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书艺写道 最是德行感人——访著名书法家赵望进

不唯书艺写道 最是德行感人——访著名书法家赵望进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不唯书艺写道 最是德行感人——访著名书法家赵望进

赵望进先生挥毫书写中

9月22日~10月8日,临猗籍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书法展在运城水墨河东美术馆展出,引起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关注。《运城赋》、关公颂联、李家大院楹联、临晋中学牌匾、临猗中学牌匾、秋风楼牌匾、薰风楼牌匾、关帝家庙崇宁殿……众多的运城文化元素在赵望进的书法展中展出,人们为他的书法艺术倾倒,也为他的家乡情怀感动。

9月28日,记者在运城南山书院采访了赵望进先生。

在照片上见过赵先生,眼前的赵望进正在提笔挥毫,看上去比照片上更加和蔼可亲。其时,他的右臂疼痛,无法悬腕。为了完成书作,他将左手垫于右手下边,写得专注而投入,忘我而潇洒。

那是一位有着70多年书龄的书法家的风采,让人心中悄然升起一种感动。

1940年,赵望进出生于临猗县耽子镇潘家庄村。父亲是一位在陕西华县经商的记账先生,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受父亲影响,赵望进七岁时便开始写毛笔字。当同学们还在照着仿影描红时,他已经开始临摹柳公权的字帖了。

全联校,赵望进的字写得最好。11岁时,他便开始写大字、写标语。在粉白墙壁上写《婚姻法大纲》时,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老师在一旁为他捧着墨碗,一天可以写两三百字。

从高小到初中,学校的黑板报、壁报,乃至教导处的各种布告,常常由赵望进来写。他写得笃定,写得自如。

1957年,赵望进参加了永济中学的招生考试。那一年,永中仅招收50名学生,而附近几个县有2000多名学子报名,最终他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永济中学。在永中,他开始写仿毛体,并在永中校门外两边的高墙上写教育方针,每墙一个字——一丈二尺高的仿宋体。除了书法好,赵望进在永中还十分活跃,常常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也使得他在学校颇有影响。

高考时,赵望进用毛笔作答语文试卷,这在全省是唯一的,让评卷老师和招生人员很震惊,加之成绩优秀,很快他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录取。大学一入学,赵望进就被班主任指定为班长,那时正是三年经济极度困难时期,不仅抓学习、抓生活,他还继续带领同学们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大显身手,如办全系的墙报、组织山西大学第一次书法展等。三年后,因为家庭成分是“富农”的缘故,他不再担任班长了,但至今,当年的同学还会亲切地称他为“老班长”。

因为书法水平超人,文章写得也非常漂亮,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毕业时,在绝大多数同学都被分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情况下,他与三位党员同学被分配到山西省教育厅。

他的第一位上级,省教育厅普教处处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与那三位同学不同,他们都是党员,你不是;他们都出身好,你不是;他们都是调干生,上大学前工作过,你却是“三门”干部(即出家门进校门,出校门又进机关门)。你字写得好、文笔好,但政治上有点弱,在工作中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这次谈话让赵望进受益终生。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谨慎、低调,处世稳健、妥当,深受领导和同事们信任。

赵望进先生还曾是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文革”后,他进入太原日报社工作,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高潮时,他先在农业财贸组任副组长,重点抓采编工作,发稿量很大。后来,作为省会的报纸,《太原日报》要办成“城市特点、晚报风采”的风格,赵望进被调入文教组任组长,每周要带领五六个采编人员完成六个专版的采编排校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几条战线的报道任务。除本职工作外,他还担任着为画刊和摄影专版配诗、为一些文稿书写标题等任务,常常加班加点到废寝忘食。在报社工作的多年中,他忙碌而充实,创造并快乐。

1981年,赵望进提议策划组建了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并相继担任副主席、主席,因为活动形式丰富,参与者众多,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1983年,赵望进被任命为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从此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五年半之后,山西省第五次文代会召开,因为书法水平高、组织活动能力强,他当选为山西省文联副主席,被任命为常务副主席和党组书记,兼任《火花》文艺杂志社社长、总编。他是山西省政协第八届委员、文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多种社会职务,默默地为太原乃至全省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着贡献。

之前,赵望进的爱人还在临猗老家,也因为他写字所结的缘分,被转到太原市水西关城中村当社员。一度,爱人在城中村的分红比赵望进的工资还要高。人们都笑言,赵望进是因字得福了。

1995年,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全省文艺界晋京展演、展播和展览,他策划并负责书画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关注。

1996年,赵望进担任了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理事。也是在这个岗位上,他牵头组织了许多活动,声势浩大,社会反应良好。

1997年,他带头组织的迎香港回归大型书画展,在太原迎泽大街展出2000多米,牵动了省城政界和文艺界人士关注的目光。

1999年,他提议并组织的中日书法交流展,迎来日本埼玉县97名书法家来并参展和观光,紧接着又迎来60名日本篆刻家在太原参加中日篆刻刻石展,一个月内组织了多次国际大型文化交流,其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令人刮目相看。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赵望进付出的是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次又一次辛劳奔走,一天又一天筹划检点……他的职业生涯被密集的活动填得满满当当。

退休后,家人以为他该歇歇了,但钟爱文化事业的赵望进比在职时还要忙碌。他担任山西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策划了中国中部六省老年书画巡回展,组织了沿黄九省书法联展,并在黄河壶口举行大型笔会,由60多位书画家在壶口东岸现场席地泼墨写黄河,社会反响巨大。

后来,他策划成立了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学会,并任主席,组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八个省的楹联书法联展,主编出版了160万字的《山西志·楹联志》,至今在全国无出其右。

北京奥运会、关公精神宣传,赵望进都积极作为。尤其是在关公诞辰1850周年期间,他提议并策划组织了全球华人征联,征得2.3万余副联作,评出100副佳联,请全国的书法家来书写。这些书法家均是中国书协会员,其中有一半为中国书协理事。精美的书法楹联作品全部展出并结集出版,成为不多见的文化盛事。

满怀着对书法及楹联艺术的热爱,赵望进自己也在不断精进。2001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2008年,他在北京东方博古举办了迎奥运个人书法展。2017年,他的个展走进国家画院美术馆,今年4月,在太原展出,9月22日~10月8日,又在故乡运城展出。他的作品还走进过江苏美术馆、上海朵云轩、厦门图书馆、广东汕头等地。

因为毕业于永济中学,赵望进一直将永济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任省书协主席期间,他曾经帮助永济鹳雀楼景区请全国的名家书写了四幅可流传后世、如今悬挂于鹳雀楼四门之上的书法作品。这四幅作品的内容与作者分别是沈鹏:文萃李唐;刘炳森:风联同华;姚奠中:道弘虞夏;张颔:隆楼鹊起。为了联系这些名家,赵望进先生仅长途电话就打了好多。去年,他又为永济柳园书写了柳宗元描写山西人文地理、物产的散文《晋问》的首段400多字,刻于3.7米×1.7米的石碑上,其为家乡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奉献之精神与情怀,可嘉、可佩、可感。

一个人心中得有多大的热情,身上需要多大的体力,才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着赵望进?

在赵望进的人生词典中,有三个词是他喜爱并常用的,那便是:积步为学、写心为道、用世为归,这也是他此次在运城水墨河东美术馆书展的主题。他说,这三点是他的学书之路,也是他追求的三个境界,是要终生努力的。

积步为学——集中反映他学习传统,走进传统,认真领悟实践,走出传统,努力形成自己面目的过程。

写心为道——主要表现他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思想,展示他以自己诗联和短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用世为归——主要反映他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有选择地展出了他书写的部分辞赋、诗联和牌匾。

而这些思想和成果,赵望进是受了他的长辈和老师的影响的。爷爷“以医济世”,他是一位乡间有名的针灸大夫,针灸治病从来不收一分钱,这使得赵望进从小便受到熏陶,心中有一种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原动力;父亲“以字敬业”,他是一位杂货店的账房先生,因字写得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又能团结他人,这种敬业乐群的精神,也曾深深感染着赵望进;母亲“以善待人”,和睦相邻,这对赵望进而言,无疑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叔父“勤俭持家”,敢于担当、勇挑全家生活重担的品格,一直影响着赵望进;恩师姚奠中,不仅指导赵望进写字,而且在教育上倡导“用世为归”的理念,都让赵望进一直牢记着书法家“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使命,非常注重“以书法作为精神文明的载体”。

如今,赵望进年已七十有九。他说,现在已到创作的“黄金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变法、不断提高。其境界与追求,正如他在《七十抒怀》诗中所写:“莫言夕照重山远,永做峰峦狩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