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有俩名,感人故事传鄢陵!


小村有俩名,感人故事传鄢陵!


【许昌村史录】

小村有俩名,感人故事传鄢陵!‖老家许昌

文‖葛国桢

鄢陵县城东南6.5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叫城王。为什么叫这个村名呢?因为该村原来是一座古城,姓王的人最早在这里居住,所以叫城王。前些年,村里的人在今村西北隅发现了旧城墙的一角,遗址今天还在。

城王村还有一个名字,叫双庙集。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村里有两座庙,一座叫商高宗庙,在村东头;一座叫火神庙,就在高宗庙旁边。

村里每逢单日有集会,周边三里五村的人有事需要赶集时,都会说:“去双庙集,那里啥都有。”因此村里的集会上总是人头攒动,有买有卖,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很是热闹。


小村有俩名,感人故事传鄢陵!

商高宗庙是为奉祀殷商王高宗而修建的。明代嘉靖年间刘讱纂修的《嘉靖鄢陵志》和民国二十五年版的《鄢陵县志》上都记载,相传当年商高宗捕蝗的时候到过这个小村,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特地修庙奉祀。

殷商王高宗是商朝的22代国君,名叫武丁,系盘庚弟小乙的儿子。公元前1324年,商朝盘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直到商亡再没有迁都,商高宗武丁,是盘庚以后最有名的商王。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里说:“盘庚传到纣,凡八代十二王,只有武丁和祖甲比较贤明。”“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武丁和祖甲做国王前,“曾同小人(庶人或庶民)生活在一起,亲自做过小人的事。因之他们做国王后,知道稼墙的艰辛,号称贤王。”


小村有俩名,感人故事传鄢陵!

武丁做国王后,任奴隶傅说为宰相,内修政事,外治武功,使商朝达到极盛。

明嘉靖《鄢陵志》里说:“商高宗庙在县东南,昔商高宗捕蝗于此,后人因以建庙。”高宗庙既不同于佛教寺院,又有别于道教庙宇,奉商王武丁为神明,可谓是中华几千年来绝无仅有的,由此可知民众对亲民爱民的商高宗武丁的敬仰和爱戴,有浓厚的民间乡土文化底蕴。

因为这个村子也叫双庙集,还引出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呢。

过去在军队绘制的地图上,城王村就被标注为“双庙集”,它真实的名字倒被人们忘记了。

1947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1949年2月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率领下,主力从6月30日起强渡黄河,取得鲁西南战役的胜利之后,接着向大别山进军,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话说陈赓将军带领野战军第四纵队急速南下,途中路经鄢陵县时,已经是半夜时分了,四周一片漆黑,天上只有几只星星眨着眼睛。由于部队连续行军,战士们又渴又累,需要休息。

因为对当地情况不熟悉,陈赓将军只好展开一份军用地图,仔细浏览了好一阵,才命令道:“前边有一个集镇,叫双庙集。部队可以到那里暂休一天!”他原认为:既然是集(镇),可能是个较大的村庄,部队找地方休息一下吃饭不成问题。

经过一阵急行军,部队终于来到了双庙集。大家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双庙集只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部队那么多人马车辆,根本无法进村。无奈,陈赓将军又下命令,所有士兵全部在小村外就地宿营,不得随便进村打扰老百姓。就这样,战士们就地卧在小村外的野地上暂作歇息。因为行军太累了,很多人呼呼大睡。

第二天天还未亮,先头部队就在村南打麦场上集合,然后一直向南进发了。村里的老百姓起床后,看到这些当兵的就睡在野地里,心里非常感动,想请他们进村,可是没有一个人动。这天早上陈赓将军走后,后续的部队人马、汽车、炮车,在村南石桥上整整过了一天!


小村有俩名,感人故事传鄢陵!

(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葛国桢,常用笔名柯峥、草木、野草等,河南鄢陵人。曾任乡村教师、基层通讯员、企业政工师等,现为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飞来》等个人文集,主编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丛书,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首届“茅山杯”全国微型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中国乡土文学奖等。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