在小村外就地宿營,不得隨便進村打擾老百姓。就這樣,戰士們就地臥在小村外的野地上暫作歇息。因為行軍太累了,很多人呼呼大睡。

第二天天還未亮,先頭部隊就在村南打麥場上集合,然後一直向南進發了。村裡的老百姓起床後,看到這些當兵的就睡在野地裡,心裡非常感動,想請他們進村,可是沒有一個人動。這天早上陳賡將軍走後,後續的部隊人馬、汽車、炮車,在村南石橋上整整過了一天!


小村有倆名,感人故事傳鄢陵!

(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葛國楨,常用筆名柯崢、草木、野草等,河南鄢陵人。曾任鄉村教師、基層通訊員、企業政工師等,現為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飛來》等個人文集,主編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叢書,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首屆“茅山杯”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優秀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